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輝,商鐵山
(臨沂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素描還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嗎?
——面向當代造型藝術門類的素描理念與實踐
尹德輝,商鐵山
(臨沂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素描的本質是對物象形式的觀察、情感形式的表現,以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揭示,是繪制者藝術創造方式的充分實現。作為當代藝術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素描的本質,將會忽略素描在各個造型藝術門類中的基礎作用,導致造型藝術作品缺乏基本的造型品質和人文素養。以此為前提,素描研究從理念到實踐都要進行系統地調整和改革,才能不僅作為藝術創造的基本訓練方式,而且成為提高藝術家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從而體現出素描的真正文化價值。在現代設計、動漫、影像等各種應用性藝術中,強調素描的基礎作用,有利于增強我國藝術產業發展的原創力和文化內涵。“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在造型藝術多元化的當代文化語境中依然是不可動搖的真理。
素描;造型判斷力;藝術創造;文化產業
素描,以其單純、便捷的特點,一直作為傳統造型藝術門類諸如繪畫、雕塑、設計藝術的基礎訓練方式。尤其對繪畫、雕塑等所謂純藝術而言,無論是以單獨藝術面貌呈現的素描作品,還是狹義上僅僅作為繪畫訓練過程的某些環節,素描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但是,自19世紀后期的現代設計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后,當觀看無數風格迥異的造型藝術作品和各種新的藝術門類時,我們不禁會問,這些造型藝術的產生是否都來自于我們曾經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素描基礎呢?同時,包括我們自己和眾多的藝術學子,從傳統素描一路訓練過來,又常常會面臨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在實際的藝術實踐中,無論是繪畫還是藝術設計、動畫影視創作,已經學到的那些素描基礎大多不能與之很好地銜接,甚至不少繪畫專業的大學生在面對自己的畢業創作時也一籌莫展。除了受到早期階段訓練方式的影響,比如只有描摹對象的能力而缺乏主動造型的能力之外,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呢?由此,我們有必要就以下幾個問題展開討論:一、到底應該如何理解素描的本質,二、當代素描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必要性,三、素描理論和實踐適應于當代藝術產業的可行性。
我們都知道素描是用最簡單的工具,最樸素的語言手段進行繪畫的一種方式,隸屬于造型藝術范疇。廣義上,以單色進行的繪畫方式,如各種單色畫及中國畫的白描等都可以稱為素描。狹義上,素描是指用幾何形體歸納的方法來認識自然萬物的形式關系,通過對形體的觀察和表現,使我們擺脫自然形態的視覺方式,既科學又藝術地掌握空間造型的基本能力。廣義的素描概念主要列舉了素描的所指范圍,而狹義的素描則描述了素描作品的形成過程,即把素描看作一種空間繪制技術的過程或手段。但是,如果對素描的理解僅停留于此,我們還不能明白:造型的本質是什么,素描與藝術創造的關系是什么。
我們應該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來理解素描的本質。
1.素描是對物象的觀察和表現關系的揭示
素描并不是單純的、孤立的,僅僅完成一件繪畫作品的造型手段與方法,而是作畫者透過事物的視覺現象去發掘現象背后的“本質”的一種視覺思維方式,即對物象本身的存在和物象的視覺形式之間的“關系”的揭示,以及作畫者對這些內容和關系的有效表達方式。
客觀上,素描應更接近其所描繪物象的視覺關系。這種視覺關系具體體現為單個物象或不同物象之間的造型要素關系,就是視覺對象在形式、比例、結構、體積、空間、動態、以及質感等方面的相對“關系”。第一,素描要通過對視覺對象的觀察和分析,研究對象的包括形式、比例、結構、體積、空間、動態、以及質感在內的各種造型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構成物象的視覺經驗中所起到的相應作用。第二,素描還要運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將這種觀察和分析的結果表現和傳達出來;同時,要在所表現和傳達出的視覺印象與事物的直接視覺經驗之間所做出的直觀比照中,一方面檢驗對視覺對象所做的觀察和分析是否正確,另一方面鍛煉準確地表現和傳達視覺感受的繪制能力。第三,以此為基礎,通過長期反復的素描訓練過程,不僅使研究者掌握直接觀察和表現視覺對象的造型能力,而且還使研究者體悟到各種自然物象的視覺構成法則和一般規律,從具備以寫生為方式的直接造型能力,過渡到以想象為方式的間接造型能力,也即自覺造型的藝術創造能力。
2.素描是作畫者藝術創造方式的充分實現
在主觀上,素描是基本藝術創造過程的直接體現;也就是說,素描不是對物象簡單的、被動的描摹,而應是主動的調動個人情感體驗的藝術思維過程。例如,我們寫生一截粗老的樹根,樹根的形態關系或曲或直、空間關系或遠或近、質感關系或平滑或粗糙、明度關系或明亮或幽暗等等這些造型上的客觀關系,都是我們在客觀上認識到的樹根的造型特征,但是在畫面上,對待這些形式要素,我們又不能麻木而被動地全盤照抄,而是要在整體觀察的基礎上,在大腦思維的主動參與下,表現出自己對樹根的綜合性情緒體驗,比如故鄉、時間、老人、生長、復雜、糾結、苦難或堅定等各種情感元素。這樣,當我們在特定情緒、情感體驗的統領下組織畫面,運用一切素描手段,如線條、調子、肌理等造型要素,通過一定程度上對樹根的諸如形式、比例、結構、體積、空間、動態、以及質感等因素的相應再現,或加強或減弱、或抽離或概括、或夸張或變形,雖然最后在觀者眼中仍然是描畫的一截樹根,但所得效果就會豐富和生動。此時的觀看就變成了整體觀照,成為有選擇性的主動凝視;此時的樹根就不再是生活中的樹根,而是視覺思維中的形式,就實現了對物象各種造型要素之間的“關系”的主觀改造;此時的畫面中已經滲透出繪制者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體現出作畫者對物的人文關懷。
因此,素描的本質絕不是去描摹一個外在的視覺物象,完成一幅關于某個物象的圖畫,而是要從素描中學到觀察的方法、造型的技能、建構和組織起畫面的整體意識,通過藝術思維習慣的培養,逐步樹立起獨特的藝術觀念,為藝術創造奠定扎實的造型基礎。這既是素描的本質,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基本素描能力。
3.素描的本質是一切造型藝術的本質
任何造型藝術,從時間上說,不管是傳統的如繪畫、雕塑,還是現代的如設計、影像,從形式上說,不管是平面的,還是三維甚至四維的,其創作者都應該具備基本的藝術造型能力,也就是體現在素描中的觀察、再現客觀對象、組織和表現主觀感受的基本能力。創作者要能夠整體觀察、整體構思,運用恰當地造型語言創造視覺形象,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創造。在這一點上,素描和一切造型藝術的目標是一致的,也正因為如此,再加上其他造型方式所無法比擬的便捷性,素描才得以成為我們學習造型藝術的基礎。
然而,有些現代藝術門類比如攝影、影視、計算機繪畫,以及裝置、行為、觀念藝術等等,和傳統的素描所采用的研究形式和內容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但這是由于素描的傳統研究方式本來就不適應于這些現代藝術門類。所以,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中,素描要獲得時代所需的適應性,就必須改變傳統的以單純服務于繪畫創作為目的的研究方向和方式。
當前,以藝術產業為核心層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發展的主要形式;同時,就各種藝術形式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傳統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門類已經日趨邊緣化,而設計藝術、動漫、影視等新興藝術門類在人們的文化與日常生活中逐步占據重要的地位,新興藝術人才的培養,藝術創新人才的質量,藝術創作的文化內涵與品質,都越來越成為藝術理論與實踐中所緊迫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弄清楚素描在各種造型藝術門類中是否還具有廣泛的基礎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一論斷做出實事求是的科學闡釋和深入挖掘,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目前,國內的素描理論和實踐研究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個基礎,三個方向”的基本特征。“一個基礎”是指國內的素描研究主要延續近現代以來自李叔同、徐悲鴻、前蘇聯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學體系,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代表,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三個方向”是指在此基礎上根據素描服務對象的不同而略有所側重,一個是服務于傳統的繪畫、雕塑、美術教育等方向,這也是自西方近代美術學院建立以來素描研究和教學的一貫主流;另一個是源自近代“包豪斯”設計學校的設計素描,主要服務于藝術設計的各個專業;再一個是近年來以服務于計算機繪畫專業的介乎于上述兩者之間的動畫素描,既有設計素描中偏重對象結構和動態的特點,也有傳統素描中速寫和線描的形式特征。然而,如果仔細審視國內這種素描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現狀會發現,其間存在明顯的問題,而且在三個方向中具有一定的共性。
1.注重技術、技巧研究,忽視素描的文化內涵
在國內絕大多數的藝術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中,美術學院一般都還在沿用傳統的素描研究體系,堅持現實主義教學原則,從幾何形體、靜物、石膏像,到人物頭像、半身像、全身像,最后到人體和創作寫生。不可否認,這樣的一種素描體系在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國內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美術人才,其中不乏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但是,暴露出的問題也很明顯,即,素描研究和實踐的模式化和技能化日益嚴重。
由于長期以來,素描在研究內容和方式上始終如一,并且從開始就預設了服務于現實主義繪畫的基本方向,這就導致其中過多地偏重于再現的研究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創意思維的積極拓展,缺少了更多創新的嘗試和主動表現的空間。雖然國內有些美術院校,如中央美術學院等專業美術學院中的某些專業按照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取向的不同,在工作室教學制的基礎上,在不同導師的主持下,對素描的研究和教學按照該工作室對畢業創作的不同要求,有著不同的素描課程安排,但經過20多年的時間流逝,其意義已經隨同繪畫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作用減弱而逐步淡化了。最關鍵的是,在多年的重復性實施中,很多曾經比較成功的素描研究方式已經脫離了其最初的文化語境,成為一種以掌握某種畫面效果為目的的技能性訓練方式。這種素描濫觴到普通藝術院校中之后,往往只以把形畫準,并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為目標,但是對于其中的為什么要畫準形、怎樣才是形準,在相關的素描理論成果中鮮有深入和透徹的闡釋。實際上,形準與否是相對的,如果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格羅皮烏斯和柯布西耶、宮崎駿和押井守在一起畫同一個對象,他們各自所畫的形一定是每個不同的,那么哪一種才是準的呢?這之中不僅涉及到藝術家的個性因素,更主要的還要考慮到其中的歷史和文化原因。顯然,國內目前的素描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對素描中的這種差異只作為共時性的風格不同來理解,對其中歷時性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原因是不做深究和非常忽視的。
2.缺乏對素描理論和實踐的整體性認識
素描,不管是作為一種獨立的畫種,還是作為造型訓練的基本方式,都具有不同的時代特色。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素描,在鮮明的個性中顯露著偉大變革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在塞尚、高更、梵高的現代主義素描中,呈現出現代工業社會對秩序、質樸和激情的雜糅;在包豪斯的設計素描中,結構和形式的精準結合中并不失作畫者對物象的心理精微感受;在今天美國和日本的動漫形象中,或抒情幽默、或動感十足,釋放和舒緩了人們在信息時代的心理和情感積淀。產生于特定時期的所有素描形式都會具有某種共性的時代特征,其中蘊含著這個時期人們所要滿足的某種心理需求,在素描形式和內容的相互統一中,這種需求決定著素描樣式本身的歷史風格。
與此相對應的是,素描的這種時代特色總要體現在某個具體的藝術家或流派的具體作品中,并起到一種統帥全局的整體作用。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不管他是一位畫家、一位設計師、還是一位動畫設計師,總是能成功地捕捉住這種時代特色,并且將其以獨具個性的形式處理表達出來。這種把握和捕捉時代特色的造型能力,依靠的是他對造型形式的敏銳判斷,而這種判斷能力要來源于他長期的造型訓練和摸索過程。其中,正如“一日之際在于晨”的道理,最初的造型基礎訓練(素描)對這種判斷力的培養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能夠或者積極地激發起、或者不知不覺地泯滅了這種判斷力的萌芽。比如說,雖然素描作品中存在著繁簡、難易上的遞進關系,如人體比半身像、頭像復雜,頭像又比幾何體復雜,但它們的每一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從抽象與靜態的幾何形體,到具體和動態的人體寫生,其中的形狀、體面、空間、透視、明暗等因素在造型中的作用和規律,是一以貫之的,那么,我們學習和研究素描的目的,就不在于一個石膏像、或頭像、或人體是否畫得完美,而在于對這些描繪對象中所體現的造型規律能否自如地把握和運用。只有把所有的素描研究課題作為一個整體,在對其中所要解決的基本造型問題的不斷突破和嘗試中才能培養起對造型的敏銳判斷力,依靠這個判斷力才能敏銳地把握住時代的造型特點。這才是素描研究和實踐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問題。
但是,由于國內素描研究和實踐中的教條與僵化趨勢,素描已經成為以訓練形式為核心的可操作性程序,本應通過素描研究而掌握的核心內容,即對造型判斷力的培養受到極大的漠視。以人物素描為例,我們的傳統素描課程設置是:頭像、肖像、半身像、全身像、人體,理論和技能的學習看似符合由簡到繁的遞進規律,但其中存在一個弊端。和幾何體與靜物素描相比,雖然表面上是對造型的準確性要求更高了,但人物造型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神似,是五官和肢體的動態表現,造型的準確與否取決于動態表現的生動與否,但是,在實際課程的設置與實施中,形體塑造的重要性被過分夸大,似乎形體關系畫好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們知道,整體大于局部之和,而整體是動態中的整體,生命運動的完整性才是更重要的;也就是說,只有當形體作為運動空間中的形體時,對它的表現才有意義,孤立地強調形體關系是違背繪畫的整體性原則的。當然這里所講并無絲毫貶低形體關系的意思,也并非說形體塑造不重要,而是我們要全面和正確地看待形體在素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做到把形體、運動以及其他造型要素作為一個關系整體來把握,才能通過素描實踐提高造型判斷力,進而實現培養造型創造力的研究目標。
3.片面強調個性和專業性,忽視造型藝術的共性規律
由于忽視了素描的人文內涵,以及素描本身作為一個整體在造型藝術訓練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由于當代社會中諸多新型藝術門類的產生迫切需要素描提供思想和實踐上的基本支持,目前就出現了兩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一方面,針對不同的藝術門類,素描的研究和實踐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如設計素描、動畫速寫等等;另一方面,在這些具有某些專業特點的素描研究和實踐中,對素描本應解決的共性造型規律反而重視不夠,對專業特點的過分強調進一步削弱了原本就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基本問題,忽視了那些本應適用于所有造型藝術的共性規律。比如,在繪畫專業中過早地推崇對個性、風格等方面的追求,在設計專業中對非造型因素的內容想象力的要求,在動畫專業中對結構動態的機械性強調,等等。
造型藝術的創造性是個人獨特的原發性創意以及視覺思維的物化過程,它是一個從無到有,或從有到變、到新的過程。一件藝術作品的成敗標準就是看在多大程度上對客觀物像做了合于審美目的的改變,所以,不管是在傳統的繪畫,還是近代的設計,以及當下的動漫藝術中,最關鍵的創意是形式本身的創意。這里所謂的“形式本身的創意”,對繪畫來說就是一個時代的個性和風格,對設計來說就是美和實用的完美結合,對動漫藝術來說就是繪畫性與故事情節的渾然一體,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都是由創意本身的質量,即由造型的品質、品味所決定的。所以,我們的素描研究和實踐,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培養對造型品質、品味的敏銳判斷力,并以此為基礎,在知識性的藝術技能的研究過程中不斷強化和鼓勵創意性思維,只有這樣,藝術的規律性知識和技巧才能真正轉化為創造力。
總之,國內當下的素描理論和實踐研究已經到了必須進行全面和徹底改革的階段,這是由素描本身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一內在要求決定的,也是時代進步帶來造型藝術形態不斷發展變革的現實所迫切需要的。
在以設計、動畫、影像等電子圖像為主要造型方式的當代社會,如果素描要擴大自己的服務對象,就要在傳統素描的研究內容和當代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之間,建構起理論和實踐上的邏輯聯系。
一切物象都是既有“形式”也有“表情”的,比如我們在植物園中看到梅、蘭、竹、菊時,也往它們身上灌注自己的情感,那么在宣紙上的“四君子”和真實的梅、蘭、竹、菊之間,就產生了一種“形式”與“情感”之間的心理互動。“形式”是在“情感”推動下產生的“形式”,“情感”是在特定“形式”中滲透出的“情感”。所以,素描研究和實踐的展開,就基于這種處在“形式”和“情感”之間的互動關系,既要在情感和感受的領域中去把握對象中的各種形式關系(比例、空間、虛實、明暗、主次關系等),也要在作品的形式關系中去領悟形式所傳達出的特定情感。
對情感來說,雖然喜、怒、哀、樂是人的一種情感本能,但這種基于生理基礎的心理過程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比如,國內五、六十年代的宣傳畫中,人們在冒著黑煙的大煙囪前喜笑顏開,但現在冒煙的煙囪已經成了過街老鼠。造型藝術創造的生理與心理基礎就蘊含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從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形式”與“情感”之間存在著聯系,可以通過“形式”的表現,激起人的情感反應;另一方面,“情感”及其誘因都是隨著環境而改變的,那么“形式”也不可能不發生變化。在當代文化產業的語境中,尤其是在作為文化產業發展動力源頭的藝術產業中,對產品的市場潛力和產業的未來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也是基于這個關系。
以藝術產業為核心層,其衍生或周邊產品為外圍層的文化產業實際上是一種“情感產業”,這不僅表現在包括傳統藝術品在內的各種藝術商品中的情感屬性,而且表現在各種非藝術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中對藝術要素的日益倚重;當代的生產和制造業中的設計和人文要素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接下來,由于藝術產業的核心當然是藝術創造,而藝術創造并不是憑空的偶然性創造,需要有一套保障和維持藝術創造的運行規范及其社會機制,通常我們所熟悉的藝術領域比如,藝術院校、藝術院團、藝術場館、藝術機構等等就是這種社會機制的構成部分。其中,藝術院校不僅是藝術生產人才培養的主要機構,而且還兼具部分藝術創造的重要職能,所以,藝術教育、尤其是藝術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制定,就要依據我們上述的這個服務目標來制定。從這個角度來看素描理論和實踐,作為一種教育形式的素描就不能只把成功地完成一幅素描作品,或僅僅為了自己將來的繪畫創作活動做準備為目標,而是要通過素描的學習,不僅要掌握藝術創造所必備的基本造型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藝術創造的思維能力;或者說,素描理論和實踐體現在藝術教育中,就不能作為一種技能教育,而是要作為一種素質教育的手段,即培養藝術感悟和造型創造能力的教育方式。
這從宏觀上決定了,素描的目標應該改變之前的以藝術家個人作品創作為主的研究取向,變為以服務于當代設計、環藝、動畫、影視等新型藝術門類,面向當代藝術、文化產業為時代特征的造型創造取向。
素描從以前的只服務于繪畫、雕塑等有限的造型藝術門類,到目前的要服務于設計、動畫、影視等多種多樣的新興造型藝術,素描研究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方式都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與之相適應。對此,我們要從系統化層面,進行整體思考,還尤其要注意摒除“素描的目的就是再現客觀真實”、“素描的意義就是完成一件好的素描作品”等這些狹隘認識,把素描研究的重點放到對“形式創造”與“創新思維”的本質把握中。
其中,在素描研究中一方面要深入貫徹對素描本質的理解,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對其他造型藝術形式的適應性,既包括面向藝術基礎教育的教學問題,也包括面向文化產業的現實應用問題。綜合起來,素描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下述幾個層次。
1.從造型藝術創造的角度定位素描研究的總體目標
我們不能指望任何人在需要藝術創造的時候,就能突然迸發出創造靈感來。素描研究從一開始就要明確素描和藝術創造的關系,從藝術創造的角度來對待素描研究的每一項具體內容。
創造性是素描研究的起點和歸宿。素描作為各種造型藝術的基礎訓練方式,從一開始就要打下創造性的思維基礎,通過始終鮮活的造型創造能力,服務于各種形式的藝術創造。但這里要注意的是,藝術創造并不是指不要客觀形象,恰恰相反,它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客觀對象,充分把握客觀對象的基礎上,再通過最大程度地調動主觀能動性來實現素描的創造性。比如畫一塊布,要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體會和需要,有特點地對待所描繪的對象。一方面,要能夠正確運用各種基本的造型元素,大膽嘗試多種表達的可能性,可以從布的客觀形態中抽象出線條的曲直變化、體積空間的起伏變化、明暗的虛實變化;另一方面,要能夠運用不同的造型形式,表達從這塊布中所引發的或柔情似水,或虛無縹緲等等的情緒、感受、聯想和回憶等心理內容,在客觀寫生的過程中不斷滲透鮮活的主觀認識和情感體驗。這樣,就像現代主義大師蒙德里安的樹的變形、畢加索的一系列畫牛實驗,素描作品的方式也就變得更加多元,也就更容易生發出更多新的造型方式的可能性,藝術的創造性思維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
2.素描研究的內容要符合于研究目標
素描既然要服務于造型創造能力的培養,那么作為一個整體,就要對素描的研究內容做一個重新的規劃,要在各種研究內容中貫徹把造型的創造能力作為最終目標。素描研究內容的設置要從造型藝術創造的角度進行宏觀規劃,在把握研究內容整體性的基礎上,注重內容之間的聯系性和遞進性,大致可以規劃為三個主要部分,即(1)靜態的形體與空間關系、(2)形體與空間的動態關系、(3)材料媒介與素描語言的關系,每一個部分還要遵循從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進一步地劃分為若干子課題。其中,傳統素描的有些研究內容大都可以保留,比如,以認識形體空間關系為目標的幾何形體、靜物、石膏、人像素描可以大部分保留在第一部分;在第二部分中要擴充很多和動態、運動,以及通過動態表達情感的靜物、風景和人物造型研究;第三部分可以根據素描的材料特征設置構成與材料試驗,根據素描的語言特征設置以線、面、調子、肌理為主的語言表達試驗,以及以表現質感為目標的靜物寫生等等。
對以往的傳統素描來說,這種規劃具有承前啟后的推進意義,同時也消弭了以往存在于狹義素描和廣義素描之間的割裂,使素描的研究內容不再受個別形式上的局限,不僅為實現素描的創造性目標奠定了基礎,而且也開拓了更寬泛的實踐空間。
3.素描研究的方式要利于實現研究目標
素描的研究內容要盡量滿足規范性與靈活性、傳承性與創造性相統一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速寫和素描,短期作業和長期作業就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形式性區分,而應該成為針對不同研究內容的必要形式。不僅如此,而且素描研究的其他方面,諸如畫面比例、尺寸、材料等等,都可以根據表現內容的需要,甚至根據這些因素本身做出相應的調整。換句話說,除了內容,即觀察、思考的嚴謹性與再現、表現的創造性統一是不可動搖的,素描在形式上沒有任何不可改變的要求。這就給予素描研究以極大的自由度。
比如,在以幾何形體為對象的素描研究中,可以設計出一個系列的研究內容,這些內容以幾何形體為中心,在不同方面的展開中解決素描的各種問題。例如,(1)從認識上設置理論研究課題:從體積與空間的角度來說,素描針對的不是對客觀對象的表面形態的描摹,而是把對象聯系為一個整體,概括為最簡單元素之間的構成關系,如幾何形體中的方體、球體和椎體等等及其組合關系。這種體積與空間關系的研究內容,既是傳統繪畫的準備途徑,也是設計領域和動畫制作中的造型基礎。(2)分別在幾何形體與普通物體、復雜物體的關系中設置實踐課題:幾何形體是一般物體的形體關系的抽象化,缺乏一般物體的個性特征,而恰恰是這些個性特征才是物體體積的具體性所在,是造型藝術表現的靈魂所在;復雜物體的關系體現了不同簡單體積之間的空間關系,物體的復雜不僅是體積本身的組合關系的復雜化,更重要的是體積之間的空間關系的復雜化;在形體關系從簡單到復雜的各種變化中,體會并表達其中特定的形體空間關系所能傳達出的特定情緒、情感體驗。(3)幾何形體的拓展研究:可以通過對立方體的切挖,得到椅子、樓梯等新事物的造型,可以通過對比如“椅子”等新形體的重組,構建新的空間;可以在表現材料手段上打破常規,水墨、拓印、撕紙拼貼等均可補充進來;形式要素上,明暗、質感、線條、結構、虛實等均可做出大膽嘗試,可以以一種元素為主,也可以多種元素并存的方式進行探索。
4.素描研究的各個階段性研究目標要明確清晰
素描研究中包含很多方面的問題,但我們不可能在一個研究課題中解決所有的素描問題。著名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也就是所謂的“全因素素描”,在國內的素描研究與教學中影響深遠,但是,一方面,面對當代社會中多種圖像生產方式的時代變革,這種原本服務于西方傳統繪畫創作的研究體系已經日益顯示出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國內的對這種素描研究方式的傳承從一開始就有形式主義的嚴重偏差,至今,這種偏差已經在普及中危害到了青少年的造型基礎教育,到了必須糾正的地步。所以,服務于當代文化產業的現實需要,也是對“全因素素描”中歷史問題的糾正,可以將素描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問題設定在相應的階段性課題中逐次解決。
每個階段性課題在整個素描研究體系中的既要有明確的宏觀定位和具體作用,也要包含該課題的若干內部單元,其間的邏輯聯系要清楚明白。同時,每個階段性課題都要使較抽象的目標變成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便于在實踐中進行探究并加以解決,最終達到目標任務的完成。比如在傳統的素描靜物中,既可以通過對靜態物體的幾何形體歸納,概括并把握住物像的形體特征、結構關系和空間關系,也可以側重于對物體的質感、節奏、黑白等關系與情感相聯系的綜合表達方式。這樣就可以通過課題研究內容的制定,最終達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似注重感性的素描研究,實則存在很多的理性規律可循,把握其切中要害的問題,才會精力集中展開積極的思考與實踐。在正確認識素描本質的基礎上,以服務藝術創造、藝術和文化產業為最終目標,以造型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素描研究,是一個不斷在“感性→理性→感性”之間循環往復的過程。我們需要在自由與控制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沒有感性的觸發,科學性的準確只能是停滯在技術層次上的反復勞作,難免會產生懈怠,但是,是離開技術,任何強烈的感覺也不會得到很好地表達。
在文化產業、藝術產業發展的歷史語境中,在各種新的造型藝術層出不窮的當今社會,素描,如果還要承擔起“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個本質使命,就必須與時俱進地對自己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式做出適時地調整。這種調整具有兩個方面的時代意義,一個是對素描本身而言,素描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另一個是對所有的造型藝術而言,造型基礎的提高可以極大地推動造型藝術的整體發展。此外,從現實層面來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經走過了粗放型的原生態發展時期,進入到創新型發展階段,素描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在最初的起點上,一方面注重基本造型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注重造型的人文素養、創新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其意義不僅對于素描,而且對于社會和時代而言都是深遠而卓越的。
(責任編輯:劉德卿)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6.013
2016-03-21
尹德輝,男,臨沂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藝術學、美術學理論。
J224
A
1002-2236(2016)06-0048-07
商鐵山,男,臨沂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學、美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