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貞梅
(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 ,山東 濟南 250014)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探討
姜貞梅
(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 ,山東 濟南 250014)
闡述了互聯網+的到來,對高校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的沖擊,通過對互聯網+環境下讀者信息需求特點的分析,提出了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服務實施策略。
互聯網+;圖書館;服務模式
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計算機和基于計算機發展技術的互聯網。
什么是互聯網+?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 互聯網+,加的是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加的是實體經濟新的創新力和新的生產力,加的是現代商業模式創新,加的是生產流程再造和價值鏈重組。通俗一點講就是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
比如日常的生活服務,滴滴打車是移動互聯網與出租車行業結合,電子商務是互聯網與購物的結合;再比如:華潤聯手小米、愛空間打造“華潤盒子”,提供客戶定制;保利攜手民生銀行推“利民保”,客戶購房享理財收益等等。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勢在必行。
1.1 紙質文獻利用率低
圖書館的紙質圖書,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則分布在不同的書庫或者閱覽室。讀者檢索到不同類型的圖書,需要在多個書庫或者閱覽室完成借閱。還會遇到已借出、不在架上、被預約、破損等原因無法完成借閱,影響了讀者的使用,降低了文獻的使用效率。
1.2 館員思想認識不到位,難以追隨信息發展的節奏
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以人為主,主要包括:向到圖書館中借閱圖書的讀者提供借閱和歸還的服務,幫助讀者查閱所需圖書資源,優化讀者閱讀環境等。互聯網+的出現,使原來由人工進行的操作轉變為無人操作,讀者在自動借還機上自主完成圖書的借閱與歸還,使圖書館工作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在互聯網與圖書館相融合的形勢下,圖書館員的服務理念、服務內涵、服務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轉變,圖書館員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不斷的學習業務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讀者。
1.3 服務方式單一,教育職能發揮不到位
作為高校圖書館,學生是最主要的讀者群體,長久以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主要圍繞"新生入館教育"和"數據庫使用培訓"開展。不否認這兩項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時間固定的"面授+上機操作"的模式有待改變,年輕的讀者,希望采取更加靈活便捷的培訓方式。
1.4 不能提供與需求相一致的網絡資源平臺
紙本圖書的檢索途徑單一,紙本圖書和數據庫電子資源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檢索,同時受限于校園網IP地址范圍的約束,IP地址范圍外,無法查看和下載本校購買的電子文獻信息全文。各高校圖書館的書目檢索系統,只能查到本校館藏的信息,無法與省內其他高校連通。
2.1 讀者的信息需求更傾向于時間的靈活性,形式的多樣性
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傳統的圖書館數據庫培訓、新生入館教育等,都是固定時間段進行的,而且一次培訓時間較長。互聯網+環境下,讀者信息需求的途徑更多是通過手機、電腦等方式,更傾向于無時間限制的自由閱讀,更傾向于各種數據庫講座能按知識點、分模塊來進行培訓,可以滿足讀者在零散時間的學習。
2.2 信息服務要求互動與主動
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是以面對面或電話的方式進行,主要解決讀者在查找文獻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互聯網+的到來,使得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內容、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讀者對圖書館信息服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讀者希望能及時與館員溝通,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信息,以便獲得實時、精確的答案。
2.3 信息傳播速度快速及時化、傳播方式移動數字化
高校圖書館的讀者群體主要是本校教師和學生,他們一是傾向于在權威數據庫、專業機構獲取學科專業信息,二是希望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方便快捷的獲得想要的任何信息。互聯網背景下,只要有網絡的存在,通過掌上圖書館,微服務,讀者可以利用移動智能手機、ipad 等可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無時間、無地點、無空間限制的快速便捷的獲取最新資源動態。
3.1 引入現代化的設備,將圖書館員從繁瑣的借還工作中解放出來
傳統的讀者服務工作, 圖書館員在完成圖書借還操作的同時,還需要解答讀者咨詢、引導讀者查找圖書、并且進行委托、預約圖書的下架及歸還圖書的上架等工作。互聯網+的服務模式將物聯網技術中“RFID”技術運用到紙質文獻的信息收集中,讀者可以快速、便捷的查找到所需圖書的位置,并且在自助借還機上實現自助借還、自助扣繳、自助查詢、預約借書和續借圖書等。現代化設備的引入,將圖書館員從繁瑣的借還工作中解脫出來,大大減少了借還圖書的工作量,使得圖書館員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讀者的專業參考咨詢服務和學科服務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讀者的滿意度。
3.2 打造舒適的閱讀環境
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文化的衍生、傳播場所,除具備實用功能外,還需具備環境的舒適性、空間布局的合理性、上網的便捷性、文獻存放的適宜性等特點,閱覽室閱覽桌椅的高度、樣式要適應人的閱讀姿勢,色彩搭配要給人視覺感觀上的柔和舒適,研修小間的設立,為學生和教師讀者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空間。舒適的閱讀環境,有助于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
3.3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
高校圖書館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服務師生,使他們能夠快速有效的獲取學習和科研所需要的紙質或者電子文獻信息。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要改變服務模式,由以提供資料為主的服務轉變為挖掘師生潛在需求,提供主動式的服務。
采訪工作是圖書館的核心業務,采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館藏文獻的利用率,決定著圖書館為廣大師生提供科研服務的能力。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通過web端獲取讀者常用的檢索詞,瀏覽痕跡等數據,深層挖掘讀者感興趣的、急需的需求,主動推送相關的文獻信息,并把讀者的需求作為我們采購資源的依據。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可以更好地關注讀者的個性化需求,針對性的提供差異性服務;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能夠更好地把讀者的需求歸類、匯總,有助于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的開展。
3.4 開展形式多樣的微服務
互聯網+環境下,微信、微博、微視頻、微講座、微圖書、微音樂、微小說、QQ等帶來的"微服務"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微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過去讀者想要查找相關信息資料,要到圖書館借閱文獻,在IP地址允許的校園網范圍內檢索電子資源,而現今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已被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型媒介所取代。圖書館通過微信,向讀者發布新聞、講座、數據庫培訓等信息。通過微視頻向讀者推送數據庫講座、新生入館教育培訓、借閱規則、館藏分布等信息,讀者可以利用自己零碎的時間,選擇性的閱讀。通過微信群、QQ群實時在線解答讀者咨詢等。
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勢在必行,互聯網+為圖書館服務搭建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圖書館人要有憂患意識,努力學習先進的網絡知識和技能,利用好這一平臺,充分發揮圖書館引領先進文化的作用,順應形勢,推動高校圖書館在新的時代潮流下持續健康的發展。
[1] 李岱洲.“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圖書館應對策略[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5):101-103.
[2] 趙一潔,李 英,馬藝峰,王金.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現代情報,2016(5):133-137.
(本文文獻格式:姜貞梅.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探討[J].山東化工,2016,45(14):124-125.)
2016-06-28
姜貞梅(1967—),女,山東萊州人,圖書館館員。
G251.5
A
1008-021X(2016)14-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