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的建設一直是我國比較重要的一項任務。雖然我國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新環境下,生態文明的發展應該在經濟法理念的帶動與調整下賦予新的生命意義。而經濟法也應該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將存在的國家干預等問題進行改進和完善。在當前我國經濟法理論的發展創造中,生態文明建設為此發展進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作為經濟法理論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下,調整經濟法,并對經濟法理重構,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字:生態文明建設;經濟法理念;重構
經濟法理念是一個比較先進的,具有超前性的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將傳統的經濟法與行政法相隔開,減弱行政權力對于經濟的過多干預,將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進行研究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為經濟法理念的調整和重構帶來了新的發展條件。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進行經濟法理念的調整與重構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經濟法部門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 我國經濟法理念中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經濟法于1970年以后開始在我國實行并逐步發展,在90年代因為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經濟法是由于國家的干預產生的產物,將經濟法歸入了行政法中,統稱為經濟行政法。行政法和經濟法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但是卻被放到了一個法律體系當中,這嚴重的影響和遏制了經濟法的發展,使市場經濟經常出現行政壟斷的情況。一些部門使用行政權力對經濟進行干預,造成了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法理念可以對經濟發展進行一定的預測,并且可以站在整體法律的高度對經濟法進行科學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二)存在的問題
受到我國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影響,我國人民的封建思想比較深刻。這個原因導致了我國人民對于經濟法等法律的意識不強,觀念落后,使得經濟法理念在我國發展存在著很大的阻礙。除了人民思想上的原因,還有經濟法理念沒有得到學術界的重視,使經濟法理念缺失更為嚴重。
2 如何在生態背景下調整和重構經濟法理念
(一)調整經濟效益發展理論
我國原有的經濟法理念主要的側重點在于商人之間的交際上,主要以盈利為主,過分的重視利益關系的獲得。這樣的經濟法理念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相不符。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主要體現在可持續發展上,而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經濟法理念,應該以可持續發展觀為重點,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公平觀。要以融合生態文明建設為主要的目標進行經濟法理念的調整與重構。
在正常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經濟交易進行的最根本目的在于獲取利潤,在我國傳統經濟建設理念的影響下,這種重利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在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下,傳統的經濟理念會使過重的重利情況發生。在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理念中并沒有估算環境的成本,所以在這樣情況下得出的經濟效益,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經濟法理念。
(二)重視以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前提的經濟法理念
我國現有的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經濟法理念,是初級的中國特色經濟法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經濟法理念的初級發展階段,我們要重視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前提的經濟法理念建設。摒棄舊有的落后思想,將經濟法視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促進經濟法理念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融。
舊有的經濟法理念總是以利益為主要目的,不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不考慮環境的成本。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下,應該把生態文明的建設融入到經濟效益當中。在擬定經濟法的時候應該注重資源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要注意考慮資源承受能力和自然環境的保護。
(三)重建生態背景下的經濟法理念
重建舊有的經濟法理念是我國現在比較重要的任務。將原有的重利經濟法理念進行改善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將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表現出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法理念的關鍵點,在傳統的經濟法理念當中沒有考慮到人的重要性,而只是注重利益的多少。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下經濟法理念要有所改變,以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經濟利益的獲取是不可取的。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重構經濟法理念是一個重要的“大工程”。
3 我國經濟法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一)經濟法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政策的重要一方面,是有利于我國人民的重要項目。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經濟法的重構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又一個法律的保護。經濟法理念的重構不僅可以對公共資源進行合理的安排與統籌,還可以調整和控制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合理的經濟法理念,可以為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有機共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健全的經濟法理念還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保證我國市場經濟的有效調整,遏制市場經濟中不良現象的繼續發生。經濟法理念的調整和重構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
(二)經濟法的實施有利于維護生態道德
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因為過度的開采和利用資源導致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出現了很大的失衡情況。生態文明的建設就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出臺的一項國家政策。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保證在于經濟法,除了經濟法等制度的的保證外,更重要的是公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經濟法通過自有的調節控制手段來干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進而有效的加強社會經濟的管理。
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大的問題在于公民的生態道德意識不強。很多的個體企業等都有著重利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問題,為了獲取利益而以生態環境為代價。除此之外一些消費者身上也存在著一些浪費的情況,這些都導致了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有些人為了利益而缺乏生態保護意識的情況。所以經濟法的有效控制可以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公民的生態道德。
(三)經濟法有利于貫徹生態文明原則
我國的經濟發展順序是從東到西,先是東部的沿海地區和發達城市地區然后是向西部慢慢的延伸。由于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東部發達,西部較為落后。而出現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一些天然的地理等因素,還有人為的政策制度的影響。生態文明的建設,主要是為了實現生態的公平正義原則。經濟法通過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規范市場經濟中出現的惡性競爭和其他的一些不良現象。扶持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貫徹生態文明原則。很多的商家為了以小成本的付出獲取大利益,將生態環境置入了危險當中。經濟法可以有效地的調控各種資源的規范,促進自然環境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維護生態文明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4 結束語
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經濟法理念的重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想要更好地調控市場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就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重新構建經濟法的理念。合理科學的經濟法理念可以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帶來很大的積極作用,只有將傳統的經濟法理念進行完善和改進,讓其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才能保證市場經濟保持良好的平衡。生態環境已經為了經濟效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了合理的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只有將經濟法進行改進,促成新型的經濟法理念才能保證生態文明的建設順利進行。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都是我國重要的建設任務,要將兩者的平衡掌控好,才能使其齊頭并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周錄,張鶴.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經濟法理念的調整與重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4):63-65.
[2] 扶廷鳳.淺談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經濟法理念的調整與重構[J].法制博覽,2014(2):128-129.
[3] 許培資.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經濟法理念的調整及重構[J].法制博覽,2015(22):75-76.
[4] 張穎.試論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經濟法理念的調整及重構[J].法制博覽,2015(12):100-101.
[5] 王運召.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經濟法理念的調整和重構分析[J].法制博覽,2014(24):100-101.
作者簡介
李碧紅(1982-),女,漢族,廣東省佛山市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