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芬
摘 要: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面向攝像機(觀眾),以采訪者、目擊者和參與者的身份,直接向觀眾口頭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就是所謂的出鏡報道了。電視新聞記者出鏡,它如同解說詞、字幕一樣,是表現電視新聞內容的因素之一。可見,電視新聞記者出鏡已是當今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一種常見現象。本文就工作實際感受,對電視新聞記者出鏡報道談些看法。
關鍵詞:電視新聞;記者;出鏡技巧
電視這一媒介受時長所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傳遞出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這是對出鏡記者能力水平的一種考驗。但如何才能讓表達的語言簡練呢?電視新聞記者出鏡最基本的要求,通過記者出鏡這種獨有的形式,究竟能給片子帶來怎樣鮮活的生命力和生動的現場感,就決定于記者在這短短幾十秒或者幾分鐘里,如何表現如何駕馭這個現場。
1 電視新聞記者出鏡的優勢
一是能增強新聞的可信性、可視性、真實性。記者出鏡是記者在現場“帶領式”地引導觀眾,在現場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從而消除觀眾對現場的疑慮,使報道內容更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在許多電視新聞中,我們常可看到,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面向觀眾,在鏡頭前對事件作簡要介紹。隨著報道,畫面轉入事件現場的真實情景;最后,又回到記者對事件的簡要歸納或述評。二是能增強新聞的現場感。記者邊觀察邊報道,真真切切地把觀眾帶入現場,觀眾更能強烈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從而增強報道的可信性可視性。三是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報道內容。有的學者認為,記者在報道中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去解釋或說明新聞事件。我認為記者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展現在報道中,不僅可以解釋或說明新聞事件,還可引導觀眾注意事件發生的具體細節,從而使報道內容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四是能使現場信息更加條理化、秩序化。出鏡記者應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現場的信息會在記者的提問、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的主題,從而使報道更加條理化、秩序化,有效地深化和突出報道主題。五是可以挖掘、延伸和搜集攝像機不能直接記錄的信息。攝像機只能記錄具體形象信息,而那些人際關系、內心情感、思想觀念等不具有直觀形象的信息,則需要電視記者以交流的方式進行激發,使隱含的、微妙的現場信息得以外顯,成為能夠被攝像機鏡頭記錄的聲音或者形象信息。
2 目前電視新聞記者出鏡存在的問題
盡管記者出鏡的作用和優勢十分突出,許多電視新聞工作者也十分重視電視記者出鏡的作用,但是,當前確實存在不少令觀眾不滿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跟導語雷同,結構安排不合理。現在很多記者現場報道的出鏡詞都有了一種固定模式,在相關現場說一段類似新聞導語的話,或站在新聞現場簡單介紹時間地點事件。而這讓編輯非常頭疼,因為他把新聞導語該說的話都說完了。二是同畫面語言沖突,浪費節目時間。電視新聞的出鏡詞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語言,而應該講觀眾不知道想知道的新聞事實。可是有些記者出鏡,描述了一大堆觀眾可以在攝像機鏡頭上一目了然的畫面。明明眼睛能看到的事物,在出鏡詞中再描述一遍,浪費觀眾時間也浪費有限的節目播出時間。三是出鏡語言專業化、書面化,影響觀眾理解。為了現場出鏡的時候語言流暢通順,許多記者在出鏡前預先寫好出鏡詞,但往往寫的是書面語而不是瑯瑯上口的口語。更有甚者把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也用在出鏡詞里,讓觀眾聽了半天不知道他在說什么。一條講產業升級的新聞,記者站在一臺儀器面前出鏡,他在出鏡詞里說了幾個行業標準英文縮寫名稱,講完了觀眾也沒記住這臺儀器倒底起到什么作用。其實像這樣的情況記者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一下這臺儀器在產業升級里起的作用就行了。四是說無關緊要的內容,為出鏡而出鏡。許多記者因為出門前編輯交待過,如果條件許可盡量現場出鏡,但是到了現場后他們又不知道該說什么,于是就出現了無論需不需要為了出鏡而出鏡的現象。
3 電視新聞記者出鏡技巧否
一是對比。使用鮮活明快的對比手法,使新聞事件可以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在受眾面前。例如,我臺的記者一次拍我市春季降雨很臟的新聞。為了證明雨點里含有大量的泥土,現場出境的記者攤開一個筆記本,雨點打在白紙上立即變成了泥湯。運用簡潔明快的對比手法,讓新聞事實在觀眾面前昭然若揭。對比手法出鏡的關鍵是尋找參照物,合適的參照物可以讓新聞報道具體化、形象化。二是體驗。第三種方式是體驗。就是記者在現場替觀眾進行合理的體驗,將體驗的過程呈現給觀眾,將體驗的感受告訴觀眾。在報道車展上新推出的汽車時,記者往往是采取體驗的方式,以此獲得對汽車性能、空間、操控等方面的感受,然后告訴給觀眾,這樣一下子讓新聞鮮活起來。三是演示。所謂的演示就是把新聞事件用特定的演練手法,形象地展現給受眾,以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四是捕捉細節,以小見大。出鏡記者身處新聞現場,要學會觀察整體局面和事實狀況,而更重要的是學會觀察現場的細節,細節是最有說服力的。五是利用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受進行出鏡報道。記者在新聞現場的任務是“告訴觀眾重要的現場信息”,但是這種“重要信息”不僅包括畫面之內的,也包括記者在現場“感受”到的重要信息。
4 電視新聞記者出鏡的一般原則
記者出鏡盡管有種種優勢,但運用起來則要恰到好處,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所以,記者要出好鏡,在實際工作中有必要“三思而行”。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新聞題材和報道內容的選擇。一般來說,動態性新聞或事件性新聞更適合出鏡,常說的實發事件火災,交通事故等等,而對于非事件性新聞(如公告性新聞)就不太適合出鏡。但這并非是絕對的,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從記者出鏡特點出發,那些內容單一、時空相對集中、現場事態發生、發展的進程對觀眾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聞題材,特別適宜記者出鏡作現場報道。非事件性新聞、典型經驗、綜合成就等題材的新聞報道出也常以記者出鏡作現場報道形式來增強現場感、可視性。二是在適當的時機出鏡。許多新聞事件,一般都是“正在進行時”,稍不留意就錯過機會。所以記者來到現場。要把握好時機出鏡,使自己出鏡報道的解說能與事態的發生或發展同步進行。同樣,在出鏡提問采訪時,也需要記者善于看準時機進行采訪。三是在適當的環境出鏡。人總是離不開環境的。電視記者出鏡這種活動,也總得在一定的場所進行。選擇怎樣的場所,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出鏡的效果。
總之,當好出鏡詞記者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出鏡記者平時要努力積累報道經驗、提煉內在素質,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新聞精品。
參考文獻
[1]孟愛峰.試析如何做好電視新聞現場報道[J].中國科教博覽,2010年09期
[2]王政華,劉慶仁,出鏡記者如何做好采訪[J].青年記者,2010年07期
[3]朱平.出鏡記者失當現象及矯正方法出鏡記者失當現象及矯正方法[J].視聽界,2009年04期
[4]高貴武.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和現實走向[J].新聞與寫作,2006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