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巧
落日余暉下,遠山巍峨,朵朵白云點綴在藍天之間,一條蜿蜒盤旋的“長龍”輾轉直上云霄深處……在這條有著最美“天路”之稱的川藏公路——國道318線上,俄達門巴村如同一只蒼鷹,靜立在云端。
“俄達門巴”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遷徙過來的部落”,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屬于純牧區,大多數村民分散居住在偏遠的山溝牧場。2015年,該村171戶724人,有貧困人口37戶14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僅1900元。
8月7日,四川首個以藏族木雅文化為主題的俄達門巴旅游景區在川西高原上開園。“去年,我家是村子里最窮的戶,自從去年以來,一切發生改變,現在我成了股民。”開業當天,村民日澤笑著稱。
沐浴精準脫貧的春風,俄達門巴村一躍成為木雅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藏區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8月23日至25日上午,省委書記王東明率督導組赴甘孜州康定市蹲點督導,實地檢查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各項部署落實情況。王東明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脫貧攻堅是我們黨領導下的一場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要把藏區脫貧攻堅與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結合起來,引導廣大藏區群眾感恩奮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在四川向貧困宣戰的承諾中,高原藏區被傾注了深情的目光。高原藏區生態脆弱,牧民流動性大,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建設難,給脫貧攻堅增加了不少困難。俄達門巴村是怎樣一年“翻身”的?條件艱苦的高原藏區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本刊記者前往俄達門巴村,尋找答案。
思變:從通道經濟到旅游經濟
“呼——”
一輛又一輛的車從央珠家的加水站呼嘯而過,央珠拿著水管為貨車加好水,收好司機付的五塊錢。這個加水點是央珠家里自己建的,從門前的河里取水,專給318國道上來往的車輛加水。
折多山是318國道川藏段上第一個需要翻越的高山埡口,海拔4962米。折多山既是大渡河、雅礱江流域的分水嶺,也是漢藏文化的分界線。翻過了折多山,就正式進入了康巴藏區,有“康巴第一關”之稱。俄達門巴村正好位于折多山西側的半山腰上。
央珠今年23歲,沒讀過書,會說一點漢語,問及加水的收入,她說一天下來有三四十塊,問及一年的收入,央珠則靦腆地笑了笑說,“說不來。”俄達門巴駐村第一書記井鐘介紹,俄達門巴村一二村在318國道沿線有14個加水點,一年下來,每個加水點大概有2到6萬的收入,有些甚至可以達到20萬。
在這14個加水點中,有4個加水點是貧困戶經營的,央珠是其中的一家。去年以來,圍繞打造318線最美景觀大道重要節點,村委會實施318沿線加水點風貌改造工程,將對這14個不規范的加水點進行升級改造,打造成為了集加水、餐飲、休閑、特色農畜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小型特色綜合服務站。除了14個加水點,折多山埡口的停車點也是村里多年來的集體經濟。
盡管扼守著“康巴第一關”,但僅靠比較傳統的沿路經濟,俄達門巴村脫不了貧,致不了富。
去年9月1日,井鐘作為省委統戰部選派的第一書記開始在俄達門巴村駐村工作。到了俄達門巴村,盡管為這里的貧困現象憂心,但井鐘卻像發現了一片“新大陸”:這里地處康定旅游資源富集的折西片區,是貢嘎生態河谷核心區域,被譽為“攝影家的天堂”,發展旅游經濟大有可為。但是,傳統生產經營行為難以實現增收、貢嘎雪山和雅拉雪山簇擁卻尚未形成有力支撐的旅游產業、一批牧民定居點房屋沒很好利用,也成為村牧民深陷貧困的癥結。為了掙錢,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多數選擇外出務工。
“不能捧著金飯碗要飯”,發展旅游產業,成為俄達門巴村在脫貧路上的不二選擇。
謀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帶著省統戰部門的130萬幫扶基金,井鐘一直在想把這錢拿來做什么?規劃做了好幾次,都不滿意,最后和村長降秋多吉一合計:買牦牛,給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發牦牛,村民賣牦牛奶增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村委買了370頭奶蓄牦牛,每戶10頭,發給了建檔立卡的貧苦戶。每頭牦牛每天能產3斤奶,對接奶制品加工企業收購牦牛奶,每斤牦牛奶能賣6塊錢。目前,村委正積極對接藍逸集團,通過“奶站+奶吧”的模式,力爭形成牦牛奶收購、運輸、銷售一體化,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降秋多吉說,“這是可以用一輩子的錢”。
央珠以前家里沒有牛,現在領了村委分發的10頭牦牛,媽媽就去草場放牧。記者來到央珠家的時候,家里還正在建易地扶貧的房子,預計兩個月就可以建好。今年村委正在解決央珠在景區就業的問題,到時央珠家年底收入預計能達到人均8500元,完成脫貧。
要小康,就必須補齊貧困短板;要擺脫貧困,就必須找準窮根,精準施治。
精準識別——第一書記駐村工作以后,村里成立工作小組,分批對全村171戶牧民逐戶開展調研摸底,對貧困戶的草場面積、牦牛數量、收入明細、居住條件、扶貧意愿等情況進行逐一細化完善,通過對數據不斷核實、修正、公示,最終使37戶144名貧困人口得到精確識別。
精準規劃——在精準識別基礎上,俄達門巴村為每戶貧困戶做出了扶貧規劃,詳細分析致貧原因,因人因戶制定脫貧目標和具體措施,實現人員、點位、數據、措施“四個精準”。
精準脫貧——為每位貧困戶建檔立卡后,俄達門巴村按照規劃脫貧具體目標,逐步實施貧困戶的脫貧規劃,按計劃完成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的脫貧工作。
離開央珠家,本刊記者來到今年剛脫貧的索扎家。索扎家已經住進了藏區新居,紅頂白墻的新居,整潔又漂亮。家里的墻上,貼著孩子的獎狀。索扎的大兒子在瀘定讀高中,小兒子在木雅讀小學,兩個孩子成績都很好。索扎說,會一直讓孩子讀到大學。現在,索扎是村里的保潔員,每月有500元的收入,還開了個小賣部,由妻子經營,現在家里的年收入能達到4萬多。
“37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去年已經有4戶完成脫貧。今年,俄達門巴村的目標是37個貧困戶全部脫貧,奔康路上一個群眾都不能落下。”井鐘向記者介紹道。
蛻變:打造可借鑒的“俄達門巴村模式”
8月7日,木雅圣地景區在俄達門巴村開業。原來在景區居住放牧的24戶牧民現在依然生活在景區內,負責景區開發的木雅澤朵公司將村里空置的49套牧民定居房以資產入股方式進行打造。公司與村集體按照8∶2的比例,對景區收入進行分紅。2015年全村分紅35萬元,2016年將實現保底分紅85萬元。除此外,景區還為村民提供了48個穩定的就業崗位,其中7人為貧困戶。
總投資1.8億,這是俄達門巴村引進的最大的一個項目。景區的開發,不僅為牧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收入,還實現了“資源變資產、牧區變景區、村民變股民”的旅游促脫貧的新模式。
木雅澤朵旅游公司李華能說,之所以投資木雅圣地景區,是因為俄達門巴村的景美,人更美。俄達門巴村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戰貧困,作為民營企業家,感受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響應甘孜全域旅游發展戰略,要把俄達門巴村變成景區,通過景區發展為牧民創收。
除了景區,俄達門巴村正在發生的變化讓村牧民們慨嘆。今年,康定市計劃投資1000萬元,在俄達門巴村實施通村通達工程,建設通村公路10公里;計劃投資5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確保村民安全飲水有保障;計劃投資1000萬余元,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解決45戶用電難問題;積極與電信公司銜接,力爭今年通電話、通寬帶;圍繞打造國道318線最美景觀大道重要節點,投資60萬元,實施國道318沿線加水點風貌改造工程,把14個加水點建成集加水、餐飲、休閑、特色農畜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小型特色綜合服務站。投資92萬元,實施生態提升工程,實現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
放眼整個康定,還有不少類似俄達門巴一樣的貧困村。全市59個貧困村,折(多山)東有27個貧困村,折西則有32個。在高原藏區,俄達門巴村走出了一條“旅游促脫貧,沿路經濟促增收、特色產業創收”的脫貧之路,正在飛越折西地區的高寒地帶,為高原藏區脫貧攻堅書寫著現實的樣本。
康定市委副書記、扶貧攻堅辦主任楊樹義表示,對折西地區,可借鑒“俄達門巴村模式”,用旅游發展促脫貧,未來康定市將圍繞木雅圣地景區,打造以貢嘎山為中心的兩小時旅游圈,還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產業,養殖牦牛,發展牦牛奶產業,種植黑青稞等附加值高的農作物為牧民創收。
借鑒俄達門巴村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發展片區旅游產業,通過對基礎設施扶貧,加快區域性旅游交通樞紐中心的建設步伐;通過旅游產業扶貧,做大做強并延伸旅游產業鏈;通過文化教育扶貧和救濟式扶貧,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工程……在高原藏區,越來越多的農牧民,正在精準脫貧的引領下,端起富民增收的“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