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靜 王睿
秦以鄙陋之國最終一統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局面,并將獨具特色的秦文化傳播開來,形成后來流傳千年的漢文化的基礎,秦文化對中國歷史進程形成了長久的影響,在某種層面和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形成了永久的影響。秦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對今天戰斗精神的培養也有重要意義。
1 便國不法古的創新理念
商鞅變法,敢于從事前無古人的政治改革。所謂“便國不必法古”,體現了沖決傳統力量束縛的勇敢精神。實際上,從秦孝公到始皇帝,都在不斷謀求新的政治體制、新的政治策略。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古人雖不知,但用行動在踐行。今天現代化的部隊更應該秉持創新理念,指導時時新,日日新的工作狀態,才能不落伍于世界強國,才能具有強大的國防威懾力。火箭軍部隊作為國家的戰略威懾力量,國家安全的柱石,更應將“創新”二字浸潤到官兵腦中。
2 邊陲到萬國的進取精神
秦人由西而東,自強奮進,大規模地擴張,終于擊敗東方強國,統一了天下。當時東方人稱秦為虎狼之國,所謂“秦王有虎狼之心”,“秦王貪,其勢必得所愿矣”,“秦王貪,狼暴虐殘賊”。我們通過這些帶有污蔑意義的言辭,都可以體會到從特殊層面反映的秦人無止境的進取精神。有學者曾經對秦人不斷進取的文化特質、秦人無止境的功利意識、秦人“不講中庸,不知行事有節”的價值觀念進行文化透視與歷史評判。相關觀念史、意識史跡象所透露的秦人精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接近于今天我們民族心理和社會情緒中已經大大缺失的英雄主義。從建國到如今,已60余年,“和平”似乎在青少年心中是理所當然的,忽略了曾經為了和平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們的付出,因此他們的精神狀態與當時為了生存的進取精神有很大差別,當下主義,享樂主義,自我意識充斥在大多數年輕人心中。即便是身處軍營的衛士們,也難免會受到時代、年齡的影響。部隊主官應意識到年輕官兵的心理動態,基于他們能夠接受的角度方式來因地制宜的傳播秦文化的進取精神,培養英雄主義,塑造為國擔當的頂天立地軍營好男兒。
3 大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
秦用客卿治國,甚至重用來自敵國的有才有識之士,表現出宏大的胸懷。人們常常說到由余、商鞅、范雎、李斯、尉繚等名臣來自外國而受到重用,得到了實現理想、施展才智的平臺。其實,另一個外國人對秦史進程的推動,乃至對整個中國歷史的推動也有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以個人財富影響政治進程的第一人。唐人李商隱《井泥四十韻》詩所謂“嬴氏并六合,所來因不韋”,肯定了他為秦統一六國所作出的貢獻。客卿的任用和優秀文化成就的吸收促成了秦文化的發展。如明人張燧所說,“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獨秦則不然。始與謀國開伯業者,魏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秦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也是毫不拘忌的。秦設“博士”制度,曾經迎納包括以儒生為主的眾多東方知識人參與議政與行政。對燕齊方士們的信從,也體現出秦始皇“覽省遠方”、“周覽遠方”時比較虛心的文化態度。時下90后官兵受西方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影響,大多追求自我,張揚個性,開放胸懷包容意識欠缺,應通過歷史引導和具體活動逐漸培養官兵的包容意識,這才是全球化視野下應對挑戰的重要舉措,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只能落后挨打。
4 實用意識和技術追求
秦文化有重視實用之學的特點。秦始皇焚書,醫書、農書、數術之學的著作是不燒的。從我們現在掌握的信息看,秦始皇似乎也沒有查禁民間的兵書。項梁項羽故事、韓信故事、張良故事,都說明民間兵書的流傳。秦始皇重視實用之學,但對理論性強的學說相對有所忽視,而秦文化高度務實的傾向亦因此體現。對于秦實現統一的原因,除了以生產關系、文化形態和社會制度為基點的考察之外,還可以進行技術史方面的分析。秦人在水利經營、交通建設、機械發明和動力革命方面體現的技術追求,實現了國家綜合實力的上升,成為在軍事競爭中勢不可當的重要因素。秦人的技術優勢成為兼并六國、實現統一的重要條件。秦文化的這一特征反映于如下歷史事實中:
水利經營。鄭國渠、都江堰和靈渠,都說明中國早期水利史上秦人的貢獻尤為突出。《史記·河渠書》所謂“秦以富強,卒并諸侯”,體現戰國時期秦國水利事業的成功是秦實現統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建設。在秦人軍事擴張的歷程中,秦軍善于“遠攻”,較早創大軍團長距離遠征的歷史記錄。秦穆公謀取鄭國,即派遣大軍“徑數國千里而襲人”。秦軍還曾遠至宋、楚等國境內作戰。秦統一戰爭中,調動數以十萬計的大軍連年出擊,無疑也需要憑藉強大的運輸力量保證后勤供給。以秦滅楚的戰役為例,秦軍出動兵力達60萬,以秦漢時期通常情形折算,每天士卒口糧就多達66667石,若無法由當地征集,以車載25石計,則需要2667輛車轉送。如若運程超過4日,則每日軍糧都需萬輛以上的輜重車隊承運。這一數字尚不包括軍馬的食料等。然而楚地戰事持續長達歲余,軍運數額之巨可以想見。戰爭必然充分動員交通力量。秦國最終能夠完成擊滅六國,實現一統的偉業,有強勁的交通實力以為借助,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秦人對蜀道的經營為世人矚目。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年代為戰國晚期的木板地圖,圖中明確繪出交通道路,有些還標記了里程數字。而秦的馳道建設和直道建設更是交通史上的壯舉。
機械發明。《史記#秦始皇本紀》關于秦始皇陵工程有這樣的歷史記錄:“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這段不過百余字的記述中,連續3次出現“機”字,值得我們注意:1)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2)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3)或言工匠為機。這種被劉向稱之為“機械之變”的技術優勢,是因設計發明和工藝創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秦的弩機制造,則直接服務于戰爭。東方人以“千鈞之弩”、“三軍強弩”形容秦兵鋒之凌厲,并不是偶然的。秦兵器中又有所謂“連弩”。中國早期車輛均為單轅。單轅車須系駕二頭或四頭牲畜,雙轅車則可系駕一頭牲畜。最早的雙轅車應當是秦人發明。
實用意識和技術追求毋寧說是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這更是對我們敲響了警鐘。即便具備各種理念,如果只存在頭腦中,而不踐行于實踐上,再多也只是阻礙進步的紙上談兵。強大的國防靠的是先進的武器裝備,所以精益求精的技術追求,縝密完善的科學態度非常重要,秦文化中的實用意識和技術追求對于火箭軍部隊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秦文化中的這些要素,都可以為今天的秦地建設實踐提供借鑒和啟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豐富的內涵,其中有秦人作出突出貢獻、形成重要歷史影響的內容。今天,在建設秦地的歷史進程中,在構建強大國防的過程中,理所當然地應當將秦文化的積極因素轉化為適合新時代的民族精神資源。其中創新理念、進取精神、開放胸懷、實用意識、技術追求,都可以因地制宜的運用到部隊管理和部隊文化建設中,塑造一支有戰斗力、有高素質的高精尖部隊。
參考文獻
[1]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王子今.秦始皇嬴政的統一事業[C]//徐衛民,等.秦漢史論:何清谷教授八十華誕慶祝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劉向.戰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王和.猛士的樂土[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崔金靜,火箭軍工程大學理學院文學與歷史教研室,講師。
王睿,武警石家莊士官學校基礎部文化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