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靜
在3月5日全國“兩會”現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的審議過程中,聊到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更透露曾與原著小說作者路遙很熟,還同住一個窯洞。
很多領導人都喜歡和作家交朋友,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1.毛澤東與張恨水談了兩個多小時“如何書寫愛情”
張恨水以寫小說馳名,作品數量多得驚人,擁有的讀者群也相當廣。魯迅的母親就是他的忠實讀者。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澤東也讀他的小說。
1944年5月,重慶《新民報》記者趙超構隨中外記者團訪問延安。因為張恨水那時也在《新民報》,與趙超構比較熟悉。一天晚上,與毛澤東坐在一起看戲時,趙超構談起張恨水寫的《水滸新傳》,毛澤東一聽便說:“這本《水滸新傳》寫得很好,等于在鼓舞大家抗日。”
第二年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張恨水接到周恩來秘書打來的電話,說第二天下午有個活動請他務必參加。一見面,周恩來就笑著告訴他:“張先生,毛主席要單獨見你,我都不能陪呀!”正在寫東西的毛澤東一見張恨水進來,忙站起來和他握手。
毛澤東笑著說:“你的名氣并不比我小呢,我不僅看過你的書,也常在報紙上看你的連載小說?!?/p>
多年以后,張恨水女兒張明明曾問起這次談話的內容,張恨水說:“主席說的是關于怎么寫愛情的問題?!?/p>
1955年春節,在全國政協團拜會上,毛澤東見到了張恨水,問他:“現在有很多有關工農兵的作品,為什么不見你的新作?”張恨水說:“一來生病多年,二來對工農兵生活不熟悉,恐怕難以勝任?!贝撕蟛痪?,工作人員便向張恨水轉達了毛澤東的意見:為工農兵服務,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老作家還是要寫自己熟悉的題材。
1956年1月,張恨水出席了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又有了與毛澤東見面的機會。茅盾向毛澤東介紹:“這是張恨水?!泵珴蓶|連連說:“當然記得,我們是老朋友?!?/p>
2.老舍感慨“周恩來最了解我、最信任我”
周恩來與老舍結識于抗戰之初,自此相識、相知而結交。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1938年,中共在武漢醞釀成立抗戰文藝團體“抗敵文協”。選誰當這個組織的領導人?這個人既要有相當高的文藝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周恩來考慮再三,決定請老舍出山。那時老舍在馮玉祥出資辦的《抗到底》雜志當編輯。周恩來找馮玉祥商量,馮玉祥一口答應放人。老舍久慕周恩來的英名,欣然從命,擔任“抗敵文協”總務部主任。
“抗敵文協”成立后,周恩來向延安發了一份電報,向毛澤東報告,說他將邀請老舍訪問延安,希望毛澤東能夠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會見老舍。接著,周恩來又親自巧妙安排,送老舍西行。老舍出鄂入陜,跋涉數千里,最后在西安搭乘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卡車,抵達延安,受到熱烈歡迎。毛澤東在窯洞里會見了老舍,親切地說:“你是周恩來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朋友。為了抗戰,我們走到一起來了?!?/p>
1946年,老舍作為訪問學者,應邀去美國講學,一去就是三年。1949年春,面對解放區和國統區兩股文藝大軍匯聚北平的大好形勢,周恩來滿懷深情地說:“現在就缺老舍先生一個人了,請他快回來吧!”
根據周恩來的提議,郭沫若、茅盾、周揚、丁玲等30多位文藝界名人聯名寫了一封邀請信,經過秘密渠道,于1949年10月輾轉送到大洋彼岸、定居美國紐約的老舍手中。老舍接到信,萬分激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徹夜難眠。那時老舍動手術不久,尚未痊愈,但他再也躺不住了,積極準備行裝,動身回國。老舍回國后,得到周恩來無微不至的關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曾說:“周恩來最了解我,最信任我,我應該多寫文章。”
1950年和1958年,老舍先后創作了話劇劇本《龍須溝》《茶館》。這兩部大手筆的杰作,最初遭到抵制,險些被“槍斃”,幸虧周恩來站出來講話,給予充分的肯定,才得以搬上舞臺,同廣大觀眾見面。
1950年7月14日中午,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宴請老舍,用家鄉菜紅燒獅子頭、霉干菜燒肉、蝦仁煮干絲和黃橋燒餅招待。席間,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你是寫作高手,希望多為人民寫作,寫自己熟悉的北京,寫出北京的新變化,相信你能寫出好作品?!焙髞恚浿芏鱽韺iT向毛澤東推薦,《龍須溝》成了毛澤東進城后觀看的第一部大型話劇。
3.金庸拜訪,鄧小平已經等在門口
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接見了金庸先生。這是鄧小平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后會見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一些海外知名人士紛紛接到邀請,訪問內地。
1981年,金庸接到了來自北京的邀請,請他訪問內地。接到邀請后,金庸向邀請方提出:能否在訪問內地期間拜訪鄧小平先生?
金庸先生曾經對記者說,去北京,我最想見的就是鄧小平。我一直很欽佩他的風骨,欽佩他剛強不屈的性格。
這一信息很快就傳至鄧小平處。鄧小平對金庸先生的要求立即作出了回應。他在一份有關金庸來訪的報告上批示:愿意見見查先生(金庸本名查良鏞,金庸系筆名)。
得知鄧小平將會見自己的消息,金庸十分高興。7月18日上午,在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承志的陪同下,金庸來到了北京人民大會堂。鄧小平已經等在福建廳門口,兩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鄧小平說:“歡迎查先生回來走走,你的小說我讀過,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苯鹩够卮穑骸拔乙恢睂︵囅壬苎瞿剑裉炷芤姷侥?,深感榮幸!”鄧小平笑著說:“對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那天,鄧小平穿著短袖襯衣,而金庸則按照香港的禮節穿著西裝。鄧小平對金庸說:今天北京天氣很熱,請查先生除了外衣,咱們不用拘禮。
現場氣氛一下子就融洽了許多。那天,兩人的話題很廣泛。他們談到了中美關系,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談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談到了人才的培養。會談中,鄧小平給金庸遞了一根“熊貓”牌香煙。分手時,又將抽剩的煙都給了金庸。“這是鄧先生的一份禮物,我收下了?!闭劶斑@一細節,金庸記憶猶新。
會談結束,金庸告辭。鄧小平親自把他送到福建廳門外。鄧小平握著金庸的手說:“查先生,以后要常回來,最好每年來一次,到處去看看?!?/p>
金庸先生回到香港后,立即給鄧小平同志專寄了一套由香港明河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小說全集》。有一次,鄧楠見到金庸,告訴他說:“爸爸很喜歡看你的小說,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看幾頁?!?/p>
也就是在鄧小平會見金庸后不久,金庸小說在內地“開禁”,并很快成為暢銷書,至今依然。
4.陳毅與王統照,文壇摯友30年后久別重逢
1923年10月,22歲的陳毅從故鄉四川來到古都北京,進入中法大學陸謨克學院讀書。在這里,他有了充裕的時間和環境重溫舊夢,向往著做一個文學家。
1924年初秋的一天,同學、文友金滿城匆匆地找到陳毅,不容分說地拖著他就走,陳毅急著問:“干啥子去?”金滿城只報以詭譎的微笑,閉口不答。兩人進城后,來到一家報社門前,金滿城掏出一封信,對報館門房說:“貴報王統照先生托鄙人引見這位陳先生。”陳毅愣了,王統照是當代知名作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陳毅讀過他不少作品。這樣一位文壇名將,會約見無名之輩?
原來,王統照當時任《晨報·文學旬刊》編輯,金滿城翻譯的法國小說《阿佰衣女》(法郎士著)投寄該刊后,得到王統照的賞識。一星期前,他曾約見金滿城。見面時,金滿城向他推薦了陳毅,說陳毅1920年就開始新文學創作。金滿城沒有想到,很快接到了王統照來信,信中要他得便邀請陳毅進城一見。金滿城熟知陳毅有不肯攀附名人的脾氣,怕陳毅不肯來,所以才事先不露一絲口風。
其實,當時王統照只是一個比陳毅長4歲的山東青年,質樸、和善,沒有一點名作家的架子,一見面,他對陳毅說:“聽金君介紹,陳毅君有志于新文學,咱們彼此同懷此心,交個朋友吧?!苯徽勚g,王統照誠懇地希望他倆寫稿,他一再向陳毅約稿:“我的鋪子一切都要的。”
此后,陳毅有時帶稿子登門請教,王統照偶爾也到香山來相聚,你來我往,兩人成了知心好友。有一次,陳毅當面評說王統照的作品有雕琢的缺點,王統照不僅不見怪,反而更加喜歡他快人快語的豪放性格。
1925年初秋,黨組織需要陳毅從事實際的革命斗爭。1926年8月,陳毅奉命回到四川,不久就開始了他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數十年馳騁疆場,南征北戰。王統照則于1927年3月回山東諸城為母奔喪,隨之,舉家又遷居青島,之后又去東北、上海,一直艱難地戰斗在文學這個陣地上。陳毅、王統照兩位文壇摯友長期天各一方。
1954年夏天,兩位老友在泉城重逢。時年53歲的陳毅已是赫赫有名坐鎮華東的統帥,而文壇宿將王統照時任山東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30年的離情別緒,使兩人分外激動。王統照含淚緊握著陳毅的雙手,一時說不出話來。陳毅說:“今天咱們重逢泉城,我請你一同觀賞這個古城的風光吧?”接著,他還鼓勵年近花甲的王統照,再拿出新的著述回報人民。
這次泉城重逢令王統照感慨萬千,回來以后,他意猶未盡,拿起毛筆,飽蘸濃墨,寫下了《贈陳毅同志》詩四首??上У氖牵@四首詩一直放在作者的案頭,生前沒有寄送陳毅。1957年王統照先生逝世之后,他的家人將先生遺物三件贈給詩人臧克家作為永久紀念,其中之一就是用彩箋楷體字寫的《贈陳毅同志》詩四首。那時,臧克家在《詩刊》工作,于是在1958年2月號的《詩刊》上發表了這四首詩,并把王的彩箋題詩手稿送給了陳毅。
(選自《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