張昊
摘 要:作為最主要的中華文化的內核,儒家文化的作用極為重要。早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中,武術作為代表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成長和發展,不斷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字樣,彼此之間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存在。本文就儒家思想對中國武術禮儀文化的影響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儒家思想;中國武術;禮儀文化
中華武術植根于“禮儀之邦”,經過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代表,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方式,武術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義”為內核的倫理思想,特別講求“武德”,即:講求道德品質的修養,講求德藝統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善良、誠信、熱愛和平等美德。它是東方傳統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整體理論中講求一種“調和”,追求一種動態的“和諧”,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內外合一”,注重和諧、自然、統一內外兼修。中國武術旨“在明明德,在親明,在止于至善。”它是一種通過“練身”以達“修身”的參悟過程;它絕不僅僅是一門純粹的技藝,而更是一門融入了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等于其中的東方武技藝術。
1 儒家文武之學的傳播,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對國人的影響之大乃眾所周知。儒家文化不僅是兩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主流,即使在今天,也潛移默化地保存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引人注意的是儒學始祖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孔子是將原來屬于“王官之學”的武學傳播到民間的有功之臣,更為有趣的是孔子出身于一個以武勇為家學的沒落貴族之家。孔子本為一位能文能武,擅長武技的人物。他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重要的在于他是一個積極推行文武兼備之學的教育家。他主張“用文事者必有武備”,因此,“在仁愛的倫理道德法則中,追求文武雙全,提倡仁勇兼備,是武術中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內涵。”關于“文武雙全”,儒家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同時掌握“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書”、“數”為文,“射”、“御”為武。這種追求文武雙全的思想,對武術超越純武的范疇,積極與中國文化相融合,起到了驅動的作用。儒家所提倡的“文武雙全”、“仁勇兼備”的思想,積極地促進了武術的發展,一直以來對武術界都有著顯著的導向作用。
2 武術中的動態技擊是儒家文化“武備”的縮影
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把“武備”與“教民習戰”定為維持封建秩序的必要手段。他告誡他的弟子們,必須有“藏武仲之知,公倬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其中關系“武”字的正好占一半。他把培養勇敢精神和掌握武勇技藝作為學生的學科之一,這樣孔門弟子中如冉求、子路、公良孺等或兼資文武,或以武勇著稱者,不少,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可見當日“武”情之一斑。當時的春秋、戰國,戰爭連綿、征伐不已,諸候各國無兵無“武備”就不能生存,民間普遍習武,并已出現“劍士”等一類“武術專門家”;當日諸子百家的論述,“武”均踞高頂。如:管仲以法律條文規定:“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才,其罪五”。甚至一貫要超脫世俗、返歸自然的莊周,面對現實中愛好劍術近于發瘋、日常“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人,日夜相擊與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尤好之不厭”。趙惠文王也發表過一通劍術精論:“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孔子正是總諸子之大成,集而作為維持“仁、義、禮”這一統治秩序之所需。顯然,他所說的“武”,主要是兵事中的技擊技巧,屬形體動態型的“外功”,因為這種“武備”對統治者有利,以后的各朝各代就把孔圣人的“武備”列入“講武之禮”、“軍禮”的范疇,對中國技擊技巧的形成與發展起了決定作用。
3 儒家君子與武術的文化共通
吸取了中國文化中關于人學底蘊與思想的武術,其人文價值是將培養充盈、碩健、完美的君子人格放在首位,武術更多關注的是人性的修為,人格的和諧美善,俠義精神、正義理想的養得。儒家倫理道德的主線條為“仁愛”,強調“仁”為“愛人之本”,“忠恕之道”,認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以“仁愛”為基本倫理思想和道德標準,一直以來,被作為武術倫理思想的核心,使武術這一戰斗的力量,傷人的手段被納入了道德倫理的法規之中,使武術不光成為技擊、健身之道,更成為了精神修養、人格凈化的途徑。儒家倫理的這種人格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武術。武德崇禮就是習武人倫理道德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習武人生活的基本準則。
在傳統武術的結構圖景中,集中體現了傳統人格理想的君子,及其君子一身所涵養的內容構成了習武人對之不懈的追求,不懈地通過體膚砥礪去逼近、去實現這種人生價值。特別是君子之武的“仁、義、勇、信”等精神,則形成了武術中流光溢彩的無限風光。武以君子自強、厚德的品質為價值理想;以君子獨立的人格品性為自己做人的目標;君子也始終是武人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夢想。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這樣的君子之爭。使得武術在其發展中漸漸地淡化了血腥的競爭意識。武術更多地體現了“君子無所爭”,“君子爭而不爭”(《論語·衛靈公》)的人文精神色彩。中國武術在文化的層面上乃是一種君子的文化。中國武術與儒家君子的終極人生關懷都在于一種教化,一種化育。
4 儒家文化在習武中的滲透
首先,習武的前提條件是有武德,要有“仁”心。中國武術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行話“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術中把“德行”做為學藝的前提放在練功的首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次,習武的過程就是“正己修身”的過程。孔子說:“茍正其身矣,與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國武術理論認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不可分的。要想取得良好的練習效果,練習者必須不斷地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質,完善自己的人格,如襟懷豁達、與人為善、以禮待人、心平氣和、從容沉著等等。心理修煉和武德培養也是中國武術極其重要的內容。再次,習武的方法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即要想成大器,做大事,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煉。習武者在練功時講究“練內”與“練外”,即:“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外結合,相輔相成,才可修煉出深厚的功夫。為達此目的,習武者不僅在飲食起居上要有所節制,而且在練功的刻苦、恒久上尤為講究。
5 結語
綜上所述,武德是中國武術所倡導的關鍵。恰好與儒家文化中的以“仁”為本、重義輕利的思想相符。在文化層面上,中國武術與儒家君子的共通之處可以看出,在文化層面上,中國武術屬于一種君子文化。中國武術與儒家君子的終極人生關懷都在于一種教化和一種化育。在武術中,儒家思想通過滲透,使武術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充分的從習武和練武的各個方面放映出來。也就是說,在中國武術中完整、無缺、無漏地將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傳遞出來,實現中華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3].倪南權:《淺議武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四川體育科學》,1999.1.
[4].金紅梅:《傳統武術文化的形態研究》,《搏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