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娜
【摘 要】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古詩凝練,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還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有益于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充分重視古詩教學,探索古詩教學的新思路,引導學生走進經典,讓學生在古詩苑中有靈性的成長是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事情。
【關 鍵 詞】 古詩;課內指導;課外延伸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古詩凝練,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還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有益于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充分重視古詩教學,探索古詩教學的新思路,引導學生走進經典,讓學生在古詩苑中有靈性的成長是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事情。
一、課內指導,在詩苑中漫步
(一)引入情境,走進古典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追求情境交融的美妙意境,讓學生領略到它妙不可言的意境美,這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就要靠語文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課堂教學豐富起來。好的古詩課堂教學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是生命的演繹、個性的張揚,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教學中,我們可以按詩歌的內容、主題來確定各種不同的情感基調,運用多媒體設計不同的界面以適應不同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中國古文化的魅力。
(二)以情激情,架設橋梁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蘊涵哲理,令人叫絕的詩歌背后,都隱含著詩人此時此地的心情。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大多是抒情詩,有的寓情于境,有的情境交融,有的直抒胸臆。教學中,可以以情激情撥動學生的童心、童趣、個性、愛好,引導他們深刻體驗詩人的情懷,引起情感的共鳴。
(三)角色表演,體驗情感
古詩短小精悍,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詩人的情感。為讓學生的情感同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通過角色表演,學生會很自然地進入豐富的情感世界。如教《小兒垂釣》時,可讓學生扮作詩中的小孩,在草叢中釣魚,另一學生扮作路人遠遠地問路,此時浮標在動,魚已上鉤,釣魚的孩子急著擺手,害怕大聲講話驚跑了魚。通過角色表演,感受小兒垂釣的緊張和無窮趣味。
二、課外延伸,在品讀中成長
(一)誦讀品悟,尊重個性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不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這樣做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近期,11月13日到11月15日,2天時間里,我有幸聆聽了由10位荊州市各城鎮優秀教師帶來的古詩文教學研討課,感到“看花容易,繡花難”,不知在執教教師們光鮮的背后,我們的執教教師及教研員將要查閱多少資料,花費多少心血,才能向我們展示出盡善盡美的課堂。回校后,帶著學習的成果,我上了一節古詩匯報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本來是人教版四年級(上)第20課的內容。可這次我大膽選擇了用三年級學生上課,開始還很擔心,怕學生體會不到詩意,領悟不到意境。沒想到通過合理的設計,并將前面所談到的3點,古詩詞的課內指導方法有的放矢地用到課堂中,并始終把握一點,以讀以品為主。課上完后,感覺學生體會還行,而且少數學生還頗有見解。有幾個環節讓我印象深刻:在學到如此繽紛的陽春三月,我們的詩仙并沒有沉醉于三月的美景,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隨后教師介紹此時的唐朝雖是盛世之年,可它的交通還沒有如今發達,他的好友孟浩然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李白站在江邊,久久不愿離去,此時李白最想干什么?說什么?學生說:“想留他下來一起吟詩作對,想與他一同前往,想快快再相見,希望他開心快樂……”緊接著要學生體會李白的心情如何?學生又說:“傷心、難過、舍不得、依依不舍、悲哀……”更有學生說:“我覺得他們之間的感情太深了,就像長江水一樣。”之后我又緊追不舍,出示了一個拓展詩文空白的訓練:“如果你是李白,你想對孟浩然說什么,如果你是孟浩然,你想對李白說什么。”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們更是說不完道不盡,他們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從而獲得最初的個性閱讀,情感的熏陶,思維的啟迪。
(二)立足詩詞,培養素養
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無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們應有健康的人格、豐富的情感和藝術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徒。他們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樣望月傷感、見花落淚,但應該是一個內涵厚重、情感豐富的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培養語感強調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詩短小精悍,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這一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時段,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加強積累。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周一詩”活動,將本學段所誦古詩貼于墻,營造氛圍;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應大加褒揚;采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將古詩詞的教學作為校本課程來開發,以詩文誦讀為學校特色,提高學生的文學品位。
(三)見縫插針,因勢利導
引導背誦古詩詞,除了憑借課堂教學這一渠道外,更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見聞和各種活動而進行。這就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不失時機地引入詩詞。如寒假剛過,學生帶著新春的喜悅返校,相互述說過年的歡樂。有說放鞭炮的,有說走親戚的,有說看晚會的……教室里洋溢著濃濃的春意。此時我插一句:“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人用詩描繪過新年的喜慶和歡樂了。”學生一聽,頓生好奇心,迫切想知詳情。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瞠目,總把新桃換舊符。”頓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又一陣的讀詩聲。
(四)廣聞博覽,積淀底蘊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拓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師生共同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時,我讓學生收集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他們之間發生過哪些故事?在這一次分別后,李白還做了一首什么詩送給了孟浩然?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收集能力、理解能力逐漸提高起來。另外,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舉一反三進行相關鏈接,如學完李白的《靜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讓學生收集其他思鄉、思親的詩;學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讓學生收集其他的愛國憂民的詩作。杜甫的其他詩作和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以便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當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素養。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滄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文課堂教學,讓學生經歷生命的快樂。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體驗和揮灑才情,享受愉悅與幸福,師生共同演繹情智共生的大課堂,這才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參考文獻】
[1] 許文潤,韓楓. 淺談古詩教學與積累[J]. 課程教育研究(下),2015(12).
[2] 劉傳瓊. 課內“活”起來 課外“動”起來[J]. 教書育人,2013(7).
[3] 蔡國文. 由內而外 受益無限——談古詩的課內指導與課外拓展[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