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紅 劉艷 羅列芳

[摘要] 目的 探討頭孢吡肟治療新生兒重癥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166例重癥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3例。觀察組采用頭孢吡肟治療,對照組采用頭孢尼西治療,比較兩組的效果。 結果 觀察組的總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后的尿素氮、肌酐、白細胞水平顯著低于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結論 頭孢吡肟治療新生兒重癥下呼吸道感染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新生兒;下呼吸道感染;頭孢吡肟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2(c)-008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fepime in the treatment of newborn with sever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Methods 166 newborn with sever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8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fepime,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fonicid,th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ur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level of blood urea nitrogen,creatinine,white blood cell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re wa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cefepime in the treatment of newborn with sever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significant,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wborn;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Cefepime
頭孢吡肟是一種抗菌能力很強的廣譜抗生素,在治療呼吸道感染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1]。隨著氣候的變化以及環境因素等的影響,新生兒下呼吸道感染的人數在逐漸增多,尤其是重癥下呼吸道感染,其死亡率較高,病情易變化。由于患兒的體質及藥物使用的不同,其治療效果也不同[2]。本研究選取本院的重癥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給予頭孢吡肟治療,旨在探討其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166例重癥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的診斷標準。排除對藥物產生變態反應、有家族或自身過敏病史、患有嚴重疾病、監護人未達成一致意見的患兒。將入選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3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31例;平均年齡為(3.1±0.3)個月;30例早產患兒,53例足月患兒。對照組中,男51例,女32例;平均年齡(3.1±0.3)個月;31例早產患兒,52例足月患兒。兩組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在重癥監護室進行施藥前準備,如將患兒呼吸道的痰液吸出、給予患兒氧氣補給等。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頭孢尼西鈉(湖南明瑞醫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5507,規格:1 g×10支/盒)治療,用量為100 mg/(kg·d)。觀察組給予0.6 g/(kg·d)頭孢吡肟(海南斯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621,規格:1 gx10支/盒)分兩次注射。每1~2周為1個療程,確定的療程時長要根據患兒治療過程中的情況制訂。依據患兒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措施,如正壓呼吸、插管輔助呼吸等。
1.3 觀察指標
①根據患兒用藥后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基本治愈、未治愈,具體如下。治愈:未出現異常情況、未發現不正常的生命體征、患兒癥狀消失;基本治愈:異常情況、不正常的生命體征、患兒癥狀等逐漸改善或消失;未治愈:出現異常情況、不正常的生命體征,患兒癥狀等未改善[3]。總治愈率=(治愈+基本治愈)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兩組的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的總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396,P<0.05)(表1)。
2.2 觀察組用藥前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用藥后的尿素氮、肌酐、白細胞水平顯著低于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下呼吸道感染可發生在孕婦子宮體內、出生后。出生后引起感染的來源方式主要包括病菌通過空氣進入患兒呼吸道、醫生不規范的照顧方式等。新生兒也可能在生產過程引起感染,因為孕婦在生產過程中,暴露在空氣中的羊水易被病菌污染,進而被新生兒吸入而引發感染[4-5]。由于新生兒自身抵抗外來侵入的系統能力很弱,不能很好地起到免疫作用,且自身合成所需的免疫元素能力較弱,導致新生兒在各種病菌侵入下易引發下呼吸道感染,這嚴重影響了新生兒的生活質量[6]。為了降低新生兒發生感染的概率,醫院會根據患兒的身體情況及注射標準對新生兒進行抗生素注射[4]。由于頭孢吡肟在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很少出現異常反應,因此常對下呼吸道感染的新生兒進行頭孢吡肟注射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頭孢吡肟在治療新生兒下呼吸道感染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觀察組注射藥物后的尿素氮、肌酐、白細胞水平均明顯下降,趨于正常,而用藥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未見明顯變化。頭孢吡肟是一種抗菌能力很強的廣譜抗生素,作用更明顯,將其注射于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兒,能將侵入新生兒的病菌進行譜殺[8-9]。因其抗菌范圍的增加,其譜殺病菌的能力也增強,進而能夠提高患兒的治愈率,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這與史冊[8]的研究結果相似。
頭孢吡肟由既有抗菌藥物不斷發展而來,其抗菌范圍逐漸增強,抗菌能力也同樣加強,能殺死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相關病菌,作用效果明顯。注射該藥物很少出現異常反應,但對該類藥物有變態反應者應禁止注射治療[10]。同時要注意,新生兒注射頭孢吡肟時要注意量不能過多,因于新生兒身體的各器官未發育完全,不能很好地將此藥物排除出體內,因而會在其體內蓄積,為防止蓄積情況的發生,注射時一定要注意藥物的劑量[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注射過程中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隨著抗菌藥物的使用,臨床上出現的機體內細胞抗藥性也在變強,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對患兒進行頭孢吡肟藥物注射時,要時刻關注患兒體內的細胞抗藥性變化,控制細菌群出現耐藥現象的發生。目前,引起肺炎的細菌有球形菌、桿菌,如克雷伯菌、李斯特菌等[12-13],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注射的抗生素譜殺能力不強,則很難將侵入病菌殺死。新生兒重癥下呼吸道感染治療不及時易發生新生兒死亡,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為了減少新生兒的致死率,新生兒在產后應在醫院進行全面檢查,若發現感染,應立即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若沒有足夠時間進行藥敏測試時,應該選擇藥物毒性小、作用力強且菌譜范圍足夠廣的藥物對感染患兒進行治療[14]。目前常見的抗生素,絕大多數在機體內的耐藥性很高,而頭孢吡肟在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兒中具有低抗藥性且療效明顯,因而在治療重癥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時宜采用頭孢吡肟[15]。
綜上所述,頭孢吡肟治療新生兒重癥下呼吸道感染效果明顯,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潮青,羅學虹,陳宜升.PCT與hs-CRP在新生兒感染早期診斷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2013,41(8):26-27.
[2] 謝小強,葉貞志,郭亮,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886例患兒細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廣東醫學,2014, 35(19):3041-3044.
[3] 余新華,張丙宏.早產兒醫院感染原因探析并文獻復習[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9):54-56.
[4] 袁浩宇,易紅,胡明,等.頭孢吡肟DUE標準的建立[J].中國藥房,2010,21(26):2479.
[5] 石愛平.頭孢吡肟的不良反應與防治[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1,17(3):184-186.
[6] 李慶,徐國華,雷招寶.頭孢吡肟的不良反應與合理應用[J].海峽藥學,2011,23(1):144-147.
[7] 韋鳳,胡稀,陳劍波.65例頭孢吡肟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文獻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3,10(3):150-153.
[8] 史冊.頭孢吡肟治療醫院獲得性下呼吸道感染32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2009,4(1):15-16.
[9] 周維,戴翼斌.89例新生兒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特征及藥敏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31(1):22-24.
[10] 陳雪梅.頭孢吡肟藥品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藥,2013,8(4):564-565.
[11] 李兆娜,王萍,寇晨,等.頭孢吡肟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119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15,43(5):81-83.
[12] 袁喆,辛小娟,黃文祥,等.國產頭孢吡肟治療下呼吸道細菌感染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7, 32(3):290-293.
[13] 鄭申健,左滿鳳,舒瓊璋,等.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痰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5,21(2):44-48.
[14] 曠凌寒,王嘉敏,周偉,等.新生兒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華西醫學,2014,29(3):417-420.
[15] 劉海昌.國產頭孢吡肟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0,35(5):334-338.
(收稿日期:2015-11-13 本文編輯: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