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文(深圳市翠綠洲環境藝術有限公司 518000)
城市居住區綠化空間設計
魏志文
(深圳市翠綠洲環境藝術有限公司 518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人們逐漸關心到了居住環境的生態性與審美性。城市空間環境設計的優化已經成為當下人們生活的普遍追求,本文主要介紹了當下城市居住綠化景觀的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城市居住區綠化景觀空間設計策略。
城市空間;環境設計;優化;綠化;設計策略
1.片面追求綠地
根據居住景觀設計的原則和要求,在居住區中需要有一定的綠地,開發商為了吸引消費者的購買,在綠化的面積上就大費周章,用綠地來代替綠化吸引消費者的購買。這種片面地追求綠地面積,通常種植的是草皮,沒有樹木,一方面可以節約用地,同時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很多時候,草地上貼的都是“小草青青,請勿踐踏”的標語,這樣可以棲息的草坪變成了純觀賞的景色,這就失去了綠化的作用和意義。
2.盲目引進樹種
一些開發商為了提升自己的房產檔次,吸引一些具有經濟實力的業主,就盲目地引進名貴的樹種。很多樹種生長周期較為緩慢,短期時間內無法達到理想的生長效果。
除此之外,名貴樹種的種植和保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商如果在建設初期可以做到基本的維護,時間進一步的推移,會讓開發商逐漸意識到成本之高所帶來的負擔。在后期維護不及時,一些開發商就干脆不進行維護,就導致許多名貴樹種在本地不能正常地生長,景觀效果不佳。
3.缺乏綠化尺度規劃
一些住宅區單純地追求綠化的效果,選擇價格低廉的草坪和樹木,沒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并且有著利用率低的特點。例如在公共場所栽培一些多刺的植物,容易對兒童活動造成不利的影響。住宅區種植夾竹桃、天南星科植物,這些雖然有著形態美觀的特點,但事實上,它們散發出來的氣味對人體會造成不利影響。很多情況下,盲目地種植樹木,忽略居民的采光和身體安全,這樣的種植效果就十分不理想。
1.樹種選擇要注重其特性
在生態住宅區的景觀綠化設計,,要遵循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合理、科學地布置綠化景觀,讓綠化景觀不僅可以保持生態型,還可以具備一定的美學價值,更適合人類去居住。
生態景觀設計在選擇植物時,要注重配合性,大量地使用鄉土植物,應用鄉土的樹種,有目標、有計劃、有節制地引進外來的植物物種。同時,還要注重保護當地生物物種的穩定性,保持景觀特色,降低維修成本。同時可以選擇一些具有適應性、觀賞價值的外來物種,豐富綠化景觀的設計內容。
2.保持植物種類的多樣性
植物在生態區中最好要體現出一定的主題性,利用多樣性原則,豐富設計內容。城市居住的綠化景觀空間設計主要通過喬木、灌木和花草的結合,利用層層交替的設計手法,體現出空間設計的多樣性,增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通過不同方法的配置,可以建立一個局域的濕地、花溪、草地等景觀,例如火鳳凰等草類植物可以成為綠意盎然景觀的代表,在其中點綴一些具有觀賞性的喬木,例如鄉長、棕櫚和隱形等等,在這些草地和樹木中載入鮮艷的花卉,保持高低錯落,體現出綠色景觀設計的主體性。通過氣象系統顯示出一定的“時景美”,為整個居民區塑造出一種優雅、宜人和舒適的環境,做到主次分明,講究科學搭配。具體可以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同的特性,來創造不同的四季景觀。盡量表面顯現人工性,體現出一種渾然天成之美,利用具有生態功能的植物精華空氣,提升居住的環境質量。同時也可以栽培一些吸引鳥類昆蟲的蜜源植物,為居住環境構建出一種大自然的景象。
3.實現居住環境的整體性設計
居民區的綠化景觀設計不僅要體現早造景的組織與策劃上,同時也要注重景觀空間形態的整體性塑造,為綠化景觀塑造一定的氛圍。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居住環境從一定范圍內,應注重協調環境與居住區的關系。在居住區的設計規劃中,應注重與城市的聯系,讓居住區成為城市中綠化環境的一個紐帶,實現公共與住宅的有效連接。
在用地情況十分緊張的當下,可以將不同等級的綠地鑲嵌在相應的城市用地當中,各個版塊利用綠地相連,由具體的連接面積、綠道的寬度來決定系統連續中的強弱變化。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應盡可能地擴張板塊的面積,拓展相關的寬度。同時,綠島方向應和夏季風向保持一致,這樣有助于夏季的通風。小區的綠化環境設計,可以從居住區延伸到小區以外,其中包括休息設施、景觀小品以及居住道路內部、公共服務設施等等,這樣大大更新了傳統的綠化模式。
4.重視審美作用
植物作為一種立體空間實體,在錯落交織之間可以組合成諸多的空間效果,這和樹干的高度、樞密程度有關。城市居住區域的綠化景觀空間設計,要追求構圖、質感、綠點和綠面等景觀,講究硬質景觀的使用,注重綠化的保養與維護,這些從一定角度上,豐富了景觀設計的內涵,實現藝術性與實用性的雙重結合。生態環境設計可以利用點、線、面的涉及方式,可以以單獨種植方式出現,可以以成雙成對的種植方式出現,也可以以群體性的種植方式出現。通常情況下,單獨出現的樹木更容易引人注目,所以這種植物種植最好選擇高大的喬木。樹形配合要注重審美性和適宜性。樹形主要是指樹木的枝干姿態,樹冠的輪廓,這不是人工可以控制的,但是可以根據樹形的特點,做出恰當的修剪。
合理利用植物的空間布局,根據地形、組團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用地與空間圍合方式。強調人性化設計,善用透視變化幾何錯覺實現植物的造景工作,充分考慮樹木的形態特征,通過前后交錯的種植方式謀求一種曲折起伏的地形。倡導景觀的韻律與美感。
城市的綠化景觀空間設計,要全面掌握設計的主題和思想,從這些審美要素出發,結合室內、室外的可用條件,包括室內的照明、空間和家具,以及室外的陳設、陽光、環境陰影等等,以此來凸顯居住環境的氣韻、氣勢和氣氛,結合這些形象創造具體的居住環境藝術。參考我國著名的頤和園,作為一個典型的傳統的生態環境設計,就充分地考慮了上述的因素。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綠化景觀空間設計需要結合居住與綠化的綜合效果。
5.注重生態性
近些年來,城市地區的圈地、占地活動嚴重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使得城市地區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出現用地不平衡的矛盾。城市有建設工業、廠房的問題,排泄受污染的水質,給人民的生活、生產造成較大威脅。城市景觀不僅是由人為決定的,其中一大部分因素是取決于當地特色。建立帶有當地特色的城市景觀,必須有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地的地理特點、地理布局來進行恰當的營造,所以,要充分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結合,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根據當地不同的地勢地貌,對居住建筑實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充分發揮自然形式、地形地貌的作用,將建筑群有效的與自然合二為一,形成別具一格的居住格局。
提升住宅區的綠化建設,完善住宅區的居住功能,實現生態環境的構建。以此為基點,逐漸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居住環境。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居住空間,倡導人性化設計,堅持以人為本。打造高質量的住宅區,具有生態性與審美性,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1]王浩,李詠華. 現代居住環境景觀生態設計探析——從空間結構要素著手[J].中國園林,2003,05:41-44.
[2]蔡永潔,黃林琳. “觀景”與“景觀”之間——濱水居住空間模式的思考與三次嘗試[J]. 建筑學報,2008,04:32-35.
[3]閆彥. 城市居住環境景觀表達與評價——評析合肥金色池塘住宅景觀設計[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129-133.
TU7
B
1007-6344(2016)06-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