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關系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較之成年人越軌行為,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的危害性更大,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更廣。因此,對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的干預更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1 主要理論依據
1、系統理論
Pincus和Minahan認為,社會環境中有三種協助人們生活的系統。一種是非正式或自然的系統,另一種是正式的系統,還有一種是社會系統。系統模式社會工作認為,問題產生的關鍵并不是案主或者環境的問題,而是案主和環境之間的互動發生了困難。因此,社會工作者運用系統理論接入到工作之中,幫助人們意識到協助系統的存在,建立人們的協助系統之間的連接,促進人們和系統之間的互動,進而提高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人們發展和改變社會政策
2、優勢視角
“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意味著應當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關注其問題和病理。優勢視角基于這樣一種信念即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內部資源允許他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在優勢視角的理論中,主張以積極視角看待案主及其行為,認為案主的問題本身不是最值得社工關注的,相對于案主的優勢而言是第二位的。對于出現越軌行為的未成年人而言,其自卑感是明顯的,此時如果給這樣的群體的貼上了明顯的“越軌標簽”,無疑會強化其越軌行為。而在矯治過程中,承認案主的價值、重視案主的尊嚴,這不僅是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的要求,也是依循優勢視角理論,促進實務過程推進的有效方式。
3、標簽理論
標簽理論認為越軌行為是社會互動的產物,主要探究越軌行為產生的過程而非越軌行為產生的原因。根據標簽理論不難發現,越軌行為的發生往往是互動過程中的失范導致的。作為未成年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父母、老師或社會環境在應對他們的偏差行為時,往往會給他們貼上了“壞孩子”、“古惑仔”、“殺馬特”等帶有歧視甚至侮辱性的標簽,而被貼標簽者,也在不知不覺中修正了“自我形象”,甚至接受這種標簽,隨即出現“拉幫結伙” “破罐子破摔”,甚至導致更加惡劣的越軌行為的發生,這也解釋了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特別是犯罪行為“團伙性”的特征。總之,個體被貼上負面“標簽”,與周圍環境中的社會成員對他及其行為的定義過程密切相關。因此,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一種重新定義或重塑的過程來使那些原來“越軌”的人恢復為“正常人”。
2 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矯正的個案干預過程
未成年人在其社會化過程中,由于其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從而導致偏差行為的發生。筆者以G市工讀學校的實地調研為基礎,通過結構式訪談和半結構式訪談等方式,對該校部分學生的越軌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且在此基礎之上開展了針對部分學生的個案工作,以期對他們在工讀學校的學習效果有所改善,并能幫助他們恢復社會功能,更好地回歸社會。
(一)第一階段:接案及專業關系的建立
1、目的
專業關系的建立是社會工作服務的基礎和前提。在此過程中要向案主介紹本次社工服務的目的、工作方法以及具體內容等,闡明案主在社工服務過程中可能的獲益或挑戰,并征得案主對社工服務的同意。
2、接案過程
G市工讀學校以嚴格的封閉式管理,為向未成年人提供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幫教的方式矯治未成年人的越軌行為。在對該校的實地調查研究中發現,學員年齡較小、學業情況不理想、親子關系疏離、家庭教育缺失等情況較為普遍,所以社工在接觸案主的同時非常注意對他們感受以及隱私的保護及尊重,以委婉的方式逐步破冰,避免引起案主的防御和緊張。
(二)第二階段:收集資料和問題評估
1、收集資料
案主主要為未成年人,心智發展程度和語言表達能力未必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境況完整地向社工表達清楚,這便要求社工在資料收集階段不僅可以通過訪談法、實地調查法,還可以通過未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例如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來獲取案主更多的有效信息。
案例1小敏,16歲,據班主任老師介紹,她的父母離異后一直跟著外公外婆居住,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表達。
社工:小敏,我是社工小劉姐姐,很高興認識你,也希望我們的服務可以幫助你。小敏:……
社工:沒關系,我們可以來做游戲好嗎?
小敏:……
社工:如果可以變身,你想變成哪種水果?
小敏:我想變成柚子,皮厚,誰也不知道里面什么樣子……
案例中的小敏就是這樣一位內心非常的敏感青少年,或許是越軌行為的標簽給她帶來的自卑感,使她的防御心理非常明顯。這樣的家庭在工讀學校學生中并不罕見,生活和經濟的負擔往往讓父母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無法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孩子也并不能將這種對父母之愛的需求完整的表達出來,親子溝通的障礙也是偏差行為產生的一大誘因。
2、問題評估
經過調查研究不難發現,工讀學校的學生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親子關系問題 工讀學校的學員中有一部分是家庭經濟狀況比較貧困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也有一些是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子女,還有一些家境不錯父母也都比較關心子女,但有超過半數的受訪學員表示感覺自己的家庭親子關系不好,甚至有超過20%的受訪學院表示已經有超過1個月沒有和父親或者母親說過話了,這種情況在男性學員中表現更為突出。多數學院表示感覺“父母不理解自己”,承認親子關系并不融洽。問及原因五花八門,有的人認為親子關系的障礙源自于父母管束過多,有的認為是父母關心不夠,有的甚至認為是父母的夫妻關系不好導致的親子關系障礙。經過一系列的訪談和了解,在筆者看來這些家庭的親子關系障礙主要原因有幾個:溝通方式導致的障礙、價值觀沖突、心理隔閡、家庭結構突變等。
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在我們能夠接觸到的部分學員家長的訪談中我們發現,他們普遍有一種“社會焦慮心理”,即很愛孩子,很想竭盡自己所能將最好的物質給孩子,特別是一些來自農村“吃過苦、受過窮”,將自己際遇上的挫敗歸咎于“沒文化、條件差”,生怕子女依循自己的發展軌跡再次走向挫敗,這種焦慮心理使得他們一個勁地逼迫孩子學習、聽話,向他們期望的方式發展,子女稍有不從便更加嚴以管教甚至非打即罵。殊不知這種焦慮心理不僅嚴重影響到了子女獨立人格的發展,甚至深深傷害未成年人的心理,導致“流浪”“離家出走”等現象頻繁發生。
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這里說的親子互動過程是互動雙方在平等的前提下,通過一定媒介將有效信息相互傳遞的過程。對于這些正值青春期的少年,直白的表達對父母的需要、對關愛的需要也許并不簡單,這就需要互動雙方在互動過程中不斷磨合尋找最有利于雙方的互動方式。在G市工讀學校的調查過程中發現,學員普遍認為“平等”是家庭中很稀缺的資源,家長往往以“老子”自居,以愛的名義將自己認為的正確的、合理的價值觀以“都是為你好,你應該”的方式傳遞給未成年人,沒有顧忌到未成年人對自身的自我認知和感受,這樣的家庭教育和親子互動中的未成年人很可能要么全盤接受成為了缺乏主見“聽話的好孩子”,要么就會成為“叛逆少年”。
(三)第三階段:制定目標及計劃階段
一般而言,G市工讀學校的學員學制為三個月至一年,這給個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平臺。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的矯治過程因該越軌行為的特殊性和過程性,在矯治過程中以依循:尊重、接納、發展的原則,即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隱私和個性的原則,接納案主、承認其價值的原則和促進其回歸社會維護其發展權的原則來制定個案工作的目標和計劃。
另一方面,工讀學校的學員一般為未成年人,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行為和認知的矯治可能性非常大。同時,也正因為案主是未成年人,在倫理操守如“案主自決”原則上需要社會工作者用專業價值觀來具體把握。
(四)第四階段: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是個案工作介入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矯治的核心階段。該階段的矯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認知 上述標簽理論可見自我認知對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的形成和矯治階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在行為上表現出沖動、魯莽、暴躁等特征,正是這些特點容易導致越軌行為的發生。自我認知的偏差是導致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自我重塑和人格的完善是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矯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價值觀 多數未成年人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法律知識相對缺乏,極易受到外界負面因素影響,是導致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發生的另一重要因素。這也正說明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的可改變性。對未成年人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之上開展價值觀相關的引導,讓越軌青少年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開展明辨是非美丑善惡的榮辱觀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心理疏導 未成年人在越軌行為發生之時會有焦慮、恐懼或是緊張的情緒,進入矯治機構后又會出現迷茫、抵觸甚至抑郁。對越軌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疏導是實現矯治目標的有力保證。心理疏導的目的不是未成年人的越軌行為作出解釋而是鼓勵其認識自己的行為、正視自己的內心,主動承擔責任、做好自我調整,社工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個性化的服務,可使未成年人更容易打開心結、認識錯誤、重塑自信,有效減少越軌行為的重復發生。
總結: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的矯治不是最終目的,預防越軌行為的發生和保障其發展權應當成為矯治工作的指導原則。導致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發生的成因是復雜的,因此應該建立健全未成年人越軌行為矯治體系,從個體、家庭、社區、社會協同的角度,建立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預防越軌行為發生、維護其發展權的綜合性保護網,使未成年人在平等、關愛、和諧的環境中得以健康成長和發展是全社會應當共同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費梅蘋,偏差青少年邊緣化的社會互動過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翟進,從失范到緊張:青少年越軌行為研究的衍變及本土化視角[J]社會科學研究.2012.3.
[3]李宗華.孫靜,城市青少年網癮的社區矯治方法的實踐與探討[J]社會工作.2007,(3)
[4]劉能,越軌社會學視野下的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3,(11)
[5]黃毅靜,青少年越軌行為產生的原因及矯治方法[J] 青少年研究.2005(2)
[6]亞歷克斯·梯爾,《越軌社會學》第十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7]安芹 《個案工作實務手冊》,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8]亞歷克斯·梯爾,《越軌社會學》第十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9]安芹 《個案工作實務手冊》,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作者簡介
胡曉,碩士研究生,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