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敏 羅海鵬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的對外交流也日益頻繁,對外宣傳工作越來越重要,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南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極具特色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造就了濃厚的江海文化底蘊,如何在對外宣傳中讓南通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南通,為了更好地對外宣傳南通的城市形象,外宣翻譯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影響外宣翻譯的兩個因素----語言風格、文化傳統方面探討了外宣翻譯中應當運用的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南通特色元素;對外宣傳;翻譯策略
本文是南通市社科基金項目“跨文化視角下的南通特色元素外宣翻譯實證研究” 成果之一 項目編號:2015CNT031
隨著我國經濟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的對外交流也日益頻繁,對外宣傳工作越來越重要,翻譯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直接影響著文化傳播的效果,國內研究者對外宣翻譯的研究越來越多。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南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極具特色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造就了濃厚的江海文化底蘊,如何在對外宣傳中讓南通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南通,為了更好地對外宣傳南通的城市形象,外宣翻譯起著重要作用。除了遵循“信、雅、達”的標準外,外宣文獻翻譯工作者還需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為此,研究外宣翻譯策略,提高外宣翻譯質量尤為重要。
外宣翻譯是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國外民眾為受眾的交際活動。外宣翻譯的目的是進行對外宣傳、跨文化交流及信息傳播,出于這個目的,外宣翻譯中更多地采用“變譯”方法,變譯的特點是變通,外宣翻譯者可以根據信息源的特殊性及受眾的特殊要求,采用編譯、改寫等手法,改變原文本的結構乃至風格,以便讓受眾更好地接受。
1外宣翻譯工作者要研究語言風格方面的差異
由于中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閱讀興趣、思維方式及語言習慣,在中英文行文與遣詞方面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具體表現為:漢語向來以文采優美和意境悠遠見長,辭藻華麗,各種修辭十分常見,同義反復現象更是頻繁出現。而英語有著簡潔明快的語言,文風質樸。在外宣翻譯中,要考慮到這種差異,翻譯時做出相應調整,掌握要領,使英語譯文受眾能順利地理解我們所要宣傳的內容,否則就會引起誤解,達不到對外宣傳的效果。在翻譯南通特色元素時,為了幫助受眾建立文化圖式,可通過增補、借用、刪減等方式達到良好的翻譯效果。
增補可以彌補文化信息差,在翻譯時,遇到涉及南通特色文化的資料時,可通過增添一些詞語來進行解釋性翻譯,受眾就會容易理解,加深印象。借用可以消除語言文化間的差異,如果受眾沒有達到信息的接受層面,那么就無法去欣賞所宣傳的物件,例如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田,而我們古代是用牛耕田,如果在翻譯時遇到“力大如牛”“勤懇如老黃牛”里面的“牛”翻譯成“cow”,受眾可能就難理解,此時就可以用其他詞代替。刪減可避免漢語中的重復,如漢語出于行文習慣,為了對仗,喜歡用一些華麗的詞語,而英語注重平鋪直敘,考慮到這些差別,在外宣翻譯中國介紹南通特色元素時,為了保持譯文的簡潔直觀的特點,不違背英語的語言特點和思維方式,譯者就得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溢美之詞”,使外宣譯文符合其表達習慣和風格。如狼山風景區在介紹狼山支云塔時,有這樣一段文字“登上寶塔,有憑風太虛,如鳥臨空之感,是縱覽江海勝景的絕佳去處”,譯文譯成了“Ascendingthepagoda,visitorscanhaveexcellentbirds-eyeviewoftheriver.”“屏風太虛,如鳥臨空”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想說支云塔是看風景絕佳之地,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就采用了刪減的方式,使譯文簡潔易懂。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行文習慣不同,因此,在翻譯時,變換句式,調整詞序是很常見的事,不管如何變換調整,譯文應當要能表達出原文的基本思想并且地道可讀。譬如下面這段關于狼山風景名勝區的簡介,譯者就采用了變換調整的方法。
狼山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著名的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佛教第五大道場----大勢至菩薩的道場,供奉大圣菩薩,總用地面積11.27平方公里。
LangshanMountainScenicSpot,asanationalAAAAlevelscenictouristarea,isoneofthesixfamousscenicspotsinJiangsuProvince.Withatotalareaof11.27squarekilometers,itisalsothefifthBuddhistashram,namely,theashramofMahastamapraptaforconsecratingDashengBodhisattva.
2 研究文化傳統方面的差異
外宣翻譯的目的是對外宣傳,因此外宣應該本著促進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中西方國家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價值觀念、文化背景、社會發展及風俗習慣等方面差異,在交際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文化障礙,譬如許多中文里約定俗成的詞句原封不懂地翻譯成英文后,難以達到忠實地傳達原意的目的,甚至會引起誤解。為了讓受眾更好地理解、感受、欣賞對外宣傳的內容,外宣翻譯就要盡量貼近受眾的文化習慣,消除文化障礙。黃友義先生說過“對于從事外宣工作的翻譯人員來說,最應該注意的是要潛心研究外國文化和外國人的心理思維模式,善于發現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細微差異和特點,時刻不忘要按照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去把握翻譯。”因此,外宣翻譯時,應尊重文化的差異性,避免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歸化”和對自己的文化過于自戀的“異化”極端。
中國人在介紹或文章中喜歡用謙辭,如果在外宣譯文中用同樣謙遜的話語把原文直白地翻譯出來,就有悖原意且會造成誤會。此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江海文化亦是源遠流長,得益于長江和黃海的涵養及江淮文化與吳越文化的哺育,南通有著獨特的方言、民俗、藝術等文化。為了在外宣翻譯中將南通元素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必要時得對涉及到文化的部分進行解釋,此外,還可以借助于英美國家的文化進行“改頭換面”。我們在介紹南通特色元素時喜歡引經據典,以增加文采,對于不諳中國文化的外國受眾而言,如果直譯這些典故會很晦澀難懂,受眾看懂的信息越少,傳播效果就越差,被曲解的可能性也會越大,而且一旦翻譯不好,會讓受眾產生厭煩、枯燥的心理,就達不到外宣翻譯的目的,因此,在翻譯這些內容時進行省略或選譯會讓譯文更淺顯易懂。例如水繪園景區在介紹古澹園時,為了說明古柏盆景的歷史悠久,用了“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來形容古柏樹齡長,譯文中將這兩句譯成了“variousdynasties”,避免了受眾因為對于“唐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及中國歷史的知之甚少所造成的不解。在外宣翻譯時,還會遇到有文化價值觀沖突的信息,外宣翻譯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受眾的文化特點,盡量求同,通過他們的語言文化來解釋清楚我們的文化,最大消除地消除文化差異和意識對抗,讓他們認同我們的宣傳,接納我們的宣傳。
隨著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對外宣傳的要求日益提高,對外宣傳的廣度和力度都要拓寬加深,同時外宣翻譯工作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成功的對外宣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宣翻譯。外宣翻譯既有一般翻譯的共性,更有其獨特之處。在外宣翻譯中,必須重視語言風格和文化傳統方面的差異,準確掌握尺幅,將信息源所要表達的意思在譯文中形象生動地傳達出來,讓受眾更有效地接受信息,達到良好的對外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
[2]劉雅峰.譯有所為,譯者何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譯及其譯者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3]盧小軍.外宣翻譯“譯+釋”策略探析(J).上海翻譯,2012(2)
[4]呂奕.外宣翻譯策略淺談(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
[5]苗菊.翻譯能力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
[6]祁世明.試析外宣翻譯的特點及策略(J).滁州學院學報,2009(12)
[7]王林浩.外宣翻譯策略芻議----兼與袁曉寧老師《論外宣英譯策略的二元共存》一文商榷(J).海外英語,2014(8)
[8]袁曉寧.外宣英譯的策略及其理據(J).中國翻譯,2005(1)
[9]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