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新+朱煥+于曉秋
[摘 要]本著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通過實施導師制、“3+1”校企聯合培養,以數學建模、數學競賽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為切入點,以社團建設和社會實踐為載體,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構建了一個多層次、多方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的育人環境,為實現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導師制;校企聯合培養;數學建模;社團建設
[中圖分類號] G40-05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004-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高等教育發展任務。[1]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備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創新的精神,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1]大學所處時期,正是基本素質包括世界觀的形成期,學生處于由青年向成年轉型之時,還不能對今后所從事職業做出明確決定。而原有的教學管理模式往往缺乏這方面的輔導,這就需要為學生量身訂制學習計劃,為日后的人生道路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依據因材施教和個性培養的原則,使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層次能力培養平臺。本文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究,以期與同行交流。
一、“以學生為中心”,全程實施導師制,引領學生自我提升能力
以大學生最基本的職業生涯、學業問題作為切入點,從學生最根本的需要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為每位同學配備導師,幫助學生解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因人而異,為學生量身制訂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導師制不僅能讓學生在與導師的交流中,思考問題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也給教師一個深入了解學生的機會,導師能更透徹了解學生所想,從而完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此外,導師制能夠發揮多種培養方案的優點,實現教育形式的創新[2],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導師的選拔標準和方法
1.學業導師的選取。學院精心選擇優秀的老、中、青教授和副教授擔任低年級本科生的學業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學業規劃,重點突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規劃。這些教師包括多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授,也包括院領導。從新生一年級開始,每一位學業導師負責2至3個學生,通過對學生在生活上的幫助,在學業規劃上指導和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領與培養,讓學院的教授們真正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擔任起本科新生學業“領航員”的角色。該項工作貫穿了學院本科教學的全過程。
2.專業導師的選取。學院結合不同年級的特點,選拔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師擔任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導師。專業導師對學生的培養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專業方向的選擇,以項目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研能力的訓練,既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又能鍛煉學生科研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基本的科學素質。
3.宿舍導師。學院黨總支和分團委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責任感強、工作經驗豐富、組織能力強并具有人格魅力的高年級本科生及青年教師作為宿舍導師,為每一個宿舍配備1至2名。宿舍導師們每周至少一次深入學生宿舍中,與學生面對面溝通,了解學生所需,介紹學院教學和學生培養理念,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自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使學院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詳細情況,為學生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
4.企業導師。除校內導師外,精心選聘企業工作經驗豐富,具有淵博知識的專家或企業管理人員作為學生的校外實踐導師。企業導師不僅參與課程教學工作,還參與課程設計工作,在課程設計及實踐教學過程中,向大學生傳遞、滲透相關的企業文化。向學生介紹軟件開發所必需的語言知識、軟件工具、軟件設計規范、開發的文檔寫作、相關法律、就業指導、軟件從業人員道德規范等一系列課程,使學生了解企業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
(二)導師制實施模式和路徑
1.我院2012級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采取了學生選擇導師的單項選擇模式。為了更好地發揮導師的積極性,達到導師制設置的目標,學院成立了導師制領導小組,由教學副院長親自主抓和落實相關問題,制定《理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實施辦法》,給每位導師發放記錄本,記錄每次導師和學生談話內容、對學生的建議和學生改進的方法效果。為了表彰優秀導師,學院又制定了《理學院優秀本科生導師評選辦法》,表彰了在導師制實行后做得非常優秀的導師。
2.學院為解決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制定了固定的師生交流日,為學生提供了與學院交流的暢通渠道。通過對學生調研,了解到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關心的熱點問題,學院組織有經驗的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確立師生交流日,并有針對性地研究交流的主題。師生交流日設在每周星期三下午,將對學生的培養寓于具體的活動中,為學生培養計劃的制訂完善提供了依據。
3.導師制采用的是“四年一貫制”,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中間不再調整。對于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以學業導師和宿舍導師為主,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初步具備科研能力與素養;對于高年級學生,以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為主,通過引導學生跟隨導師參與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活動,使學生理論學習水平與實踐動手能力同步提高。學業導師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輔導及畢業論文設計、實習、考研等全方位關注、引導。教授參與本科教學已經不再局限在講臺上,專業教師擔任起本科新生學業“領航員”的角色。學業導師制的實施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培養,讓師生的交流由課上講授轉變為課下互動,并實現根據學生個人特點給予具體指導。學生導師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的成長與提高。
本著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的原則,令導師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學生和感動學生,從基本的道德素養培養開始,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特點。這樣,課下一對一的交流方式能夠更貼近學生,令教師更深刻地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動態,構建了一個多層次、多方位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的育人環境,為實現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3+1”校企聯合培養,架通學校與社會的橋梁,提高人才的適應能力
我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開展了“3+1”校企聯合培養方式,依托校企合作優勢,校企雙方共同制訂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實現課程的互換,并為學生量身訂制在企業學習階段的“企業培養方案”。從2007年開始,學院積極探索與國內優秀大企業、科研院所進行合作的途徑,逐步與哈爾濱博誠瑞達公司、北京達內軟件、科瑞爾思公司、阿里巴巴公司、上海浦東惠普軟件公司、大慶軟件園等企業協作,建立校外學生實踐基地,逐步實現承擔學生的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任務,邀請企業的工程師來校講學,介紹一些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和當前信息技術研究的前沿問題。近幾年,參加“3+1”校企聯合培養的學生就業率達100%。
三、以數學建模、數學競賽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為切入點,搭建學生能力培養的平臺
數學建模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一門重要課程。組織好建模課程是辦好專業、實現應用型“卓越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3]數學建模過程就是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去描述、求解、解釋和驗證現實問題的過程,它是在數學知識與現實問題之間架設橋梁的一項創造性科研活動。[4]要將數學建模精神逐步融入數學類主干課程教學中,創造一個激發學生用數學方法處理問題、分析問題的氣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3]要我們在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大力推廣數學建模的普及工作。學生在二年級完成數學建模和數學軟件課程后,在不同時間參加東北建模聯賽、全國建模賽和國際建模賽,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就業適應能力。2009年以來我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近70%的學生獲得省級及以上獎勵,每年保證4-5隊獲國家二等獎;同時鼓勵大三的學生參加展示數學基本功和數學思維的面向本科生的全國性高水平學科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2008~2010級學生參加兩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獲國家獎九項,省獎十項。[4]鼓勵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參加全國和國際數學建模大賽、數學競賽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全方位的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尋求幫助的能力、交流能力、做學術報告的能力等。通過這個平臺培養參賽者的科研素質(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加強協作精神,增強合作能力;提高表達和寫作的能力、英語的應用能力。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考研引導、指導和輔導,每年召開大四學生考研經驗交流會,并將考研引導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近兩年有11名畢業生分別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東北石油大學等重點院校的碩士研究生,并獲得獎學金,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另外,結合大學初始開展的本科生導師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創新創業實驗或導師的相關教科研項目中,導師為學生量身訂制任務;或以“學生自主選題、自主設計為主,教師輔導為輔”開發綜合性與設計實驗及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心理,研究興趣和實踐創新能力[5];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為引導,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有效地提高教師以及學生的科技與創新水平。2012-2014年導師指導、專業學生負責申請立項了國家、省級和校級的創新創業項目26項,發表相關文章十幾篇。導師制效果十分明顯,學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部分優秀學生作為省級及校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主持人,帶動更多的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以此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科研素質、集隊協作、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開闊了學生視野,使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穩步提高。
四、以社團建設和社會實踐為載體,營造培養學生人文和科學素質的環境
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種活動,極大地拓展了學生成長的空間,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成長環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不僅為了學好專業知識,更要為走上社會打基礎。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社團組織和社團活動起重要的主導作用。根據學校和學院的特點,先后建立了“數學建模協會、英語晨讀社、辯論協會、博樂相聲社”等社團,社團以自主活動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參加一個協會。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特點及興趣愛好選擇社團,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經歷挫折磨煉,從而認識自我,表現自我,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和人文素質的提高。
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修讀輔修專業,必須選修人文素質類課程,并把參加數學建模、數學競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等列入教學計劃學分。在大三寒假組織學生做好職業生涯人物訪談實踐活動,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質量。以學生參加“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程序設計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各種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將人文素質教育有形的內容和形式與無形的感染和熏陶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健康向上、充滿活力、富于創新和特色的文化藝術氛圍。大學生參與其中,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審美情趣,陶冶了情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提高自身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目的。[7]我校信息與計算科學計專業學生在每年舉行的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就業能力大賽、辯論賽和模擬求職大賽中都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績。[4]博樂相聲社成員也在農墾總局的文藝比賽中獲獎,數學建模協會成員年年在競賽中獲國家級和省級獎勵,獲獎比例逐年提高。今年有一組選手參加全國數學建模夏令營,2013年建模指導教師張宏禮在全國建模會議上作報告,我校還獲2013年全省大學生數學競賽優秀組織獎等榮譽,提高了學校知名度和省內外的影響力。
[ 注 釋 ]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 / 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 / .
[2] 黃鎖義,李容,潘喬丹,等.本科生導師制下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1(2):22-24.
[3] 張宏禮,王苫社,李鴻鵬.開好數學建模,促進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62-164.
[4] 張金艷,于曉秋,王樂新,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施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5):47-49.
[5] 周曉晶,于曉秋,于曉娟,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21-223.
[6] 李靜.學生社團活動對提升技校生綜合素質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0(30):58.
[7] 王海燕,于杰.探析大學社團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J].知識經濟,2010(19):151-152.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