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作為中華國粹,有“國飲”之號。其發于神農,文于周公,飲于兩晉,興于唐宋,明清成為蓬勃鼎盛時期。從信陽茶制作工藝與飲茶風尚等各方面的革新與進步來看,都不可磨滅信陽茶的地位所在。
關鍵詞:茶;明清;信陽毛尖
中國茶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茶”。從神農氏發現并開始將茶用作藥材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信陽“產茶甚古”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固始縣白獅子地十四號楚墓發掘出革質樹葉,經鑒定為戰國中晚期的茶葉。所以,信陽茶葉的起源應不晚于2300年前。陸羽《茶經》載:“淮南茶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右下。”其認為淮南茶中光州、義陽郡的茶質最好,這與《唐書·地理志》“義陽土貢品有茶”吻合。至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予信陽茶極高的評價:“淮南茶,信陽第一”沈括《夢溪筆談》云光山、商城、子安三個茶場年產茶百萬斤,茶風盛行至“民不可一日無茶。”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清時期,信陽茶在六安瓜片和西湖龍井的模仿與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創新,形成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信陽毛尖茶。
信陽茶文化源遠流長,制作工藝別具匠心。唐為蒸青餅茶,宋主團茶,散茶少許,元承宋,但以散茶、末茶為主,團餅茶甚少。明代散茶普及,炒青綠茶幾乎占統治地位。洪武年間,朱元璋首開廢團餅茶入貢的先河:“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散茶出淮南,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散茶有太湖、龍漢、次號、末號出淮南。”自明代,信陽茶開始揉條,通過實踐,人們發現炒青法不僅保持茶葉自然本色,還能更好地激發出茶的真香真味。因此,制茶生產工藝變蒸青為炒青,這也促成茶品種的多樣化,如信陽茶以“本山茶”、“小把茶”揚名于世。清代,信陽茶制茶技術向更高層次發展,在明代散茶、片茶的基礎上,融合龍井的手工理條技術和六安小把炒茶方法并革新改良,經此法出來的工藝茶色澤翠綠,滿毫勻齊。
獨特的制茶工藝形成別具風格的飲茶風尚。明初飲茶法主要沿襲宋代點茶法。明中期以后,多采用散茶瀹飲法。《茶寮記》說散茶瀹飲法即“煎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餑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湯少許,俟湯茗相投,即滿注。云腳漸開,乳花浮面。蓋古茶用團餅,碾屑味易出。葉茶驟則乏味,過熟則味昏底滯。”朱舜水先生解釋:“瀹者,泡也。入半湯入茶,又加湯注滿為瀹。”向茶盞內注一半沸水后放入適量茶葉,再用沸水注滿整個茶盞,這一過程就是瀹茶。所以散茶瀹飲法簡言之為沖泡法。這種飲茶法使用至今。郭孟良先生認為明代的飲茶風尚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斗茶之風消失了,沸水沖泡的瀹飲法開創后來開水沖泡飲法的先河。明代散茶瀹飲法的出現被學術界公認為“開千古茗飲之宗”。至清代,隨著信陽八大茶社的興起,民間飲茶之風日盛,逐漸形成雅俗共賞的茶文化。
茶文化不僅在飲茶方式的革新,也在乎飲茶工具的變化。對于愛飲茶的中國人來說,“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已而蓋藏”是最早飲茶工具的記載。三國時才出現“茶盞”、“茶碗”,古稱為“盞”。唐代隨著瓷器的發展,出現“南青北白”的局面。宋朝斗茶之風盛行,出現了當時最為有名的斗茶器具,即建窯、吉州窯黑釉茶盞。元朝作為飲茶工具使用的過渡時期,上承唐宋,青花瓷茶具聲名鵲起;下啟明清,明代飲茶器具的變化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茶盞的變化。明人用盞,以小為佳,尤喜白釉小盞,此外還有青花瓷茶盞,但使用的青花瓷盞又不同前代,時人有云:“欲試茶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所以,明代白瓷發展工藝精湛,極具藝術價值,享有“甜白”美譽。《長物志》記載:“宣(明宣德)廟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二是小茶壺的出現。張謙德《茶經》認為小茶壺“壺性狹,壺過大香不聚”在明代,紫砂材質或瓷制的小茶壺備受推崇,尤以紫砂壺為盛:“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說明紫砂壺的優良功效。“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意紫砂壺的價值之高。明代飲茶工具技藝精湛、頗受歡迎,這一頂峰式的變化影響深遠,清代續用。所謂“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明清時期精良的飲茶器具,為信陽茶的泡制添幾分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促成一方文化代代傳承。早在唐宋之際,信陽人就追求飲茶環境的優美雅致,包括茶人的精行修德和烹茶方式的藝術性,到明清時期更是達到空前的高度。瀹飲法盛行于此,所以信陽人在繼承前人品茶重在精神的基礎上,又開始尋找新的審美感覺,即更注重講究品茗環境、烹茶方式,還包括擇茶、擇侶、擇器等。信陽人注重品茗環境的幽深雅靜,更為尋求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無論是涼臺凈室,亦或僧寮道院,只要有茶,便能通過茶而達到“探玄虛參造化,清心神出塵表”的境界。飲茶時,追求人與客、人與環境的相互交融、和諧統一,此乃飲茶崇尚之風。再者,信陽人飲茶,也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春時明窗凈幾,花噴柳舒;夏日涼亭水閣,松風蘿月;秋時金風玉露,蕉畔桐陰;冬日暖閣紅壚,梅開雪積。不論四季,有茶有美景便能寄形物外,與世相忘。信陽茶早在明末清初暢銷江浙一帶,誠如茶歌所唱:“桑木扁擔軟溜溜,我擔茶葉下揚州。揚州夸我毛尖茶,我夸揚州胖丫頭。”
信陽茶自唐代便作為貢茶供皇室使用,明清時期,《清稗類鈔·蒙人宴會之帶福還家》將信陽毛尖列為蒙古親潘宴菜品之一。信陽茶得益于明清時期的鼎盛發展,其文化孕育發展于民間、皇室,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信陽茶也不斷創新,這一雅俗共賞的文化氛圍得以流傳至今。
參考文獻
[1]陳善同:《重修信陽縣志》,成文出版社,1936年12月,第546頁。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三十八》,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383頁。
[3]李偉:《信陽毛尖》,中原農民出山社,2005年4月,第43頁。
[4]沈括:《夢溪筆談卷一》,鳳凰出版社,2009年6月,第37頁。
[5]胡長春:《明清時期中國茶文化的變革與發展》,農業考古,2012年第5期,第22頁。
[6]虞祖堯:《歷代食貨志今譯·宋史食貨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374頁。
[7]郭孟良:《明代的飲茶風尚》,農業考古,1993年第2期,第189頁。
[8]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1月,第287頁。
[9]劉雙:《明代茶具革新探究》,農業考古,2011年第5期,第170頁。
[10]陳植:《長物志校注》,江蘇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3月,第274頁。
[11]郭孟良:《明代的飲茶風尚》,農業考古,1993年第2期,第192頁。
[12]胡長春:《明清時期中國茶文化的變革與發展》,農業考古,2012年第5期,第25頁。
[13]李曉城:《簡論信陽民歌的生成環境及傳承保護》,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11月,第106頁。
作者簡介
張倩倩(1991—),女,漢族,河南省羅山縣人,鄭州大學2015級中國史專業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