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爾斯的兩個著名的正義原則:“正義的第一個原則: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與人人享有的類似的自由體系相一致的最廣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利體系”;正義的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安排應能使它們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義的儲蓄原則,以及在公平的機會均等的條件下與向所有人開放的官職和職務聯系起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的趨勢。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現象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在探討羅爾斯公平正義原則的基礎上,探討如何解決中國收入分配問題。
關鍵詞:正義原則;貧富分化;收入分配
1 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及分配正義思想
(一).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羅爾斯巨著《正義論》主要闡述了正義與公平分配理論。而正義理念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正義原則上,其對于正義原則的一般表述是:“所有的社會價值——自由與社會、收入與財富、以及自尊的基礎——都應平等地分配,除非任何價值的不平等分配對每一個都是有利的”。他的兩個著名的正義原則:“正義的第一個原則: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與人人享有的類似的自由體系相一致的最廣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利體系”;正義的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安排應能使它們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義的儲蓄原則,以及在公平的機會均等的條件下與向所有人開放的官職和職務聯系起來”[1]。在這里我們將他的第一個原則概括為平等自由的原則,第二個原則概括為機會的公正平等和差別原則的結合。
(二).羅爾斯的分配正義思想。分配正義的核心是平等。羅爾斯認為,分配不僅是社會總體利益的分配,還會涉及到基本權利、義務、機會和特權的分配以及歷史的繼承關系。而兩個正義原則其實質就是要平等地分配社會領域內的各種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盡量平等地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平等地像所有人開放,只允許那種能給最少受惠者帶來補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個人或團體除非以一種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謀利,否則便無從獲得一種比他人更好的生[2]
2 羅爾斯公平正義原則對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啟發
(一)依據平等的原則構建政府制度正義
加大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力度,消除城鄉分割界限。建國之初,為了保障城市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將城市與鄉村相區分,通過實行戶籍制度限制人口的自由遷徙,戶籍逐步成為劃分社會成員身份和地位的一項重要因素。由于戶籍上的差異,農村人口從出生起就在教育,醫療和衛生等多項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方面與城市人口存在明顯差異,即使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工作,也因為戶籍的差異而無法享受城市人口擁有的各種福利和基本公共服務,這種“人為”的差異直接導致了社會成員在分配的起始環節就因為無法獲取社會資源而形成收入差距。因此,我國應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及早祛除“戶籍”背后的等級烙印,廢除附加在戶籍制度上的各種經濟和社會因素,確保公民身份平等。
深化工資體制改革。首先,政府要盡早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使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與經濟增長、企業發展相掛鉤,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其次,要建立和健全以基層工會為代表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逐步推行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切實保障勞動者工資談判權利,積極尋求勞資雙方利益平衡點。最后,要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行范圍,提高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壟斷企業的利潤上繳比例,將國有企業上繳的紅利以及國有企業產權轉讓收益納入社保基金或者民生轉移支付賬戶,使國企紅利普遍惠及普通勞動者。
(二)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的啟示
就業關系個人的收入狀況,(十七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業平等意味著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應有平等的就業機會,這一權利不因個人性別(當然特殊工種除外)、民族、地域、文化、經濟能力及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我國目前就 業不平等主要表現在,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未必取決于真才實學,有些名義上是公開招聘,實際上存在暗箱操作,或是對女性勞動者存在歧視,甚至有的“好單位”、“好崗位”實行了職工子女“內部消化”。這樣資源優勢實行了“代際相傳”。這違背了起碼的平等自由原則以及機會平等原則。為此,像國家一些大型的如公務員招聘、事業單位招聘必須加強國家監管和民主監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現代社會,受教育水平對收入分配往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往往意味著就業能力的不同,就業的機會不同,也就意味著將來收入的不同,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是最大的社會不公,它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未來發展。就我國目前教育情況看,雖然政府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已進行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教育不公平還是十分明顯的,突出地表現在城鄉教育的差距上。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農村人口受教育機會少,受教育年限少,教育質量低。要提高教育水平,國家就得增加教育投資,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教育投資,為每一個居民創造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與受教育條件。這既是一種經濟公平,也是一種社會公平。
(三)差別原則的啟示
國家要擴大財政的轉移支付范圍和增強財政的轉移支付能力,力求保證老、弱、病、殘、孤等社會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生活水準。同時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從而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參考文獻
[1] 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M].葉劍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0-15.
作者簡介
吳紹云(1995-),女,漢族,安徽合肥,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