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李松 黃浩 苑駱飛
?
這個春天,他們將去向何方?農民工務工動向新觀察
陳晨李松黃浩苑駱飛

2月25日,一家家政公司工作人員(右)在給求職者介紹企業情況 攝影/朱崢
每年春節過后,數以億計的農民工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踏上外出務工的路程,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個春天,農民工將去向何方?新春伊始,在廣東、陜西、重慶、貴州等地,一幅勞動力轉移的新版圖正呼之欲出:新常態下,沿海地區勞動力結構不斷優化,中西部地區農民工加速回流,傳統勞務輸出地成為新的勞動力“蓄水池”。而日漸升溫的“雙創”,也在不斷攪動農民工就業的“一江春水”。
南國春來早。這個春天,外來農民工數量眾多的廣東省,最先傳遞出用工總量減少、勞動力結構優化的“蛻變”信號。
廣州市近期一項針對424家使用異地務工者100人以上企業的調查顯示,用工規模、招工數量、外出招工需求呈“三降”態勢,制造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正在下降。
減少用工,卻是在為轉型積蓄力量。作為制造業大市東莞一家典型的小微企業,廣東連盈家具有限公司往年最高峰時用工數量為80人,用人成本高使企業一度瀕臨破產。在啟動自動化改造、“機器換人”后,用工數量減為40人。“用工減少,公司發力新產品研發,產量卻大幅上漲,今年1月已接到超過500萬元的訂單。”公司董事長張錫林說。
截至2015年年底,東莞1200余家企業申報“機器換人”項目,預計可減少用工7.1萬人,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5%,傳統勞動力市場正加速重構,企業在逐步通過裝備自動化改造減少對人力的依賴。
沿海地區用工數量縮減,是否意味著“求職難”卷土重來?事實上,農民工的選擇已不再單一。伴隨著東部地區加快轉型升級,中西部也在不斷承接產業轉移和培育新的增長點。農民工回流,漸成氣候。
2月18日,在陜西省勞務輸出大縣平利縣的招聘會上,148家企業提供崗位1.2萬個,其中陜西企業超過6成,是當地近來舉行的大型招聘會中,本地企業占比最多的一次。1500多位農民工當場達成意向,安康市一家紡織企業一車就帶回去50多人。“返鄉就業意愿之強、比例之高,遠超往年。”陜西省勞務交流指導中心主任付鯤鵬說。
從“孔雀東南飛”到“梧桐家鄉栽”,這個春天,越來越多的中西部農民工正在用腳投票。在陜西,務工流向于2013年出現“拐點”,留守人數首次超過外出人數。此后一路攀升,到2015年年末,693萬農民工中,在省內務工的達404萬,其中156萬在本縣找到工作。
沿海與內地“工價落差”逐漸彌合,是農民工加速返鄉的重要原因。在重慶市永川等用工大區,電子信息等用工大戶與沿海企業月薪差距,已從2009年時的1600元縮小到600~800元,就近務工的吸引力增強。
無論是第一代農民工“落葉歸根”的情感牽絆,還是家鄉經濟發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返鄉、就近就業的大潮正在改變務工的流動軌跡。對中西部而言,產業發展、城鎮化配套能否“承接得住”越來越多的返鄉人口,愈發成為影響務工走向的因素。
在有800萬務工人口的勞務輸出大市重慶,近年來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服務外包等產業的崛起,開始顯現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效應。重慶市人社局農村勞務開發處處長張德祥說,2012年重慶農民工市內就業人數首次超過市外。目前市內就業的農民工已超過市外近100萬人,保持穩定回流態勢。
與此同時,城鎮化對就業的拉動,在中西部地區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別樣圖景。
2011年起陜西啟動的陜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迄今已使愈百萬群眾挪出窮窩成為“新市民”,陜南三市的城鎮化率也因此提高4.78個百分點。人口搬進城鎮只是第一步,穩在城鎮靠什么?產業!
貴州省黔西縣“茶海之心”永安鎮,“茶鄉建筑服務隊”和“茶鄉采茶服務隊”品牌響亮,服務隊成員都是當地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搬遷而來的新移民。
永隆社區汪家堡安置點是永安鎮首期易地扶貧搬遷工程,130戶移民陸續在這里安家。瞄準當地茶產業和小城鎮發展,社區把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成立了采茶服務隊、建筑工匠隊,找到穩定的就業門路。村民劉開容承包了8畝多茶園,成為移民新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依靠產業帶動,群眾搬遷后在當地務工,有效減少貧困地區空殼化現象。同時,人口聚集、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優勢,也為承接產業轉移打下基礎,進而與城鎮化良性互動。”陜西省委農工辦主任鄭夢熊分析說。
人留下來了,工作有了,但考題仍未完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前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五險一金”參保率均好于中西部地區。業內人士指出,如果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制度接續不提速,即便農民工回流家鄉,保障體系“兜不住”,也會導致就業“短工化”、流動性高傾向加重。

走在陜西武功縣城,“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寶”的標語隨處可見。在有近70家農民自辦企業入駐的電商產業孵化園,幾位老鄉正填寫快遞單,近千箱各類特產已經裝箱,等待發往各地。
武功縣電商辦副主任陳其輝說,目前武功直接參與電商生產、倉儲、流通等環節的近萬人,輻射帶動2.5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返鄉創業就業的農民工。2015年,全縣電商日均發貨量3萬單,全年銷售共計10.5億元。
這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來的改變,也為返鄉農民工提供了更多可能。
談起為啥要返鄉創業,重慶涪陵區珍溪鎮卷洞村村民況由貴說得直白:“家鄉的創業政策越來越好,外出打工不劃算!”返鄉后,他看準了村里2000多畝閑置林地資源,做起土雞散養,目前存欄量1.1萬只。
貴州黔西縣甘棠鎮大錫村村支書劉秀文說,近年來,很多老鄉回家過年都會來村委會轉轉,問得最多的是有什么政策、有什么發展路子。村里也在積極謀劃,從烤煙、西瓜等種植業入手擴大產業規模,同時引進新興產品如辣椒、茶葉等種植,創造更多致富產業。
真的做“雙創”,個人要努力,地方政府也不能閑著。黔西縣就業局副局長宋世平說,近3年來,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近18萬人,較之于2010年前減少約12萬人。為承接返鄉創業,當地出臺小額擔保貸款、免費就業再培訓、大學生創業一次性補助等政策,從信息、金融貸款、產業扶持等多方面給予創業幫助。
不過,對返鄉創業者而言,資金匱乏、技術欠缺,依舊是橫亙在面前的攔路虎。不少返鄉農民工坦言,農村金融機構、產業類型都還不完善,政策支持和項目設計并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還需要更多靈活多樣的政策支持。
“新產業、新業態和服務業等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帶來的過剩勞動力順利實現跨地區、跨行業流動就業。”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近日表示,隨著“雙創”繼續深入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