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胡安琪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日益成為抒發民意的新平臺;隨著法治社會呼吁民主參與和司法審判公開,人們通過網絡便可了解案情、發表己見。近年來,網絡輿論跨越邊界干預司法審判的情形屢見不鮮,從“藥家鑫案”到“南京傷醫案”再到“復旦投毒案”,網絡輿論逐漸形成一股勢力,極大地影響了司法審判的走向。本文通過探究影響網絡輿論的原因、正視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嘗試提出實現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良性互動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輿論;司法公正
1 背景
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以網絡為載體,以熱點事件為核心,由廣大網民發表的具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形成網絡輿論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便利的網絡服務與公開的熱點資訊。事實上,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軟件的發展,群眾表達意見的途徑愈來愈簡易、多樣,與此同時新型社交的匿名化也為網絡輿論開辟陣地提供了便利。網絡輿論自具備這兩個條件之日起即對社會生活產生著巨大影響,而網絡輿論之所以同司法審判相聯系,自然少不了后者成為公開熱點資訊的過程。司法公開審判制度在實際案件中的運用在法治中國的背景下愈加鮮明。二零一三年七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規定各級法院的判決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之外,生效裁判文書將全部在最高人民法院政務網站——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予以公開。法律審判中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因其具有極強的爭議性和重大的社會影響性,當然地成為網民們茶余飯后閑聊的談資或是吸引關注度的利用對象。
2 “復旦投毒案”
2015年12月,林森浩被執行死刑后,“復旦投毒案”的關注熱度才逐漸消退。“復旦投毒案” 引起大家關注的前期,人們通過一些警方微博和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等平臺了解到事件的來龍去脈。“復旦投毒案”的兩位主人公黃洋與林森浩,為居住在同一寢室的高等學府醫學人才,因為一個所謂的愚人節玩笑,觸發了司法程序的開關。瞬時間,關于“殺人兇手”林森浩該如何判刑的評論鋪天蓋地充斥各個網絡平臺,隨著林森浩接受采訪和出庭視頻的曝光,新聞記者深挖案件當事人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在校表現等基本信息,專家學者對作案動機、量刑適法各抒己見、旁征博引,一審、二審、最高院死刑核準的進行愈發點燃了網民心中的“正義觀”,網絡輿論如潮水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民周刊》聯合手機騰訊網的一次調查數據顯示,在回答“復旦投毒案,你怎么看?”這個問題上,選擇“林森浩毒死同學太殘忍,應該受到懲罰”的有6657票,占到投票總數的27%。選擇“應該給林森浩悔過的機會,給林家父母一點希望” 的有12098票,占50%。1當網友們圍觀整個事件,從不斷爆料的網絡平臺上獲取信息,有的從林森浩的社交網絡平臺上抽取零碎的片段將之拼湊成“一半天使一半惡魔”的殺人兇手,認為這樣的人就應該判死刑;2有的從林森浩優異的成績、積極的行善中呼喊“于情不忍”,應給予這個青年改過自新的機會。由此可見,在司法判決以前,網絡輿論早已替代司法作出決斷。更有甚者,在林森浩二審辯護律師斯偉江的微博評論中甚至出現了對斯律師的人身攻擊。
3 分析
(一)影響網絡輿論的因素
藥家鑫案、張金柱案、南京傷醫案……近些年來,網絡輿論的爆發往往依賴于媒體的推波助瀾。藥家鑫案中,原告律師張某宣傳藥家鑫是官二代、富二代,國內某著名門戶網站為賺取點擊率不經核查而大肆宣傳,一時間被轉發上萬次,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3南京傷醫案中,某網站片面摘取信息報道,雇傭水軍制造輿論等,使得民憤影響了正常的司法程序,本應對被告采取的取保候審直接改為了刑事拘留;4李天一案件,判決書點擊率只有兩萬多,五位當事人間的關系點擊超過六十三萬、被告之間的八卦消息在網絡上的點擊與宣傳率遠遠高過案件本身。除此之外,李案的兩任辯護律師也迫于口誅筆伐先后請辭,甚至有門戶網站登出第二任辯護律師蘭和的“靈堂照”,對律師本人和案件本身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朱令案件,媒體對朱令、朱令室友的所謂真真假假來信和爆料,或大打煽情牌,或充當“正義使者”,其中還有多少司法思考,令人深思。5
媒體作為傳遞信息的渠道、公眾與事實之間的傳聲筒,常常會為了點擊率或者噱頭片面摘取信息,引導輿論走向,借此影響審判公正,尤其是程序公正。官二代、富二代等敏感信息在各大門戶網站的討論量遠遠高于案件本身,媒體對于此類話題的引導與探討也樂此不疲。由此導致的輿論對司法的影響和破壞,不容小覷。
另外一個因素涉及網民的自身素質和社會背景。許多社會調查顯示,大多數網友并不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識,所言所語僅憑自己多年來的“經驗”“傳統價值觀”“道德標準”。參差不齊的網民素質造就了網絡輿論的天馬行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如果網絡輿論的主體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將道德理解為法律的底線,以此標準來評判是非曲直,將極大地破壞司法公正。由此,網民的法律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二)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
網絡的開放性打破了話語權的壟斷,各種觀念可以自由表達。6在司法文書上網,判決日益公開透明化的背景之下,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不可忽視。
一方面,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具有許多益處。網絡輿論推進司法審判公開化、透明化,通過社會公眾與社會團體的司法參與,能夠及時糾正司法中徇私舞弊、以權謀私的現象,并且在監督的過程中有助于增強公眾的責任感與建立對司法的信任感。我國網民對司法審判形成的熱烈的網絡輿論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公眾對司法建設的期望與參與司法活動較高的積極性,這一點是令人欣喜的。
另一方面,網絡輿論的極端化、感情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弊有很大關系。中國人骨子里流淌著大是大非的善惡觀。善人有善報,惡人有惡報的“真理”不容質疑。然而不斷出現的權威與利益勾結卻不受司法約束的現象令公眾大失所望,司法是否仍是維護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許多人對司法的信任感有所下降。網絡輿論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難免受到“社會不公正泛濫,應當呼吁正義”的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使得大多數民眾在尚未完全了解案件全過程的前提下,僅憑自己嗅到的一絲不公正氣息,便抑制不住大發憤慨,尋求正義援助。而公平正義又恰好迎合了數以億計的百姓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因此一方呼吁,八方響應,瞬間便形成了勢不可擋的輿論攻勢。而這樣的結果是危險的,一旦有人假借公正之名,很容易從心理上征服公眾,形成所謂的民意,對司法審判指指點點,甚至牽扯到對審判人員以及相關人員的人身攻擊。于是,網絡輿論常偏離最初追求公正的目標,極大地破壞了司法運作的環境。偏激、極具煽動性的話語常常成為刺穿司法公正的利劍。
現實中,許多案件事實不清,疑點重重,本應遵循法律程序得出結論的案件,在民意的包圍中已經優先“被裁判”,司法常常難以保持自身的獨立自決,而不得不犧牲法律的底線曲意逢迎。當民憤出現在司法領域時,因其代表大多數民眾對罪犯的憤恨,其正當性會顯得無可辯駁。因此,為了避免自身處于口誅筆伐的社會威脅之中,部分法律工作者最終選擇順從民意,保全大局。判決書中“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等為了迎合民意字眼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4 建議與結論
網絡輿論影響司法公正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究竟如何使其駛向有利的一岸仍需極大的努力。為了實現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之間的良性互動,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堅持司法審判活動的公開化、透明化,由權威機關準確及時地發布信息,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當下信息封閉遮掩極易引發質疑,文書、審判活動的公開也要求司法工作者素質的提高,只有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通過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并將這些具有技術性的法律知識轉化為普通民眾容易理解的信息,才能真正實現為大眾參與司法提供便利。晦澀難懂的信息,終究是封閉的信息。
第二,加強法治教育與宣傳的力度。法治道路的實現脫離不開公眾的參與。若要使公眾高效地參與司法活動,必然少不了對公眾進行司法教育。缺乏基礎知識的各抒己見等同于對牛彈琴,只有當問題核心信息能夠在公眾之間理解并順利交流時,才能高效地解決問題。對比預防型與治理型,即法治宣傳與教育所需的成本與網絡輿論破壞司法公正的成本,可以明顯看出,前者既能夠節省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還能夠實現社會公眾素質的提高。
第三,網絡平臺是實現司法公正與網絡輿論良性互動的橋梁。鞏固橋梁基礎,清掃橋梁上的障礙物必不可少。公眾期待看到網絡監督不斷加強、司法參與途徑更加多樣化、網絡秩序破壞者受到嚴厲打擊。
總而言之,堅持依法治國,加強普法工作,聽取民眾意見,落實法到實處的路線不會有錯。輿論不是洪水猛獸,看清方向,放眼未來,法治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 沈亮.林森浩命題——“復旦投毒案”一審落槌后的思索[J].新民周刊,p52-54
[2] 李焱.淺談網絡輿論與傳統媒介議程設置的互動——從“復旦投毒案”說起[J].新西部(理論版),2015(14):104-106
[3]聶寬冕.藥家鑫父親起訴藥家鑫案原告律師. http://news.163.com/11/0805/07/7AM7DGKU00011229.html. 2011-08-05.
[4]王芝鈞,孫曦.南京又現傷醫事件 打人夫妻被指為政府高官. http://news.qq.com/a/20140226/002293.htm. 2014-02-26.
[5]鄭州晚報.10萬人白宮網站簽名要求驅逐朱令案嫌疑人. http://news.qq.com/a/20130507/000144.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2013-05-07.
[6]李焱.淺談網絡輿論與傳統媒介議程設置的互動——從“復旦投毒案”說起[J].新西部(理論版),2015(1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