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加快融入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越發重要,我們即將面臨的全球化,是中國崛起的全球化。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復雜國際環境的今天,中國如何警惕和應對金融打擊,迎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本文通過闡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互關系,引申出新實體經濟的崛起,指出在全球經濟格局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并提出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嚴格按照國家的方針、政策順勢而為才能實現中國的崛起,走上民富國強之路。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崛起;新實體經濟
1 中國實體經濟不容樂觀
今年以來,中國實體經濟下滑的說法始終不絕于耳,中國經濟處于攻堅克難的時期。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低迷與繁榮、蕭條與泡沫充分體現了我們在攻堅期的復雜性和挑戰性。而在今年九月一份來自各個行業的草根調查報告,更是明確顯示了目前出口銳減、消費不足、制造業低迷、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1]。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出口走低。海關調查顯示,去年我國的服裝、紡織品等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在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份額分別下滑了0.8和2.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制造業的投資降溫,實際利用外資下降。而我國外貿出口約有一半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實際利用外資下降,將對出口形成制約。
第二,消費弱化。受經濟下滑壓力的影響,消費市場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增長趨勢放緩,正處于市場調整期;新興消費市場還缺乏調整和進一步完善。
第三,投資過度。由于09年政策導向的影響,盲目投資、投資過大使企業陷入窘境,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產和制造業行業,預計需求大于供給的狀況,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反而造成很多企業產生很高的負債率。
第四,就業壓力凸顯。今年11月份,發改委指出,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進一步擴大,部分傳統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目前勉強維持的就業局面可能會被打破,部分隱藏性失業可能會顯化。就業形勢將進一步嚴峻,不可避免地將對明年的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雖然網上銷售、物流行業等新興業態締造了部分新的就業崗位,但也必須意識到網店對實體店帶來的打擊和顯著的競爭壓力。部分傳統的百貨超市也受到很大沖擊,經濟狀況持續不景氣,與之相關的就業群體深受其害。
但是,中國經濟在疲軟中開始孕育新的生機,在艱難中曙光已現,在不斷探底的過程中鑄造下一個中高速增長的基礎,新的經濟增長點加速形成。
2 中國新實體經濟的崛起
大量的外貿企業支持中國的電子商務,使其成長非常迅速。現在,國內外貿易依賴電子商務的程度進一步加強,伴隨著金融配套設施及物流體系的調整和完善,中國的電子商務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突破性發展,并進一步演變成強大的電子商務產業集群。電子商務領域將越發寬廣,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將給中國的零售業及商超等行業發展帶來極大影響,同時傳統商超所扮演的終端角色也將受到巨大的沖擊,未來,百貨商超的角色將逐步由產品銷售轉化為產品體驗和客戶服務終端,而產品的銷售環節將主要由互聯網來完成[2]。互聯網經濟已經成為驅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
萬眾矚目的2015年天貓雙11環球狂歡節,在驚呼聲中輕松突破去年記錄,更在下午5點半以719億元人民幣超越全大陸單日零售總量,不斷刷新歷史。近來,網上購物像是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盛行,有人會認為這是虛擬經濟在侵蝕實體經濟,其實不然。馬云說,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并不矛盾,而是看誰能掌控未來、刺激需求,誰就能留存下來,所以,雙11并非電商的盛宴,而是制造商,網絡上的企業不生產產品,但會與制造商一起利用新技術的能量來創造銷售的奇跡,由此看來,雙11不是虛擬經濟,是一種新實體經濟,是一個激發大陸龐大內需的小小發動機,代表新實體經濟的崛起。
阿里已創造1000萬個直接就業,352萬個間接就業[3],實際上,實體經濟并不是衰退,而是在尋找轉型,在這個信息技術盛行的時代,這種轉型只有依賴互聯網,才能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然而,在這個極具變革的年代,在新觀念與舊觀念轉換的過程中難免有恐懼和不安,比如,互聯網的發展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導致很多人下崗,殊不知,線上銷售背后的經濟,也是人的經濟,也是需要有實體企業作為支撐的經濟,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就像是人的兩條腿一樣,必須平衡生長才能保證國家整體經濟的良好運行。新經濟形勢之下改變的不只是新的消費觀念,也帶動產生了新的實體。因此,我們必須正視新的實體經濟這一變革帶來的紅利。
事實上,伴著互聯網與電商的興起,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已沒有明顯的界限劃分,不存在會不會電商的問題,人人都會上網,人人都能電商,互聯網貫穿整個傳統經濟。因此,全球狂歡節真正受益的是實體經濟,互聯網本身不生產任何產品,而實體經濟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創造了銷售的奇跡,這是中國新實體經濟的崛起[4]。
在互聯網帶動的經濟轉型之下,中國會在“十二五”規劃收官與“十三五”規劃謀篇布局的承啟之年,于關鍵處發力,于緊要處突破,承前啟后開創新格局。為適應全球經濟格局的新變化,中國也將呈現新的發展趨勢。
3 未來二十年中國的經濟趨勢
(一)出現全球高端制造中心
中國的就業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加工業解決的,這是加工業對中國的一大貢獻。同時由于中國制造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吸收了很多國外的技術、管理流程,培養了一批專業化人才,在未來的二十年,小商品、服裝等初級產品的加工制造將慢慢萎縮,而在電子、汽車、飛機、醫藥、高速列車、新能源等領域,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資本、技術、人才、配套、環境、產業集聚等力量的匯集,將讓中國誕生幾個全球頂級的高新技術及尖端產品制造中心,在芯片、高速列車、通訊設備、電子產品、軟件開發等科技前沿領域,中國都將具備全球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制造本領,并經由制造走向研發,到2030年,中國制造的附加值將進入全球前列,并將完全改變低級加工的產業結構。未來20年,中國的制造業將在全球獨樹一幟。
(二)資本的力量進一步凸顯和強化
未來二十年,在資產管理水平和資本效率不斷提升的大環境下,資本在中國的角色將更加至關重要。由于經濟政策導向,民間資本利用率將大大提升,民間投資規模也將進一步加強,民間資本的壯大是未來二十年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由于國有資本在經濟發展中會遇到很多限制性因素,因此,加大民間資本投資力度是大勢所趨,中國的民間資本財團將迅速崛起,形成中國資本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這股力量與國有資本共同形成頗具影響力的中國資本。在未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將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經濟戰爭,應引起國際金融的高度重視。
(三)將形成威振全球的金融熱錢,并發起多起區域金融風暴和金融動蕩
未來二十年,中國的資本將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國際社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將扮演產業資本的角色投資到海外市場,而且將成為一股非常強大的投機資本,投向整個全球金融市場。隨著中國現代金融方面人才的過剩,他們向外匯進攻,也將發力小宗商品期貨等金融市場,形成頗為壯觀的金融亂象。
(四)誕生一批國家企業
馬云在杭州市與阿里巴巴集團戰略合作聯席會議上表示,阿里巴巴要做中國的“國家企業”,并提出中國未來幾年應該要誕生出一批國家企業,代表這個國家的價值觀,代表這個國家的文化,代表這個國家青年人的創業精神,代表這個國家的創新能力。馬云說:國家企業重要的指標之一是40%以上的收入來自國外,而阿里目前來自中國的收入達到95%以上[5]。就像韓國的國家企業是三星、德國的國家企業是奔馳、美國的國家企業是谷歌和蘋果,今天的中國,同樣需要誕生一批能代表中國的年輕人,代表中國的創新技術、創新能力,代表這個國家對世界的貢獻的國民企業。
縱觀世界文明發展史,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變革,都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中國正面臨一場經濟轉型,這種轉型與變革,往往讓人難以快速適應,但我們必須積極地去面對,緊跟國家的政策、方針,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理念先行。只有如此,才能抓住互聯網帶來的變革紅利,才能夠更加快捷地實現中國夢,中國經濟才能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崛起。
參考文獻
[1] 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 2015.9.15.
[2] 劉世錦.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和新戰略[J].中國商人,2015.
[3] 田宇.“互聯網+”模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5(18).
[5] 劉義杰.互聯網大會之下是新經濟實體的崛起.華聲新聞網.
[4] 胡必亮.全球經濟格局新變化與中國應對新策略[J].世界經濟,2015,3:135-147.
作者簡介
李珊珊(1989-),女,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跨國公司及國際直接投資,在跨國公司領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且所寫文章《“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政策機制研究》,榮獲2014年天津市國際貿易學會征文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