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霜



摘 要:虛假審計報告事件在我國屢屢發生,而在實務中,注冊會計師幾乎不會因之作出民事賠償。這種情況嚴重限制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分析我國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法律制度的特點及審計民事索賠程序,探討其所涉及的注冊會計師過錯認定、審計報告使用者的范圍及民事責任的內容、注冊會計師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程度等關鍵問題。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推定過錯原則的適用性、區分審計報告使用者的類型以分別確定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以及分別追究被審計單位和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注冊會計師;虛假審計報告;民事責任;年報審計;資本市場
中圖分類號:F239.4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6)02-0139-06
一、研究背景: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承擔情況
注冊會計師對虛假驗資報告的民事責任承擔,曾經在1996~1998年間達到一個高峰,結果導致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因賠償金額過高而破產,引致了審計界的大量關注和質疑[1];崔勇[2]。其后,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承擔責任的批復》(1998)13號文的發布,以及注冊會計師驗資報告的改進、驗資業務在經濟生活中重要性下降等情況的變化,審計界與驗資業務相關的賠償案例迅速減少。
時至今日,注冊會計師的另一類鑒證業務:財務報表審計在我國已經成為注冊會計師業務的重要組成內容。其中,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的影響面最為廣泛。在其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上市公司虛假年報審計案從原野案、“新三案”①發展到銀廣廈案、黎明股份案,再從桂林集琦案、夏新電子案發展到綠大地、新大地等案例,注冊會計師一次又一次地成為被審計單位財務造假的“幫兇”[3,4]。每一年度,財政部、證監會、中注協等監管部門均有發布與注冊會計師失職相關的檢查結果或行政處罰公告(見表1)。
迄今為止,我國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成功”地追究了會計師事務所賠償責任的案例僅有藍田股份案、天一科技案及外高橋案案例。其中,外高橋案中,會計師事務所因違約責任賠償了上市公司2000萬元,因侵權責任賠償了投資者3500元;而在另兩個案例中,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均為連帶賠償責任。
較多虛假審計報告事件,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承擔極為有限。這種情況導致的后果十分嚴重:其一,迫使更多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并不將審計意見和財務報表作為主要依據,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資本市場的投機性。其二,審計價值難以實現。理論上,年報審計的價值可以體現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被審計單位提升經營管理有效性等。如果注冊會計師不承擔民事責任,則其工作將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幫助被審計單位內部人掏空公司資產等。其三,客觀上使注冊會計師審計成為一種資源浪費,不僅浪費注冊會計師資源,而且浪費被審計單位的資源。其四,不利于審計質量的提升,無法達到促進注冊會計師事業發展的目的。
為此,本文通過研究我國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法律體系的構成內容,以尋找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履行嚴重不足的原因。
二、文獻回顧:注冊會計師和審計報告使用者的利益保護之爭
綜觀已有的研究文獻,較多研究的目標旨在保障注冊會計師權益。其研究內容圍繞在限定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責任范圍,或提出規避民事責任的建議之上。張蕊(2003)分析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的性質、歸責原則和舉證責任,提出注冊會計師抗辯其民事責任的可能事由[5]。趙保卿(2002)提出由于注冊會計師行業尚處初步發展階段,事務所抗風險能力較弱,注冊會計師法中有必要對注冊會計師賠償責任進行必要的上限限制,即增加對注冊會計師賠償責任的上限規定[6]。蔣堯明(2007)認為注冊會計師應充分利用司法解釋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中的免責及共同侵權事由,把民事賠償責任限定在合理的范圍之內[7]。張旺峰等(2006)提出在歸責原則上,應當參照民法中對瑕疵產品致害的歸責方法,采用嚴格責任原則;而在賠償問題上,要充分考慮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的特殊性[8]。
近年來,面對民事訴訟實務中出現的注冊會計師履責嚴重不足的情況,審計業界開始重新審視相關民事責任制度體系的設計。研究者開始探討是否應當增加追究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的承擔,即更多地保護審計報告使用者(主要指投資者)的利益。收集事實數據時,較多研究者發現我國資本市場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追究呈現明顯的“重行政、輕民事”的特點,且行政處罰在事實上成為提起民事訴訟的前置條件。王兵等分析了2001~2009年被證監會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認為證監會對會計師的處罰并不能顯著改進審計質量(2011)[9]。丁紅燕(2013)分析證監會2006~2010年間的處罰公告,認為雖然處罰程度有所加重,但相對于上市公司舞弊的金額以及審計師的審計收入來說,還是較輕,起不到任何威懾作用[10]。戚少麗(2012)分析證監會2001~2011年間的處罰公告,認為證監會監管不及時、處罰不力[11]。鐘誠元等(2010)[12]、孫曉梅等(2009)[13]、劉亞莉等(2006)[14]的研究有類似的結論。
研究者對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的探討,是基于民事責任的追究對注冊會計師的懲戒效應這一前提。劉笑霞(2014)總結已有相關研究時,結論之一為“對注冊會計師正式的法律懲戒,無論是來自投資者的民事訴訟還是證券監管部門或者行業自律組織的處罰,都會對注冊會計師的行為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還具有擴散效應 (示范效應 )”[15]。然而,這種懲戒效應的發揮,只有在民事責任法律體系真正能夠基于公平的原則,對各方的責任進行合理的確定基礎之上。劉燕(2003)認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歸根結底是一個資本市場風險的公平與合理分配的問題。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并非一個會計職業制度建設中的附屬性的或邊緣性的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到整個職業的生存空間[16]。李明輝(2004)在分析虛假財務報告民事責任主體時,將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董事、控股股東、經理、監事等并列為民事責任主體,“如果注冊會計師沒有履行誠信義務,在審計時沒有遵循職業規范并保持應有的謹慎,導致沒有發現應發現的錯弊,甚至與管理當局協同舞弊,出具不實審計報告,就違反了誠信義務,應當承擔法律責任”[17]。徐廣海(2014)分析了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免責抗辯事由、因果關系認定原則、民事賠償責任、民事訴訟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建議[18]。三、對注冊會計師民事追責的法律程序
在注冊會計師年報審計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與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相關的法律規范從無到有,基本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其中,主要相關法律規范如表2所示。
依據表2所列示法律規范中的相關條款,對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的認定程序及關鍵環節描述如圖1所示:
圖1中:
注冊會計師存在過錯是對其追究民事責任的要件之一。
注冊會計師的過錯導致發布的虛假審計報告是對其追究民事責任的要件之二。
審計報告使用者遭受的經濟損失與虛假審計報告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對注冊會計師追究民事責任的要件之三。
只有在同時具備上述三個要件的情況下,審計報告使用者才能提起民事訴訟。
對審計報告使用者的損失,由被審計單位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
對審計報告使用者的損失,如果被審計單位無力賠償全部或部分,由注冊會計師在責任范圍內作補充賠償。
四、注冊會計師過錯的認定
注冊會計師存在過錯是認定其民事責任的第一個關鍵要件。《民法》(1987)第106條:“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于過錯分割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此項條款將民事責任的認定分為“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在“無過錯原則”下,行為人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失,不論其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均應承擔責任。基于審計工作的性質及其固有局限性,即使注冊會計師完全按照執業準則工作,仍然存在不能發現被審計單位造假的可能性。因此,采用“過錯原則”追究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得到廣泛的認可。《注冊會計師法》(2014)第42條:“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托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適用了“過錯原則”。
“過錯原則”分為“普通過錯原則”和“推定過錯原則”。兩者區別在于舉證責任的承擔者。“普通過錯責任”下,實行“誰主張誰舉證”;“推定過錯責任”在舉證責任上要求由被告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免除受害人證明侵權行為人有過錯的舉證責任。《注冊會計師法》未明確指明在民事責任判定上究竟采用何種過錯原則,而《公司法》(2014)②、《證券法》(2014)③的相關條款中均明確要求由注冊會計師“證明自已沒有過錯”,屬于“推定過錯原則”的表述。
然而,在資本市場關于年報審計的民事訴訟中,注冊會計師是否存在“過錯”,并非由注冊會計師作自我證明,而是由證券監管部門對注冊會計師的行政處罰作為證據。換言之,審計報告使用者只有在財政部、證監會或其它行政監管部門公開發布了針對注冊會計師的行政處罰決定后,才“獲得”注冊會計師存在“過錯”的證據,才有權發起民事訴訟。在與資本市場有關的民事糾紛中,證券監管部門的處罰已經成為一個“前置條件”,在沒有證監會對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公告的情況下,法院并不接受對注冊會計師提起的民事訴訟。
筆者認為《公司法》、《證券法》中所確定的“推定過錯原則”適用于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追責。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可以直接確定注冊會計師“過錯”的存在,而如果被告能夠提交其他能夠“合理懷疑”財務數據存在造假行為證據,而相應的審計報告并未能揭露問題時,法庭應予以立案,即采用“推定過錯原則”,要求注冊會計師作自我舉證。例如,被審計單位財務數據中存在明顯的錯誤;被審計單位無法解釋外部分析師對財務數據的質疑;被審計單位新管理層披露前屆管理層的造假行為;被審計單位向不同部門或單位提交的財務數據有較大出處或自相矛盾等。
五、注冊會計師承擔民事責任的對象:審計報告的使用者
審計報告使用者的范圍是一個可變量。為了提升職業地位,注冊會計師行業強調審計服務對委托人之外的第三人,例如潛在投資者、債權人、社區、員工、政府監管部門等,甚至對整個社會所具有的價值。然而,在面臨法律責任風險時,注冊會計師則強調對第三人承擔責任是有限的。現有文獻在分析此問題時,較多地分為“對委托人的責任”和“對第三人的責任”兩個方面研究。其中,“對委托人的責任”可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對第三人的責任”則屬于“侵權責任”。筆者認為將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劃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時,更能厘清問題的實質。(一)違約責任
根據審計業務約定書的約定,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編制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理應對“委托人”負責。此處所稱的“委托人”,通常指財產的所有者。在上市公司審計中,“委托人”即為“全體股東”。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證券市場上,股票按工作日交易,使得上市公司的“全體股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團體。“全體股東”究竟包括在被審計年度持過公司股權的股東,還是僅指被審計年度截止日那一天的股東,難以明確。通常將之籠統地理解為被審計年度的全體股東,其利益由“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所代表。 “全體股東”根據審計業務約定書對注冊會計師的索賠,是基于合同約定的條款而進行,例如注冊會計師未按時按質提交審計報告、未履行保密責任等,屬于違約責任。審計業務的特殊性,使審計業務約定書的內容、樣式明顯不同于普通合同,建議基于《合同法》的要求,制定具體的法規予以規范。
(二)侵權責任
審計業務需對哪些經濟主體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尤其是除了“全體股東”之外的哪些“第三人”應納入民事責任范圍,是審計理論界及實務界一直討論的問題。王燁等(2010)[19]提出應將審計侵權民事責任置于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之下,合理設定注冊會計師侵權責任的預防水平,尋求最小的預期社會成本,在注冊會計師、被審計單位及公眾投資者等利害關系人之間實現利益平衡。郭丹(2010)[20]回顧上世紀以來,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注冊會計師對第三人審計法律責任的擴張與收縮過程,認為“將注冊會計師對第三人的責任由‘合同責任向‘已知的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擴張,再向‘可預見的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擴張,是擴大注冊會計師責任范圍的社會時代潮流所需”。喻采平(2008)[21]建議在侵權法的框架下重建注冊會計師對第三人民事歸責原則。Chung等(2010)[22]比較了七個國家審計師的立法,發現隨著資本市場和審計業務的全球化,普通法系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已經制訂了提升審計師責任的法律,大陸法系國家(包括德國和法國)則未進行法律或監管制度的變革。
在我國法律實務中,注冊會計師需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方由《法釋2003》確定。該法律解釋意見中明確地將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對象確定為:對虛假陳述“具有民事索賠權的主體,是在虛假陳述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該證券的投資人”。從該項解釋意見的表述來看,它所確定的“索賠主體”,在虛假陳述日,即審計報告公布日,屬于潛在投資者,尚未成為被審計單位真正的股東,為“可預見的第三人”。那么,對于審計報告公布日之前的股東,尤其是委托年報審計業務的“全體股東”而言,如果他們至揭露日或更正日之前仍然持有被審計單位的股票(以下簡稱長期股東),是否有資格成為“索賠主體”?性質上,“長期股東”屬于審計報告不僅屬于已知的審計報告使用者,而且其主體部分為“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他們更加關注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其作出繼續持有、出售、抵押或其它資本運營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其權利理應得到保障。現有法律框架將這一部分利害關系人排除在侵權責任法律保障之外,不符合公平立法原則。此外,除了股東及潛在投資者之外的其它第三人的利益,也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保障。
鑒此,在注冊會計師侵權責任問題上,筆者認為應當從審計基本概念框架上對審計服務對象進行重新思考,梳理各類審計意見使用人的訴求,制定配套的利益保障機制。
六、賠償額度的計算:經濟損失與虛假審計意見的因果關系
《法釋2003》規定投資人可以向虛假陳述人要求賠償其在證券交易中發生的實際損失④。投資人實際發生的損失金額包括投資差額損失及相關傭金和印花稅。計算投資者經濟損失時包括了虛假陳述揭露或者更正后發生的證券價格下跌的全部,是將證券價格下跌的因素全部歸責于虛假陳述實施者⑤。
審計報告使用者如果因為信賴了審計報告而作出了經濟決策,繼而因審計報告的虛假而遭受了經濟損失,則注冊會計師需為其過錯承擔侵權責任。這是對注冊會計師追究賠償責任的基本理由。然而,一個經濟主體在作出經濟決策時,并不僅僅只是考量審計信息。以股票投資者為例,在其進行股票買賣之前,除了審計報告之外,通常需要綜合考量被審計單位財務信息本身、股票價格走勢、對公司發展狀況的預期,股票市場的總體趨勢和市場信息,甚至市場小道消息等。此外,就投資者本身來看,其決策結果也是其個人資金條件、已知信息,以及風險偏好共同影響的結果。審計報告只是其作出投資決策時的考量因素之一。
因此,在界定經濟損失與虛假審計報告的因果關系時,必須考慮審計報告僅為股票投資者作出經濟決策的依據之一的實際情況。將投資人的全部經濟損失作為計算注冊會計師民事賠償額度的標準并不公平。《法釋2003》虛假陳述人包括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⑥。張旺峰等(2006)[8]認為虛假審計意見對審計報告使用者的侵權屬于關聯侵權,即除了注冊會計師外,被審計單位、證券發行單位、其他中介機構等都是致害人,且加害程度不同。在對注冊會計師追責時,應考慮其他虛假信息的影響程度。同時,根據《侵權責任法》(2010)的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投資者本身也應承擔一定的投資決策失誤的損失。
七、賠償額度的分擔:被審計單位的責任和注冊會計師的責任
上述關于被審計單位與注冊會計師為共同侵害的分析并不意味著這兩者的責任存在先后次序。財務報表造假和審計報告造假行為的實施者分別為被審計單位和注冊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中,明確指明財務報告虛假陳述中被審計單位責任與注冊會計師責任的不同。其中,被審計單位治理層和管理層對防止或發現舞弊負有主要責任;注冊會計師則有責任對財務報表整體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的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⑦。虛假審計報告的產生,可能因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單位共謀而造成,也可能因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不足、為了降低審計成本而減少審計程序等因素而導致。它并非必定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直接相關,與財務報表造假的性質并不相同。
在近年來證監會的處罰公告中,可以明顯看到注冊會計師在收集審計證據過程中存在的違法行為。《民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及《侵權責任法》均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連帶賠償責任分為普通連帶賠償責任、比例賠償責任和補充賠償責任等類別。《公司法》、《法釋2003》及《法釋2007》則將注冊會計師的賠償責任界定為“補充賠償責任”,規定注冊會計師只需在被審計單位或出資人不足以賠償損失時,在其評估或者證明不實的金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⑧。將注冊會計師的賠償責任置于被審計單位之后,混淆了財務報告虛假陳述和審計報告虛假陳述的概念。對審計報告而言,其真實性的惟一責任方應為注冊會計師。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出具虛假的審計意見,理應獨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不是與被審計單位分擔責任。
八、小結
對現有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法律法規的分析,發現:其一,現有法律制度框架存在明顯的內容缺失。如缺少審計違約的具體追責辦法;缺少對被審計單位已知股東的利益保障機制;缺少對除潛在投資者之外其它第三人的利益保障機制等。其二,已制定的制度亟待完善。如對注冊會計師過錯的舉證責任;注冊會計師賠償額度的計算;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賠償責任的分擔機制等。
上述問題,直接導致實務中注冊會計師幾乎不需因虛假審計報告進行民事賠償的事實。對于注冊會計師行業本身而言,在民事責任面前,需要真正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該項問題,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則承擔民事責任,以此謀求在整個經濟運行框架中的行業地位。
注釋:
①“新三案”指瓊民源案、紅光實業案和東方鍋爐案。
②《公司法》(2014)第207條:“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因出具的評估結果、驗資或者驗證證明不實,給公司債權人造成損失的,除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外,在其評估或者證明不實的金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③《證券法》(2014)第173條:“證券服務機構為證券的發行、上市、交易等證券業務活動制作、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財務顧問報告、資信評級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應當勤勉盡責,對所依據的文件資料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和驗證。其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當與發行人、上市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是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④參見《法釋2003》第7條。
⑤參見《法釋2003》第30條。
⑥參見《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和審計工作的基本要求》。
⑦《法釋2007》第10條:“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與其過失程度相應的賠償責任時,應先由被審計單位賠償利害關系人的損失;對被審計單位、出資人的財產依法強制執行后仍不足以賠償損失的,由會計師事務所在其不實審計金額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對一個或者多個利害關系人承擔的賠償責任應以不實審計金額為限。”
參考文獻:
[1]徐平.獨立審計法律責任問題的探索——從“驗資訴訟浪潮”談起[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1,(2):91-94.
[2]崔勇.中國注冊會計師驗資民事責任若干問題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02,(6):76-79.
[3]程書劍. 會計師事務所在誠信文化建設中“困境”的博弈論分析[J]. 財經界(學術版),2013,(22):216.
[4]陳曉媛. 政府監管與審計質量改進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5]張蕊.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責任及其抗辯[J].會計研究,2003,(1):21-24.
[6]趙保卿.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研究[J].審計研究,2002,(3):38-42.
[7]蔣堯明.注冊會計師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的免責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6):53-58.
[8]張旺峰,李惠.注冊會計師對第三人民事責任的歸責與賠償問題研究[J]. 2006,(3):39-41.
[9]王兵,李晶,蘇文兵,唐逸凡.行政處罰能改進審計質量嗎?——基于中國證監會處罰的證據[J].會計研究,2011,(12):86-92.
[10]丁紅燕.審計失敗及其后果——基于證監會2006-2010年處罰公告的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2-67.
[11]戚少麗.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問題與完善途徑——基于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2,(10上):115-118.
[12]鐘誠元,余曉燕.審計意見選擇行為研究——來自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證據[J].財會通訊,2010,(4上):130-131.
[13]孫曉梅,田文靜. 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與獨立性缺失分析——基于證監會處罰報告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9,(7):58-64.
[14]劉亞莉,胡志穎,徐曉宇.注冊會計師的注意領域與審計質量——基于對我國資本市場審計意見及證監會處罰公告的調查[J].審計研究,2006,(5):57-61.
[15]劉笑霞.注冊會計師法律懲戒的影響因素與后果研究評述[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2):38-46.
[16]劉燕.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研究: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03,(11):34-38.
[17]李明輝.論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4,(9):60-64.
[18]徐廣海.上市公司審計失敗民事責任的現行規定及完善[J].中國內部審計,2014,(12):82-85.
[19]王燁,孫慧倩.審計侵權責任中第三人范圍認定的經濟學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1):34-38.
[20]郭丹.注冊會計師對第三人審計法律責任的擴張與收縮[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0,(5)56-60.
[21]喻采平.注冊會計師對第三人民事責任的理論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8,(4):57-61.
[22]Chung J.,FarrarJ.,Puri P.,Thorne L.Auditor liability to third parties after sarbanesoxley:an international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and legal refo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10,(19):66-78.
[23]李榮,曹順良,胡嘉將.注冊會計師無過錯虛假審計報告民事責任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下),2012,(10):32-35.
(責任編輯:鐵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