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鋒
[摘要]體育教學資源包含了人、財、物方面所有能夠服務于教學活動的資源。本文提出的“中職體育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的觀點,是建立在追求其立論合理的基礎上的,無法窮盡對中職體育教學資源的普遍性分析,同時基于這一觀點的例取性分析的基礎上,引起中職學校體育教學對教學資源的重視和挖潛,從學校教學管理和體育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兩個方面共同發力,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中職體育 教學資源 合理利用 例取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188-02
中職體育教學資源豐富多彩,在宏觀范圍來識別可用人、財、物來概括,在微觀范圍內可見著于某一具體物件和元素。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利用某些教學資源所形成的集合體,在具體某一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則是通過對這些教學資源的綜合運用,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更進一步來說,沒有對教學資源的運用,就沒有教學活動的實踐。換句話說,教學資源運用的效果如何與教學活動的預期效果呈正比關系,能不能注意到投入到和運用好教學資源,是教學方法的問題,也是教師職業能力的問題,更是關系到學校教學管理工作認識水平、工作實力和工作成效的問題。本文所分析的中職體育教學資源合理利用問題是基于教師角度和例取性分析角度,目的是進一步提示體育教師認識到開展好體育教學與能否利用好教學資源有很大的關系,進而,能夠自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可運用的一切教學資源,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
一、對教師資源合理利用的分析
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的教師資源,無疑是針對體育教師自身來說的。在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必定會有著諸多因素,但人的因素永遠是其中最為關鍵決定性因素。對于中職體育教學活動來說,學生雖然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效果是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檢驗出來的,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監督者和驗收者,教師資源的合理運用對于教學效率的高低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中教師資源的合理利用體現在學校對于體育教師的選配和培訓方面。從目前我國中職學校對于體育教師的配備來看,在選配方面能夠考慮到專業技能性,盡量將具有體育專業學歷的教師安排在教學崗位上,也即在入口環節時是會把好關口的,但是在培訓環節卻存在明顯的不足,也即重視了選人環節,忽視了用人環節的再培訓和再教育。須知,僅僅憑借曾經具有的師資素質,而不能夠進行可持續性的師資素質的充電是學校師資管理工作中的“近視和弱視”問題,致使中職學校體育教師資源會隨著教師任教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出現“崗上縮水”問題。作為人力資源管理不應該只局限于選拔人和使用人上,還包括培養人和不斷提高人的素質上,必須堅持“以投入求取高產出效率”的經營管理觀念,具體到中職學校對于體育師資的管理自然也是同理。如果學校忽視對于體育教師的崗上培訓,或者是對于體育教師師資培訓力度不足,體育教師就會缺乏職業能力不斷提升的活力,自然也就會影響體育教師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利用。
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中教師資源的合理利用更體現在體育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修養和發揮上,而現實情況是中職學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固步自封和停滯不前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固步自封是由于教師主觀上對自身職業能力提升不重視和不作為引起的,有相當數量的中職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教學思想不夠端正,認為自己的崗位對培養中職學生無關緊要,因為很少有學生在畢業后會從事體育專業工作。且認為體育學科在中職學校只不過是“副科”,不被學校和學生所重視,自己的教學質量如何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只要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講課任務就好,沒有壓力自然就缺乏進取的動力,在教學中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的自律精神不足,也就出現了一部分體育教師會憑借自己曾經接受過專業教育的老本來對待教學實踐的問題。當這些體育教師面對的是對于體育學習積極性明顯不足的學生后,體育課教學的走形式和走過場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中職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很重要,關系到體育教師的合理利用。在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中職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需要借助體育課程來完成。由于中職學校自身的特點存在差異,體育教材的統一使用并不能實現體育教學內容的統一實現,其遴選權掌握在體育教師手中,教師對學生體育技能的訓練往往是根據自身的能力來決定,對于自己的弱勢項目自然會被教師淡化甚至舍棄,那么學生對于體育知識的學習,對于體育項目的鍛煉,對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就不會全面。也就是說,體育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職業能力的不足為中職學校教學效率的不足埋下了先天的隱患。
實現中職體育教師合理利用的目的關鍵在于學校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管理,不能忽視體育學科教學,要將學校的體育教育與其他專業教育等同重視,不能厚此薄彼。學校對于體育學科的重視可體現在四個字上,即“舍得投入”,而“舍得投入”又具體表現在對人、財、物的投入上,盡管學校的財力有限,學校會考慮如何將有限的辦學資源花在刀刃上,一般會慣性地向“骨干學科”投入,而體育學科很難進入“骨干學科”的視野,但若持有這樣的辦學思想,則學校的體育教學永遠不會改觀,會處于“邊緣學科邊緣待遇”的境遇。因此,學校在教學管理上要解放思想,要平衡體育學科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在學校資金利用的流向上舍得向體育教學投入,尤其向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上投入,千方百計地選配好和培訓出優秀的體育教師,積極開展對體育教師的崗上培訓,加強對體育教學的督學和考評,提高和煥發體育教師的教學熱情。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師往往會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學校應注意開展對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的培訓和指導,通過可行方式賦予體育教師積極進取的情感體驗。積極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各種教研教學活動,讓他們不斷獲取有益于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創造條件。
二、對工具性資源合理利用的分析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踐證明工具的適用永遠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不可缺少的物質力量。同理,體育教學依賴工具性資源來實現,學校體育并非等同于體育游戲,并非是給予學生松弛學習疲憊的神經,讓學生的身體和神經能夠放松下來,鍛煉學生的體能這樣簡單,學校體育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種專業技能,學校體育同學校的德育、智育、美育共同作用于學生素質教育,缺之不可,且學校體育不僅僅包括對課本知識的傳授,更包括對具體體育項目的運動方法和運動能力的傳授,具體體育項目運動方法需要相應的體育器械來支持,沒有體育器械的輔助式作用,學生不可能獲得和掌握具體項目的運動技能。再具體來說,體育教學是技能主導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怎樣鍛煉學生的身體,提高學生體質;二是怎樣傳授給學生運動技術,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所以,體育課程知識的講授,也是過程性的知識講授和體育項目動作技能技巧的體驗和掌握。
首先,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的工具性資源體現在體育運動器材和場地設施這種硬件設施的配備和提供上。教學工作要有計劃地保證和加大對體育運動器材和場地設施的投入,進行必要的器械維護和更新換代,這些體育教學的硬件保障不可缺失,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物力保證。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我國中職學校體育器材和場地設施不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直接導致了中職學校體育教學工具性資源沒有實現合理利用的問題是不同程度存在的。
分析中職學校體育教學工具性資源利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這樣幾個:一是前期投入不足;二是利用效率不足;三是使用過程中的維修管理和更新換代不足。前期投入不足與學校的教學管理思想直接關聯。這個問題表面看似學校經費有限的問題,實則不然。在每所中職學校,體育教學設施和活動場地初建時的投入都有著相應計劃,也能做到基本上適宜于教學所需的配備,但是在后期的可持續投入上卻會受制于學校辦學思想的影響,使得學校對現有的體育設施的維修管理上不及時和不能保持使用質量,學校體育設施的更新換代更難如期落實。利用效率不足的問題與教師的教學思想直接關聯。一些中職體育教師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對待教學活動的消極情緒大,在授課環節未能做到充分利用體育器材,而是習慣于以足球、籃球、排球運動來取代其他或弱化其他體育項目,使得一些應該通過讓學生通過器械來掌握項目動作要領的教學活動沒能正常進行,造成了對工具性教學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也還有一些體育教師對于某些體育設施的利用能力有“軟肋”的情形,自身利用體育器械的能力需要提高。維修管理不足的問題與學校對于體育設施的管理和具體的管理人員直接相關,據相關調查顯示,中職學校體育器材破損問題十分嚴重,當體育器材購買入校后,相應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就跟不上,導致體育器械若有似無,難以保證正常教學活動的需要。
其次,可供中職學校體育教學利用的工具性資源并不局限于固定的體育器械和活動場所的利用上,還包括對現代化教學資源的利用上。如對多媒體和網絡的利用,對博客和微信的利用,對社會體育資源的利用等等。當今的中職學校體育有著很多的工具性資源可以利用,其關鍵在于中職學校對于體育教學所秉承的管理思想和所實現的管理作為怎么樣,也在于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怎么樣。
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理當重視和利用好一切能夠滿足教學目的所需要的工具性教學資源,既包括校內可利用和陸續投入適用的資源,也包括對社會可利用資源的借力。
【參考文獻】
[1]陳明坤.適用終身教育的高校體育教師素質結構體系的建構[J].繼續教育研究,2011(03).
[2]張琛,池泉.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提高中職體育教學質量的思索[J].信息教育周刊,2012(08).
[3]蘇曉黎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中職體育教學的有效教學[J].當代體育科技2013(12).
[4]周文立.淺析中職體育有效性教學策略[J].新校園(中旬刊),2014(12).
[5]鄭曉晨.新課程背景下中職體育有效性課程教學策略探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02).
[6]惠星.新課程背景下中職體育教學的有效教學探討[J].才智,2015(07).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