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燕 林子伊(四川省電力設計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關于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的評價方法
馬 燕 林子伊
(四川省電力設計院 四川成都 610000)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水土保持則是環境保護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更是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有效應對我國日益嚴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是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直接關系著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應用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在對水土保持措施適應性評價方法的概念、評價目的和原則及評價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優化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的有效途徑,以期為提高我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提供相應的參考。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
水土保持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指用于保護水土資源的各項手段或方法,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以及農業技術三大技術性措施,用于改善生態環境,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統籌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成為我國“人與自然”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都較大,不同區域環境下的水土狀況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實施以及具體落實離不開其適宜性評價方法的支持。
1、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內涵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是基于“水土保持措施”延伸出來的一個概念,其具體是指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及區域環境特征出發,構建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此評價體系為依據選擇出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并對這些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的過程,由此可見,對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學評估及篩選是確保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有效性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2、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原則及目的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篩選出最適宜于當地區域環境水土保持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的水土保持措施。因此,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即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在基于當地地形地貌、土壤狀況、氣候特征等區域環境基礎進行的;二是定性及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實現優勢互補;三是經濟性和生態型相結合的原則,既要考慮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態恢復性價值,亦要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促進兩者的有機統一。
3、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現狀分析
就目前來講,我國用于水土保持措施適應性評價的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對比分析法、模擬分析法、成因分析法等。但就其實施現狀而言,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一是理論的不完善性,理論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但就目前我國關于水土保持措施適應性理論研究現狀來看,多數集中在對評價方法的適用性及保存率的研究上,而卻鮮少有對適宜性評價方法進行系統性理論研究的;二是缺乏可操作性,就目前來說,雖然存在著水土保持適應性評價的成因分析法等多種方法,且從理論上來講是可行的,但其缺乏具體實施的可操作性;三是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是一個從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的動態化綜合評價過程,但就目前來講多數評價將重點放在了各類措施的實效性評價上,即事后評價環節,但在此階段所有用于水土保持的措施均已完成,再對其實施結果進行評價僅可以對其它水土保護措施的評價起到參考的作用,而無法再改變事實已存在的水土保持工程效果,這種評價顯然是不健全的。
1、加強對水土保持措施適應性評價的理論研究,為實踐提供先進的理論參考
正確的理論對于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為從整體上提高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的水平,應加強對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的研究,不斷提高其理論水平,從而為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的應用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理論指導。這就要求,在對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要在因地制宜區域理論指導下對不同區域環境下的水土條件等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正確把握水土保持的客觀規律性,并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已掌握的適宜性評價方法或者是實際參與過的適宜性評價工程,利用 GIS地理信息技術等相關技術對適宜性評價方法進行空間適宜性等方面的分析與評價,以為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指導意見。
2、完善水土保護措施適宜性評價體系,提高適宜性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
在水土保護措施適宜性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結合定性及定量的原則,明確各項適宜性評價指標,建立起不同等級的適應性評價指標子體系。如可將評價體系分為生態效益評價指標子體系、環境效益評價指標子體系以及經濟效益評價子體系,這為一級指標體系,并分別于每個子體系下再構建二級評價指標子體系,確定不同指標的權重;或者是根據前人研究建立起產出和期望評價指標體系,將水土保持措施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視為投入,其對自然及社會環境造成的實際影響視為產出,而將對其的預期效果視為期望,對三者之間關系進行衡量。這樣以來,就可以將不同的評價方法融合在一起構建綜合評價方法數據庫,以便于根據實際的適宜性評價需求選擇合適的適宜性評價方法。
3、優化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流程,合理運用評價結果
在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的應用過程中,既要注重事后評價,獲取相應的評價結果,并對其進行存儲和分析,通過建立數據可將案例的評價過程、采用的評價指標、評價結果分析等輸入進數據庫中,以用于以后其它水土保持措施適應性評價工作中;亦要注重以當地區域環境特征及前人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結果為依據進行事前及事中評價,以選取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是實施過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加以糾正,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效果。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水土保持措施評價體系的構建要在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并結合我國水土保持適宜性評價的原則及最終目的,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優化我國的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方法,健全我國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體系。
[1]張玉斌,王昱程,郭晉.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初探[J]. 水土保持研究,2014,01:47-55.
[2]郭劍,向萬麗,羅婷.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初探[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01:106.
[3]代富強. 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14,12:8-12.
[4]黃琴.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J]. 中國農業信息,2015,05:115.
[5]蔣明紅.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過程構建研究[J]. 現代物業(上旬刊),2015,06:14-15.
G322
B
1007-6344(2016)06-0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