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偉杰 綜合整理
?
中國在轉基因領域不能沒有一席之地——中央農辦主任陳錫文“兩會”縱論“三農”新政
本刊記者李偉杰綜合整理

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
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公眾和輿論非常關心的問題。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對此給予了回應。
陳錫文表示,農業轉基因育種技術是個新生事物,第一個轉基因農產品上市到現在也就20年時間,公眾對它還存在著很多疑惑和問題,很正常。
陳錫文介紹,近20年來,我國政府對于農業轉基因技術的原則一直非常清楚:第一,轉基因技術是當代生命科學、生物科學中最前沿的一個高地。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尤其是農業大國,在這個領域中不能沒有一席之地,不能被人落下,所以中央提出要加強對農業轉基因技術的研發。
第二,轉基因是新生事物,能不能確保安全,需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評審和監測。任何進行商品化生產和進入市場的轉基因農產品都要經過嚴格的科學檢測,只有確保安全才可以上市。中國政府現在批準可以進行商業性生產和上市的農產品轉基因技術只有兩項:棉花和木瓜。別的如西紅柿、辣椒、紫薯等都不是轉基因農產品。經過批準上市的,必須經過嚴格科學檢測,確保人們食用是安全的。
第三,充分保證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國家規定任何轉基因農產品上市或者用轉基因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料的食品上市,必須標識含有轉基因農產品在內,就是讓消費者充分知情。
陳錫文還介紹了轉基因農產品標識在全球的狀況。世界上發展轉基因產品的國家大體有兩種做法:一是不標識。國家通過檢測確保安全的,不需要標識,美國采用了這種做法。還有一些國家要求標識,歐盟、日本采用此種做法,也有一些國家規定加工食品中含有轉基因物質超過比例后需要標識。我國實行的標準是,只要含有就必須標識。
陳錫文表示,中共中央今年頒布的一號文件提到,“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的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可以作為指導農業轉基因技術繼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方向。
一方面是加強研發,科技前沿領域要有我們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對于涉及億萬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事情,政府一定要嚴格地負起責任、加強監管,才能真正做到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
陳錫文認為,“監管”一詞非常具有針對性。目前看,確實有局部地區、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沒有經過國家批準的轉基因農產品種子流到市場上、流到農田種植的情況,政府一定要嚴格監管。對于這樣的農產品的要銷毀,對于違規作出這種行為的當事人要處罰。
針對我國糧食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的問題,陳錫文強調,“多”和“少”的現象確實同時存在。從“多”的角度講,糧食連續12年增產,糧食總產量從2003年的8614億斤增加到2015年的12429億斤。但據測算,去年我國糧食總需求在12800億斤以上,總產量與總需求間存在400億斤的缺口,需要通過進口糧食來彌補,這便是“少”。
陳錫文指出,糧食是一個總概念,統計口徑中糧食有5大品類:小麥、稻谷、玉米、大豆、薯類,這5個品種各自有多有少,又不一樣。目前總的來看,小麥大體供需平衡;稻谷滿足了自給需求以后略有結余;大豆缺口非常大,去年大豆總產量230多億斤,不到1200萬噸,離需求差得非常遠,去年進口大豆1633億斤,相當于國產大豆的7倍,可見大豆品種的產量明顯是“少”了;玉米產量去年4400多億斤,是5個糧食品種中產量最大的,相較需求量來說略多一點。但是去年玉米及可以替代玉米的品種的進口量總共達到了880億斤。本來玉米產量就已經有點供過于求,又進口了880億斤,顯然玉米是“多”了。所以說,糧食整體上很難用“多”或“少”來形容,多和少是并存的。
陳錫文分析認為,糧食“多”“少”并存揭示出兩個基本矛盾。一是總產量在不斷增長,但糧食的品種結構在供給方和需求方還存在著明顯矛盾。比如大豆明顯缺了,玉米明顯多了,供求之間最主要的還不是總量矛盾。糧食總量差400億斤,但僅大豆就進口1600億斤,可見只看總量不行,還要看品種,我們的品種矛盾比總量矛盾更突出。二是玉米供給完全可以滿足需求,為什么還要進口這么多的玉米和玉米替代品?這暴露出糧食生產中的一個軟肋——我們的農產品價格沒有競爭力。糧食生產成本高,價格貴,和國際市場相比沒有競爭力,因此才出現國內糧食多了還要進口。
陳錫文認為,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也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三個重點:第一,努力追求糧食總供求的平衡,現在還有缺口,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提高和穩定糧食產能。
第二,品種矛盾比較突出,所以要加強糧食品種結構的調整,讓它更加適應市場需求。
第三,即使總量和品種都平衡了,如果價格沒有競爭力,國際市場糧食依然會進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科技創新能夠推出更優良的品種,降低它的生產成本、提高它的效率。要進行農業組織創新。過去我們實行的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生產,現在可以通過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土地流轉等去實現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效率。
陳錫文表示,要有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創新。一些重要農產品的價格目前已形成機制,補貼制度、收儲制度正在積極推進改革。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適當調減玉米播種面積,同時要推進玉米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把補貼從價格中分離出來,叫“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由市場形成價格,這個價格才能有國際競爭力。中國由于農民人數龐大,每一戶經營的耕地很少,競爭力不夠,這個意義上講,政府要用其他形式對農民的合理收益給予必要補貼。陳錫文透露,這項政策正在研究,兩會結束后,玉米價格改革很快就會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