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書學綱要》,潘嘉主編(1961 年初版時為中國人民大學講義,1981年修訂后作為<檔案學通訊> 增刊出版,下略)、《文書學》,梁毓階編著、《文書學基礎》,松世勤主編、《文書學》王健編著四本著作為文書學贏取了發展的空間,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專業知識與文書工作者們執著奉獻的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學術薪火的持續傳遞則促使學界要不斷研讀這些經典之作。
關鍵詞:文書學;四本著作;發展
1 四本編著品評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現代學科意義上的文書學在中國開始形成。從民國初年開始,文書學著作紛紛問世,20 世紀30 年代專門研究文書及其科學管理的著作問世。此后,有關文書處理、公文程式、文書寫作、應用文及其寫作、文檔法規等內容的著作逐漸增多。如甘乃光的《文書檔案連鎖辦法之試驗》(1934)、徐望之的《公牘通論》(1931)等。其中《公牘通論》對中國公文產生的淵源、種類、體例、撰制、結構、用語及程式都作了詳細的論述。《公牘學史》不僅敘述了中國公文的歷史,而且對怎樣寫好公文,須具備什么樣的主客觀條件等作了較深的研究。上述論著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文書學的形成。到了40 年代末期,整個文書學水平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并主要反映在一系列著作中。僅據初步統計,30 多年中所出的書籍已達100 余種。但此時的成果以機關檔案管理、文書學方面為主。
(一)《文書學綱要》
在文書學的研究尚處在萌芽狀態的時候,也出現一些有關文書工作方面的專門編著作品,如《文書學講義》也就是現在的《文書學綱要》,其曾在一九六一年出版,供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本科生學生試用。在潘嘉、陳兆祦等專家的合作下,于一九八一年四月由<檔案學通訊> 增刊出版,遺憾的是,在該書的修訂過程中,潘嘉同志不幸逝世。這一其嘔心瀝血的編著,為中國文學學得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也變標志著現代文書學得開端。文書學的起源、變化和發展,與中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技術、信息的發展息息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該書分為三篇,以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文書與文書工作的發展、改革為線索,逐漸展開全文。這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文書學來說,確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當然由于發展的局限性,該書并沒有涉及到文書工作的具體工作規范、要求以及具體的操作標準與實際的操作過程。同時,在當時來說,文書學還沒發展到成熟的地步,只能從歷史的角度來學習文書學,秉著“古為今用”的態度,用一顆虔誠的心在文書學學習的道路上摸索著前進。所以,當時的文書學與歷史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文書學基礎》
在1984 年2 月第一版的《文書學基礎》問世,它作為當時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業的教材并且供給一些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文書及文書工作者們使用。該書由松世勤、薛美珍、吳寶康等優秀杰出的專家們參與編寫、整理、修訂。至該書的出版,中國的文書學開始茁壯成長,也為以后文書學的發展作了一個比較好的向導,也比較好的切合了時代的發展,應該是20 世紀初最新的一本文書學教材以及書籍。眾所周知,從文書的形成與使用范圍來分,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大類即:私人文書和公務文書。私人文書,顧名思義,是個人使用的一種文書種類,其寫作方法比較靈活,其處理方法也比較隨意。對于國家和企事業單位來說,無足輕重,所以,至今來看,很少有文書學領域的專家或學者將其列入文書學研究領域。與此相反地,公文文書,是國家管理政務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國家的各行各業都至關重要,甚至在國際上而言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業內的專家、學者們都專注于公務文書的研究。該書的研究同樣是側重于公務文書的研究。
個人認為,這本編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書學得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彌補了在初期單純敘述文書工作發展史而沒有具體講解文書工作實踐指導的遺憾,也為后來隨著日新月異技術的發展而隨之改變的文書及文書工作的重新塑造工作模式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三)《文書學》,梁毓階編著
該書詳略得當,有一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舒適感。全書一共313 頁,著重講述了現行機關的文書及文書工作,但同時也結合了文書工作的發展史。該書全面、系統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明確地闡明了現行機關文書和文書工作的理論、概念、原則、方法與制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輔助黨政機關以及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的文書處理工作,盡量克服官僚主義和文牘主義,科學地處理文書工作,提高文書工作的效率,并且為檔案工作人員更好地整理文書檔案打下良好的工作與研究基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撥亂反正的推行,文書學研究才和檔案學一起得以恢復。至今,文書學的研究也以進入了較高的水平。當然,《文書學》這本書也就顯示了這一點。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寫作方法較之前的文書學研究都有了顯著地提高。
(四)《文書學》,王健編著
在2011 年1 月,由王健教授等專家編寫的《文書學》出版了。該書的定位基點以及邏輯起點是對現代辦公環境中文件與文件工作的研究與探討。該書以現代辦公環境為基礎,根據2000 年以來國家關于公文處理一系列的新規范、采用前沿研究成果、融入現代化管理理念,全面升級、完善內容,力爭滿足校內專業教學需要,同時滿足社會上特別是黨政機關現代公文寫作與處理系統培訓的用書需求。該書能夠成為同時滿足校內外兩大需求群體的新平臺、新環境中的升級版。可以說,該書是文書學領域發展以來最新的一本文書及文書工作的指導用書,其集眾家之所長于一身并結合國家最新的文書規范與標準,編寫了一本可以說是當代文書工作者的圣經的著作。
2 四本編著的價值
(一)開辟的研究方向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文書學的產生講起。文書學是為了適應文書工作的發展和提高機關工作效率的需要而出現的。在我國,目前它至少已發展成了三個科目:1.1 文書工作發展史。1.2 歷史文書學。1.3機關文書處理學。而在這四本編著中,基本全都囊括了這三個研究方向。所以,這四本編著在文書學研究領域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二)贏取的學術境界
這些文書學領域的先哲們或吸納傳統的文書學思想,或引入國外以及其他學科的學術思想,加以借鑒和吸納,為文書學學科的建立而勇于開拓。比如王健教授,結合國內外先進的文書學思想與研究,與社會接軌,專門用一章來敘述辦公自動化平臺上的公文處理模式以及“雙套制”歸檔來處理辦畢的公文。尤其是潘嘉同志,帶病編書,很遺憾的是,未能看到該書的出版就逝世了,這樣的研究精神十分可貴,值得后輩們學習。
(三)產生的深遠影響
這批書問世以后,多是作為教材使用,固然是由于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但其章節的形式和敘述的方式卻為以后文書學教材的發展奠定了基調、形成了模式。面對這四本編著,我們需要重讀經典。現在很多學科都開出了必讀書目之類的書單, 使莘莘學子和初入門者得以窺其門徑。其實就是建議文書界人士重讀經典,回味名著,溫故而知新。所以,再此,希望同門們都可以抬頭苦干,從基礎作起,從閱讀經典作起,為文書學研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張會超,王星光.中國近代檔案學成就之薈萃[J].檔案管理,2008-6(175):68-70
[2]潘嘉.文書學綱要[M].北京:檔案學通訊(增刊出版),1981-6:5-6
[3]劉文杰.中國檔案學文書學要籍評述[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許燕梅(1992—),女,漢,江蘇泰州,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圖書情報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