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
摘 要:一直以來,傳統陶瓷多以追求制品表面的細膩、光滑和形態的完美無暇,追求線條的絕對流暢和顏色的絕對均勻及飽和作為最終目的,并努力使制品的表面和形態達到規范化、理想化,即對“完善肌理”的要求。但是,卻忽略了對陶瓷表面因制作過程中過失而出現的“缺陷肌理”的審美價值,甚至否定它、排斥它。那么,是不是所有陶瓷制品都要達到“完善肌理”才具有審美價值呢?其實不然,現代陶藝的“缺陷肌理”,同樣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它是優勢,更是現代陶藝新的突破口,而不是局限。
關鍵詞:缺陷肌理;完善肌理;現代陶藝;審美主體;審美客體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3-0119-02
一 、“缺陷肌理”與“完善肌理”的基本概念
隨著現代陶藝在中國的發展和興起,讓國人看到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與世界現代陶藝的差距,所以當前迫在眉睫的任務就是我們要盡快找到一個途徑,讓中國的現代陶藝迅速發展起來,并與國際的現代陶藝接軌。而陶藝的“缺陷肌理”,恰巧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新的途徑。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缺陷肌理”,還有和它相對應的“完善肌理”的具體概念是什么?現代陶藝家呂品昌在他的論文中提到,所謂的“缺陷肌理”,分為“反技術肌理”和“反規范肌理”。“反技術肌理”指“象制成品出現釉泡、針孔、缺釉、縮釉、裂釉、斑點、釉色不正等等現象”,“反規范肌理”指“象淹沒器體而過分突出的肌理、不合器體性格的裝飾肌理效果、不在規范部位的肌理效果、破壞規范空間形體的肌理效果、坯體未干燥前造成的扭曲變形或不合實用的空洞缺失或裝飾制作不慎造成的肌理效果”。而“完善肌理”呢?它是“合技術肌理”與“合規范肌理”的統稱。“合技術肌理”指的是“長期的實踐使人們掌握了陶瓷材料和燒成技術的科學規律,根據這種規律人們采取合規律的技術措施并建立反映這種規律的科學的技術參數指標。產品表面符合技術參數指標的”;“合規范肌理”則指的是“陶瓷自古以來便以實用為目的,因此傳統陶瓷裝飾規范主要以維護陶瓷的實用機能為其內容,是故這種規范要求:(1)裝飾合于器體;(2)裝飾制作效果,合于實用要求。按這種規范只有吻合于器體與之協調統一的裝飾肌理;光滑平整和細膩均勻的制作肌理效果”。一直以來,傳統陶瓷多以追求制品表面的細膩、光滑和形態的完美無暇,追求線條的絕對流暢和顏色的絕對均勻及飽和作為最終目的,并努力使制品的表面和形態達到規范化、理想化,即對“完善肌理”的要求。但是,卻忽略了對陶瓷表面因制作過程中過失而出現的“缺陷肌理”的審美價值,甚至否定它、排斥它。那么,是不是所有陶瓷制品都要達到“完善肌理”才具有審美價值呢?其實不然,現代陶藝的“缺陷肌理”,同樣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它是優勢,更是現代陶藝新的突破口,而不是局限。
二 、“缺陷肌理”是中國發展現代陶藝的新途徑
當中國的宮廷陶瓷藝術已經發展到頂尖時期而且很多工序已經失傳,以致于我們現代人要再來發展它、提高它已經非常難的情況下,陶藝界有這樣兩種觀念:一種是我們還是要死死地抓著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不放,繼續“埋頭苦干”下去;另一種就是我們自己要另起爐灶,借助祖祖輩輩留給我們的這些精華、借助世界現代陶藝的這股先進思潮,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發展具有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的現代陶藝。大多數人認同的,應該是后者。那么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么“缺陷肌理”是我們在中國發展現代陶藝的新途徑。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出現了“原始青瓷”,經過100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到了東漢時期終于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制作,燒制出比較成熟的青瓷器。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朝一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在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的社會背景下,終于出現了成熟的唐代越瓷,再發展到宋代的官瓷、汝瓷和龍泉青瓷,延續千余年。下面,我們就商朝的“原始青瓷”到宋朝的官瓷、汝瓷和龍泉青瓷這一條線來分析“完善肌理”的一個發展歷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就出現了“印紋硬陶”,它屬于沒有上釉的素燒陶器。進入階級社會后,在燒制“印紋硬陶”的時候,有一部分陶器由于燒制的火候較高,胎骨內的部分礦物質起了氧化,因而使器皿表面出現了光亮似釉的一層東西。這種極薄的“光亮面”產生,主要是由于新的原料——瓷土的運用和高溫窯爐試驗成功,提高了燒造溫度的結果。過去一般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天然釉”,因為它不是人們有意識涂上去的,而是在燒制過程中陶器自身生成的。景德鎮的師傅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爆汗”。而考古工作者在研究古代高溫窯壁上也經常發現類似“爆汗”的現象,他們則稱為“窯蠟”或“窯汗”。正是因為人們在反復的實踐中發現器表上的“爆汗”效果比素胚更美觀、更光滑、更具實用性,所以古人開始研究“爆汗”的原因并加以加工利用,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終于研制出來我們現在所說的“釉”,而這種“釉”還只能算早期的“釉”。將這種早期的“釉”涂于素胚再進行燒制之后,便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出現,便開始令人放棄素胚(也就是我們剛提到的“缺陷肌理”)的燒制,而注重于“釉”(完善肌理)的探索和研究。
經過1000年的發展,到了東漢,在器物的口、肩等處的仰面便出現了青綠和青黃的釉彩。由于“釉”的廣泛應用,使“東漢青瓷”的“完善肌理”相對于“原始青瓷”更加的完善。再經過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終于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唐代越瓷”。“越瓷”雖然在“釉”運用上比“東漢青瓷”更進了一大步、對“完善肌理”的掌握技術上也比“東漢青瓷”更為成熟、更為完善,但是,在器物的表面上,仍然存在很多密密麻麻的小泡點。人們覺得這種效果還不夠“完善”,于是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探索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新途徑
前面說到的幾種瓷器的表面肌理,都經過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研究和實踐而逐步完善的,都是跨朝代的,而到了宋朝,由于陶瓷的迅速發展,在這一個朝代里,“完善肌理”就已經發展到了極致。在宋朝,出現了我們都非常耳熟能詳的“官瓷”、“汝瓷”和“龍泉青瓷”。我們可以從這三種瓷器的表面肌理,了解到“完善肌理”是怎么在宋朝發展到極致的。首先來說“官瓷”。“官瓷”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則開小片。裂紋顏色較深,痕跡明顯,但是已經消滅了“唐代越瓷”的小泡點肌理,使器具的表面非常的光滑。到了“汝瓷”,器具的表面開裂紋片,出現了俗稱的“蟹爪紋”。這種紋理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透明無色。再發展到“龍泉青瓷”。“龍泉青瓷”的表面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有光線射入釉層時,釉面會使光線發生強烈散射,呈現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表面光素無紋、晶瑩倜透、明亮光澈。從這一段對這三種瓷器表面肌理的描述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官瓷”表面的裂紋“顏色較深,痕跡明顯”;而到了“汝瓷”,它表面的裂紋為“極細紋片,透明無色”;再到 “龍泉青瓷”,就已經是“光素無紋”了。雖然后來還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但是它們還是繼續沿襲了宋朝的“光素無紋”,他們能發展的,只是在器物的表面加上了繁瑣的裝飾,而對其表面肌理,人們已經沒有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前,在現代陶藝還沒有進入中國的時候,傳統的中國陶瓷藝術就把“完善肌理”做為唯一的視覺追求。但是,當現代陶藝象其他新型的藝術形式一樣被引進到中國之后,現代陶藝家發現,無論是什么藝術,都必須要追求藝術表現方式的多元化,而不能只把一種表現形式做為唯一的標準:只有這樣的表現形式才算正確的,規范的。而把除了這種表現方式之外的其他表現方式定格為錯誤的,非規范的。凡事都是物極必反。從審美客體來說,當“完善肌理”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的發展趨勢勢必會減慢,甚至停滯不前。這時候,也就為缺陷肌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客觀條件,讓“缺陷肌理”有了生存和發展的契機。從審美主體來說,當觀賞者已經對“完善肌理”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感到“審美疲勞”、產生厭倦的時候,勢必需要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來沖擊觀賞者的感官,讓審美主體留下深刻的印象,重新喚起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新的期望和新的追求,從而獲得另一種嶄新的審美形式,進而為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深化的交融與對話的平臺。
綜上所述,“缺陷肌理”作為一個新興的時代產物,正符合了觀賞者對現代陶藝新的期望和新的追求,于是便給了“缺陷肌理”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在現代陶藝的制作過程中科學地運用“缺陷肌理”是我們在中國發展現代陶藝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左正堯.超越泥性(第1版)[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2]左正堯.泥性態度——第二屆廣東當代陶藝大展[J].畫刊,2012(5).
[3]呂品昌.論陶瓷缺陷肌理的審美品質[J].景德鎮陶瓷學院學報,1988(1).
[4]呂品昌,西逸.陶藝特質論[J].文藝研究,1993(3).
[5]呂金泉.現代陶藝的誤區[J].藝術百家,2004(3):109-111.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