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清
摘 要:本文從“禮失求諸野”對城市文化資源保護的指導意義出發,探究文化資源保護與人民大眾的關系,以及進行“禮失求諸野”的方法,最后提出保護文化資源的建議。目的在于提高各個階層對于文化資源保護的認識,更好地進行文化保護工作。
關鍵詞:民族凝聚力;綜合國力;文化軟實力;文化產業;物質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人民群眾;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禮失而求諸野”相傳為孔子所說的一句話,具體出處沒有詳細記載。意思是:如果禮制淪喪後,那就要到民間去訪求。其中“野”字的褒貶之意眾說紛紜,例如漢代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中有一段:“《易》曰:「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觀萬方之略矣. ”這里看來“野”更偏向于貶義。不論褒貶,“野”字指的就是與“朝”相反的民間、社會。對于封建統治階級來說,這種說法是在維護文化在中央的局面,不可否認的是,民間所包含的文化有非常多的可取之處,民間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縮影,蘊含著歷史文化的精華。
對于現在的城市文化資源保護來說,“禮失而求諸野”所蘊含的方法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經受戰亂、自然災害、王權更替等種種變革,在這過程中傳統的禮節、道德、文化等很可能出現丟失、顛覆的現象,領導階層可能因缺少資源而無法單獨完成匯總、恢復的的任務,這時候就要求助于擁有著數量更為龐大的無形資源的廣大群眾了。這里的“禮”主要是指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畢竟我們正在創造著當今的文化,而歷史中的文化更容易被人們所丟失,其意義也更為顯著。
為什么要匯總、恢復、重現過去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統治階級是為了建立和鞏固政權,更好的統治民眾,形成一種國家、民族凝聚力。在當今社會中,文化資源不僅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是一個國家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的基礎,更是一個國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資本。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生活中,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是兩股不可阻抑的發展潮流,特別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文化產業畢竟不是無本之木,需要前提和基礎——文化資源。在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和文化強國之間存在著一個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有一個正向的循環關系。文化資源所帶來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顯示出了保護文化資源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而我們所說的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城市文化資源,城市是人類的聚居地,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市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發源地,城市既傳承歷史文明,又承載現代文明。城市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積累、沉淀、改造和創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為生成和支撐城市發展的內在力量。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是相輔相成、彼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它,開發是為了發揮文化資源的最大價值。然而文化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可以說文化就是群眾的,不是統治階級或者個人的。我們要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勢必要從群眾入手。
對于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來說,又分為物質實證性文化資源保護與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
當今物質實證性文化資源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破壞嚴重,文物古跡破壞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衰敗,另一方面就是人為破壞,其中人為破壞對于文化資源的上海最為嚴重。開發文物古跡資源,打造旅游目的地,勢必帶來大量的觀眾,而人流的增加,對有些文物特別是珍貴文物的保護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城市改造不可避免,這種建設和改造在加速城市發展的同時,必然也會對城市文化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非物質文化資源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丟失。例如在貴州有3萬多個自然村寨,生活著苗、瑤、布依等17個少數民族,他們完好地保存下來的民族民間文化只占30%,大部分都湮沒在歷史的記憶里。這就牽扯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民間文化藝術的優秀傳承人,是在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掌握杰出的技術、技藝、技能,為社區、群體、族群所公認的有影響力的人物。首先,在一個民族,特別是那些尚無文字的民族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常常扮演著忠實傳承歷史的史官角色,一個民族的歷史知識的傳遞主要是通過他們來完成的;其次,在一個民族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同時也是該民族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再次,在傳承科學技術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還是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的創作者和傳承者;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在傳承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以及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是傳承一個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載體。
“文化”失而“求”諸野,“求”是搜尋、探索,同時也是督促群眾保護愛惜現有的文化資源。這樣看來,不管是物質文化資源還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在它們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人”就散布于“野”中。我們想要保護和繼承寶貴的文化資源,還得依靠人們群眾。但是人民群眾往往掌握著文化資源而不自知,或者說不知道如何使它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最后造成了文化破壞、流失的局面。這就需要相關組織、機關對于百姓所擁有的文化加以整合規劃,從而達到保護、開發的目的,這是“禮失求諸野”的“求”方式。
我們在文化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有:保護意識淡薄、保護力度不夠、規劃不科學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和組織的主導作用:知曉文化資源家底、理清管理體制、實施多渠道的財政支持、建立保障制度、關照文化資源傳承人、強化法律手段、加強文化資源保護管理的宣傳教育、積極做好世界遺產的申報等等。城市文化資源的保護可以參考周莊的案例。周莊用它古香古色的景致和獨特的風土民情吸引著四海游客,這里保存了完好的人文景觀,文化積淀底蘊相當深厚,這正是基于當地政府對古鎮保護事業的清醒認識和全力投入。對周莊的保護可以分為對水鄉古鎮格局的保護、對明清建筑的保護、對人居環境和原住民的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禮失求諸野”是出自統治階層之口,現在被用來保護城市文化資源,這不僅僅是政府和有關組織的行動指導,更是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身邊的文化、保護身邊的文化的行動指導。“人不能忘本”,文化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精神記憶,拋開經濟、科技價值與利益,我們也不能離開它。“文化失而求諸野”需要全民來踐行!
參考文獻
(1)李樹榕.王敬超.劉燕.文化資源學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2)唐月民.文化資源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
(3)楊麗萍.城市文化手稿.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