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冠賢
摘 要:從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所存在的問題入手, 提出了構建物流實踐教學體系要通過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管理和完備實踐教學保障等措施來實現, 進而提出教育部要成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組織者, 要把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情況作為考核高職校長業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企業要承擔起學生學習、實踐的義務。
關鍵詞:高職物流;實驗室;實訓
在物流專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是否能滿足市場需要是考核教育質量的真正指標,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多媒體網絡教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模擬實驗相結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1 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及高職物流實訓基地建設情況
通過本課題研究,使物流專業生產性實訓課程充分體現“基本理論知識夠用,注重實際運用與操作技能培養”的高職高專教育特征,力求反映高職高專課程和教學體系的改革方向;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符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要求;突出了“雙證式”教育。
物流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本設計培養方案,有效利用高職教育的緊缺資源,共享師資、實訓中心、校外實習基地,按照產學研的辦學模式實現企業和學生的供需平衡。以項目教學法完成核心課程(實訓)的教學任務,以精干的師資隊伍、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實現高職教育的應用性、職業化的特征。方案以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應用性人才培養過程中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整體素質,盡快適應社會需求。以物流管理省級示范專業為龍頭輻射相關四個專業,即報關與國際貨運、公路運輸與管理、電子商務和港口與航運管理。
2 我國物流實訓課程發展意義
2.1 課程改革發展需要
目前多數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積極推進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改革和建設,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物流實訓課程設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課程開發與設計,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的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程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實訓課程教學內容來自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實際工作過程,以實際應用經驗和策略等過程性知識為主。本課題適應課程改革需要,以具體化的工作任務為載體,每個項目或任務都包括實踐知識、理論知識、職業態度和情感等內容,是相對完整的一個系統,在課程整體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保留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實現畢業生和工作崗位“零過渡”的目的。
2.2 物流崗位需要
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物流業實現迅猛發展態勢,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出現缺口,尤其在北方地區,出現了大量物流人員短缺的情況。我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更多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在實際就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問題,而物流業作為實際操作性行業,要求就職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這一主要矛盾,使我們的物流行業的人才急缺問題目前還是得不到解決,作為學校,我們應加大物流實訓教學的比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在未來就業過程中,具備實際的競爭能力,實現畢業生與工作崗位“零過渡”。物流作為城市功能配套,更需要全面的人才、具備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來加入此隊伍,物流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3 我國物流實訓特色教育發展的途徑
為了打造理想的物流實驗環境,在實驗系統中應當參照物流企業的布局,仿真企業環境、模擬職能崗位。首先,提供仿真的企業業務處理環境。對環境的設計和各個實驗流程的設計都必須使實驗者有一個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業實際環境中的感覺,這種環境可使學生自覺調整自身不同于課堂上課的狀態,促使學生主動去思考、規劃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步驟,主動完成實驗。其次,提供仿真的職能崗位。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崗位,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立即上崗工作。第三,在業務流程方面也要盡量做到逼真的效果,根據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任務、不同崗位的模擬訓練,建立綜合模擬題庫,爭取最大限度水平逼真再現企業的日常流程。
3.1 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物流管理專業將積極依托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央財政支持340 萬元的“物流生產性實訓基地”,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功能進一步開發、完善,積極探索校內經營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通過引進企業并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性實訓,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學生的校內實訓室應和校外實習基地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具體實施步驟上都有所銜接,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無論是校內實訓室還是校外實習基地,它們建立的惟一目的,就是讓學生真正能夠實現畢業后直接上崗,使學生與實驗室實訓、實習學習,以及企業工作都能相適應,成為一個既有學識,又有能力的全面性人才。
3.2 教學內容改革
對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根據工作崗位進行分解,可以概括為三項能力的培養:辦公應用能力、物流作業管理能力、國際物流業務操作能力。
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的理論課程和實習生產性實訓環節,并將物流師、報關員、報檢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內容融合到課程體系中,使學生在掌握熟練技能的同時能夠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為就業服務。
在教學方案實施的同時,注重對用人單位反饋信息的收集和對行業、企業的實地考察調研,通過信息收集分析,不斷對原有的專業課程模塊進行更新,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使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始終保持其前瞻性和先進性。
3.3 教學模式改革
為體現“工學結合”的特色,積極依托“物流生產性實訓基地”,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的同時完成工作。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死板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為主,將單一學科的知識傳授拓展為多學科技能的綜合演練,淡化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真正的“以崗代培”,使人才培養能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增加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以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為目標,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幫助。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其自主創新的勇氣和決心,使其適應行業發展的根本需要。
4 結束語
人才培養不僅是學校的事情, 也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作為用人單位的企業, 也有培養人才的義務, 但現實中, 這種義務卻得不到體現。為了促使企業承擔起這一義務, 使更多的企業樂于接收在校學生的實習、實踐, 國家應對接收學生實習的企業實行一定的減稅政策。
參考文獻
[1]宋洋,主編.物流情景綜合實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劉雅麗,焦建紅,主編.物流綜合技能實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傅靜芳,呂海珍.物流管理專業實驗課程設置探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3(02)
[4]邱悅顏,徐慶軍,田英翠.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創新人才[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06)
[5]鄧永勝,周遐.高職高專物流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的選擇與建設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