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蕙榕(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710018)
淺談米脂古城的規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楊蕙榕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710018)
現在社會舊城規劃保護改造項目不斷增加,在我國城市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其運作過程中,問題和偏頗之處也不少,筆者通過分析米脂古城的歷史環境保護現狀和居民生活空間營造現狀,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和措施。
米脂古城;空間營造;古城建筑;居住院落
米脂古城老街,距今已有近千年輝煌歷史。三水環抱,兩山俯瞰,枕山面水,負陰向陽,樓臺亭榭,古剎高墻,澗水繞合,固若金湯,陜北民眾稱其為寶城。古城北有大順皇帝李自成 的盤龍山行宮,西有美女貂蟬 的出生地貂蟬洞,南有民國總統徐世昌 親筆所書的“古銀州”摩崖石刻。米脂老街具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地靈人杰,名人輩出。
2.1 歷史遺跡保護現狀
米脂窯洞古城“枕山面水、負陰向陽”的歷史環境特征保存較好,但近年來水量減少、河道淤積、水體污染嚴重;窯洞古城依山而建,隨地形錯落有致,古城傳統空間形態保存較好。雖然古城部分古建筑因為年久失修等原因倒塌或者被拆除,但組成古城格局的重要建筑物大多保存了下來,且方位和位置從未發生改變,使得米脂窯洞古城建筑群的建筑總體格局保存較好。
但是,近幾十年城墻外圍建造許多風貌不好的建筑,以及對城墻不存在部分進行侵占建設等方面,都對城墻及古城整體風貌有著很大影響,城墻整體保存較差。民國城墻整體保存較好,城墻窯依然作為居住功能在使用。
2.2 古城建筑主要存在的問題
(1)米脂窯洞古城目前街巷格局保存基本完整,主要街道的線形、街廊、高寬比例關系等要素基本上延續歷史上的特征,街巷鋪裝大部分保留原有狀態,以石板鋪砌,保存較好。出現部分水泥路面(城隍廟灣區域),與傳統風貌不相協調。機動車交通對東大街、西大街等部分主要道路鋪裝損壞較嚴重。
(2)歷史建筑保存現狀總體一般。部分歷史建筑原有平面格局已不完整,歷史建筑的立面材料的改建較多,部分院落內部亂搭亂建,內部環境雜亂。
(3)新建建筑風格、形式、色彩、高度等方面與傳統建筑風貌不符,缺乏傳統元素與特色,對古城整體風貌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
(4)部分新建大體量建筑,在明清古建筑群中異常突兀,影響古城整體景觀風貌,嚴重破壞古城肌理。
(5)歷史環境要素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但目前缺乏系統認知,部分要素價值沒有被認識充分,因此現狀被棄置。
(6)缺乏保護,使用性破壞。現代生活需要對歷史環境要素帶來了破壞,如過往大型車輛導致古橋鋪裝和構件的破損。
3.1 生活環境現狀
米脂縣現已形成新城包圍古城的整體格局,古建筑群被現代建筑群所包圍。居民生活環境總體來說一般,大量建設的現代建筑破壞和影響了古城的整體肌理,天際線,景觀風貌,視線通廊等。電線架空鋪設,燃氣管線等裸露在外破壞民居外立面風貌且具有極大的安全隱患;垃圾收集設施數量少且簡陋,影響古城及周圍居民的居住環境質量。缺少停車空間,車輛隨意停放,想到空間狹窄,對于車輛的進出與停放影響極大,亂停亂放的額車輛極為影響古城景觀風貌。北門內露天排污口,位置不當,且異味嚴重影響古城環境風貌和居民生活體驗。魁星樓上的信號接收設施破壞遺產本體,影響古城景觀風貌。
古城自然環境中的三條河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其中,無定河風貌較好,是城市景觀的點睛之筆。銀河河道淤積,水質污染嚴重。飲馬河河道干涸,垃圾遍布,影響古城環境質量。
3.2 物質條件現狀
米脂縣地下礦藏資源富集,主要有巖鹽、天然氣、煤等,是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地居民以農民為主,依靠農業生產,米脂縣是黃土高原和中國大陸小雜糧主產區之一。部分居民在礦藏類行業工作,其余行業相對來說不夠發達,就業機會較少,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
3.3 居民空間營造主要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說,米脂窯洞古城整體歷史風貌保存較好,局部歷史建筑破壞嚴重,建筑內部雜亂無章、管理無序,大量新建建筑對古城風貌破壞較為嚴重,由此可見,居民的生活需求使得古城內原住民對于古城缺少保護意識和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古城地處黃土高坡,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城內原有自然景觀遭到破壞和污染,居民生活環境較為局促,缺少休閑綠化空間,居住建筑內部亟待現代化改進,基礎設施老化、數量不足且不夠完善。大量青年勞動力外出,古城內缺少應有的活力與生機。
4.1 對于古城墻的保護
(1)城墻外圍設立環城公園綠化帶,為居民和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閑生活空間。
(2)環城公園內設置一定數量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景觀小品,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
(3)城墻內部與民居結合,設置專門的步行民俗生活體驗街巷區,使城墻內外達到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良好效果。
4.2 對于古建筑的保護
(1)對已經沒有使用價值且對古城風貌影響較大的建筑進行拆除。
(2)對損毀嚴重甚至消失的重要歷史遺跡進行恢復與重建。
(3)對保存較好且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現代建筑及古建筑進行修復與改造,如對外立面進行二次設計與改造、對內部空間進行整修,增加現代化設施等。
4.3 對于居民居住院落的營造
(1)可吸取“前店后宅”模式的特色,對古城民居進行改造,使得居民在就近經商時日常生活私密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2)在對外觀破壞不大的前提下對古城民居內部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適應現代化的生活模式。
4.4 對于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的保護
(1)可利用環城公園綠化帶作為游客和居民的公共休閑生活空間。
(2)在不破壞古城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對民居院落之間進行改善修整,創造半公共的鄰里交往空間。
(3)在住區內設立小型空地作為集體活動的廣場。
4.5 對于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1)公共基礎設施分布應均勻,內部設施應干凈整潔衛生。
(2)可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中式風貌的現代化公共基礎設施,如公共廁所、路牌、垃圾箱等,使其在清一色的古建筑中,成為易于尋找的標志性建筑小品。
(3)設置明顯的指示標牌,提高方向及設施的辨識性。
[1]郭美春,城市發展史(社會科學版),2012
[2]呂紅兵,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 [J]. 法律出版社,2011,(05)
[3]劉凌冰. 古城城市布局及地理基礎[J]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06)
[4]中國文化報:古城老街神州奇葩 文化名城俊甲天下,2012-06-06
U45
B
1007-6344(2016)06-0073-01
楊蕙榕;女;1994年10月10日;陜西省清澗縣;本科;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