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婉玲 徐欣萌
摘 要:本文在研究和實施資助政策的基礎上,對新常態下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給予總體評價,對總體政策體系和政策執行過程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期促進我國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健全和完善。
關鍵詞:新常態;資助政策;評價;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3-0015-02
建立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制度和扶持政策,是促進社會公平、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學生資助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由于經濟背景、天賦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實際上的不平等,從而保障廣大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一、當前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的現狀及評價
資助政策是公共政策中教育政策的研究范疇,我國學生資助政策得以不斷完善和發展,目前已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全覆蓋的資助體系,國家出臺的“獎、助、貸、勤、儉、補、免”七位一體政策以及社會資助等各項措施在資助貧困生的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綠色通道”的政策和政府的“不讓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而綴學”的承諾為貧困生的上學問題作了最后的擔保。
從政策科學的角度看,對一項公共政策的評價首要的考慮因素包括政策效益(是指某項政策的投入和產出的比較,即政策成本與政策收益之間的比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投人與產出之間的比例)和政策公平性。
(一)基于政策效益的評價
在政策效益方面,在對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的相關政策中,對個體資助金額最大、資助金額總數最多分別是助學金及國家助學貸款;普及受益面最廣的是伙食補貼、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受校園環境的局限性影響,勤工助學沒能真正發揮其功效。
(二)基于政策效率的評價
從效率上來講,主要考慮的是資金對貧困生的資助程度。目前全國普通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約占普通高校在校學生總數的20%(在西部和貧困縣比例會更高)。然而,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這三項資助有平均化傾向,總金額約占國家資助總金額的80%,資金利用率“大打折扣”。總體而言,有利于成本回收和分擔的學生貸款應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的資助形式。
(三)基于政策公正性的評價
從公正角度講,每位貧困學生都有權利申請各項資助,可是由于資助者、政策執行人員認知的偏差等原因影響,貧困生資助體系不完善,政策公正性仍需提高。
二、新常態下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不對稱下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
在當前形勢下,還沒有建立與此相對應的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認定機制,高校的認定甄別水平提升相對較慢,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愈加嚴重的逆向選擇問題——偽貧困生驅逐貧困生、偽優生驅逐真優生、非貧困校驅逐貧困校,極大地破壞了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公平性,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同學關系造成不良影響。
(二)系統合力的不足
在現實中,現在的政策系統并沒有得到科學、完善的優化。政策的非系統化主要在于政策的各個方面缺乏有機整合,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研究涉獵甚廣,各方的資助力量缺一不可,涉及國家、學校、社會、家庭多方資助網絡的,即包括物質資助和精神資助為內容的資助體系仍未有效建設。政策的非系統化還在于資助時間系統性上的不足,缺乏從中學到大學的保持連續性的資助體系,影響了資助育人的效果。因此,學校必須建立貧困學生資助信息系統,詳細記錄學生各學段的受助金額,優化、共享資助資源。
(三)滋生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在資助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不同類型大學在國際化過程中所受資助的水平是不一樣的,985大學、211大學和僅有研究生院的大學積極尋求國際化資金支持的比率均為100%,而大約有12.5%的一般性大學沒有積極主動地去尋求特定的資金支持。也就是大學的校史長度、是否985大學以及是否211大學這三大因素成為大學國際化項目受資助程度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結果表明,對于具有一定研究實力的大學,他們對于大學國際化項目的開展還是很重視的,因而會積極主動地去尋求一些資金支持。但是對于一些一般性的大學,或者是由于資歷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意識的原因,他們可能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尋求專門用于國際化資金項目的支持。
三、導致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本身的問題
按照學者袁振國的分析,政策資源投入包括經費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權威資源。 首先是經費資源。目前政府、高校、社會三方是高校資助的主體,但總體來看,政府則扮演剩余性角色,沒有拿出足夠的資金幫助高校來解決“不讓一個貧困生因貧困輟學”的難題。社會參與資助力量薄弱,國家在這方面并沒有對社會提出更多嚴格的要求,致使社會不是有意回避責任就是怠于主動承擔這類義務。
其次是人力資源。雖然國家己對高校和地方政府資助管理中心的人員配備作出了規定,針對資助專員的專家化、職業化培養還處在初級階段,培訓、考核等相關配套管理更是缺乏系統規劃。隨著新常態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深入開展,資助專員的專業化水平將成為開展資助工作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
最后是權威資源,除了政策制定者應該提供的資源和政策執行者應該積極獲取的,還有政策執行者對目標群體的宣傳。在資助政策的宣傳上,高校重點基本放在政策的執行程序上,對資助政策的經濟意義、社會價值等較深的層面宣傳比較少,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群體只知道怎樣才能獲得資助,而不清楚為什么獲得資助,也不清楚獲得資助的意義和責任,沒有深刻認識到資助的價值本質。
(二)政策執行層面的問題
1.高校資助政策執行者的認知缺陷
由于資助政策執行者對政策本身認知的局限性,在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兩種困境:一方面,產生一些斷章取義的做法或曲解性執行;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將國家相關政策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系統的加以梳理,各個資助項目之間從目的、手段、金額上沒有結構性的聯系,各項目在功能重合部分各自為戰,使執行人員左右為難。
2.高校資助政策監督協商機制不健全
高校資助政策監督協商機制不健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策缺少具體、切實的監督措施。另一方面,政策缺乏后續跟蹤反饋機制。
四、健全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對策及制度創新
(一)建立“他助-自助-助他”的發展型資助體系
貧困大學生擺脫困境的根本出路還在于其自身。高校開創“以國家助貸為主體,勤工助學為主導,社會援助為支撐,公益服務為升華”的資助工作模式。因此,對學校而言,在物質上幫助學生,在精神上培育學生,在能力上鍛煉學生,搭建“自助平臺”,著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內在品質教育,構建一個完善的外部經濟救濟和內在人文精神關懷兼備的資助體系。對學生而言,樹立正確的信念,倡導“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的精神,力爭通過自我資助、自我解放、自我提升,投身于祖國的現代化事業。
(二)資助與教育國際化接軌,提供國際化程度
研究并借鑒其他世界各國的資助政策做法,從中汲取可供我國學習借鑒的經驗。如美國、英國、日本相繼出臺相關法律,把資助政策融入法中,保障政策目標實現。在我國,我們還需要關注公共政策的內生化問題。由于我國相關社會保障和工資系統的不完善,再加上農村地區的收入及資源存在不確定因素,“資助包”計算公式現階段在我國實施起來可能會所有困難,但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模式的思路,即資源整合和合理利用。
(三)實現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健全資助政策監督系統
我國政府社會管理的實踐已證明,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小政府”與“大社會”的關系,是“掌舵”與“劃槳”的關系。對大學生的社會資助也正在經過一段轉軌時期,政府作為政策執行主體必須與時俱進,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并制定相關措施,吸引社會資本流入高校資助領域。同時,加大新聞媒體宣傳,使社會各界能對政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建立健全政策執行的監督系統,強化政治體系的監控功能。校內,建議幫困主管部門與高校相關部門實施資源共享、聯動協作,發揮信息化條件下的協同優勢,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得到實惠。校外,建立與民政部門、慈善組織、捐助單位建立緊密溝通機制,建立“一盤棋”資助管理體系,實現資助信息共享,確保資助信息及時、有效傳遞。加強高校之間、區域性的交流和聯系,開闊思路,促進先進經驗在更多高校間推廣,推進高校資助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總之,新常態下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還需要繼續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是復雜、長期而且任重道遠的任務,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程。因此,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的構建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支持,發揮政府、社會以及市場的積極性,凝聚社會中關注貧困大學生的所有資源;把自救與他救有機結合,使高校貧困大學生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童蕊,李新亮.從1965HEA到1972HEA: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項目的政策變遷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1(9).
[2]胡亦武.大學國際化活動資助情況比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3]袁琳,王建梁.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財政資助探略[J].教育與經濟,2012(2).
[4]袁振國.教育政策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