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婷(四川省電力設計院 610000)
水土保持植物在紅壤侵蝕區的配置模式探討
唐婷婷
(四川省電力設計院 610000)
我國的紅壤區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區,從行政區域上進行劃分主要包括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省區的部分區域。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的影響,在其特殊地形條件下形成類型繁多的原始植物品種,但隨著人類的過度開發,我國紅壤區的原始植物品種開始減少,群落結構逐漸退化,原來豐富的植被資源遭受到了嚴重破壞,存著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在這種狀況下,為提高我國土壤侵蝕區的植被資源覆蓋率,本文就水土保持植物在紅壤侵蝕區的應用進行探討研究,并就有效水土保持植物的配置模式進行分析。
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
受人為及自然因素的雙重影響,我國南方原具有肥沃土壤、豐富植被資源的紅壤區逐漸退化成紅壤侵蝕區,這種植被資源的極度缺乏性引起了一連串的災害性連鎖反應,如由植被資源的缺乏引起了水土流失,過度的水土流失進而引起了旱澇災害的頻發,再由頻繁的旱澇災害引發糧食種植安全,嚴重的限制了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基于此,有必要在該地區廣植水土保持植物,有效防治該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改善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恢復其植被。
水土保持植物不同于一般生長植物,其具有更為發達的根莖、更強的抗逆性、更廣的適應性、更快的生長度以及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等,在紅壤侵蝕區種植優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對于有效防治該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迅速提高該地的植被覆蓋率具有的非常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些草本植物亦可用于畜牧業飼料或者是肥料制作,有著一定的經濟價值,統籌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1]。但不同氣候環境、不同土壤條件下的紅壤侵蝕區所適用的水土保持植物也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過程中應謹遵以下基本原則,以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植物所具有的固土保水功能:
1、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是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應遵循的首要原則。所謂因地制宜是指,在進行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方案設計或者是植物品種的選擇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當地的區域環境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土壤條件以及原生生物品種等,使選擇的水土保持植物品種的生長習性能夠與紅壤侵蝕區的區域條件相適應,以便于成長于該區域環境下的水土保持植物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其所具有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
2、植物多樣性原則
無論是哪個地區的植物生長,其都不只是單一的植物品種,而是與當地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各種植物的和諧共生,這對于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循環,促進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壓的作用。因此,在對紅壤侵蝕區的水土保持植物進行配置種植的過程中,要謹遵植物多樣性的原則,根據不同種類植物的生長特性合理搭配種植模,“宜草種草,宜灌則灌,宜喬則喬”,實現草樹搭配種植的有機統一,以便于在長期作用下形成較為穩定的生態群落,與當地生態環境渾然融為一體[2]。
3、景觀美化原則
景觀美化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圈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過程中要謹遵景觀美化的基本原則,通過草木、灌喬等植物種植的合理搭配,營造植物高低、姿態、色彩等和諧配置的畫面,在獲取有效生態效益及環境效益的同時,起到愉悅身心,美化自然環境的作用。
1、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的有效配置模式
根據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的配置原則,在進行水土保持植物的配置種植過程中,可以積極采取以下有效配置模式:
(1)“馬尾松+木荷+胡枝子+黃梔子”的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
據相關研究證明,以往用于紅壤水土侵蝕區水土保持工作的單一植物品種—馬尾松并未取得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由其營造的殘次林生長狀況并不十分樂觀。因此,根據紅壤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多樣性的原則,可對該種單一化的種植模式進行改造,合理搭配“馬尾松+木荷+胡枝子+黃梔子”的種植模式,以豐富植被層次結構,并進行長期種植直至形成較為穩定的植物群落,以有效發揮其所具有的水土流失控制作用、土壤肥力提高作用等,改善紅壤侵蝕區的生態環境[3]。
(2)“濕地松+楓香(胡枝子)+硬骨草”的水土保持模式
據相關研究證明,在就紅壤侵蝕區的生態環境恢復而言,復層植被結構明顯具有比單層植被結構更強的恢復力。因此,針對單一濕地松純林生長不樂觀的狀況,可對其種植模式進行優化配置,搭配種植“濕地松+楓香(胡枝子)+硬骨草”,不僅遵循了“宜草種草,宜木植木”的原則,同時也起到了較好的景觀美化作用,并對植物群落層次起到了較好的優化作用,有利于各類水土保持植物效用的充分發揮,取得較好的生態環境效益[4]。
2、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評價
對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有效評價是確保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最大化生態價值、環境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發揮的重要前提,究其原因在于復層結構下的水土保持植物配置具有更加復雜的情況,某項植物品種單項指標效益較高,并不代表其與其它植物品種構成一個整體模式所發揮的整體效益就高,而適宜于某土壤侵蝕區的植物配置模式并不一定適合另一個紅壤侵蝕區。因此,在選擇適宜性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過程中,要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下,注重對其模式的評價,既要注重對單個指標效益的評價,亦要注重對整體指標效益的評價;既要分別進行生態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評價,亦要進行綜合效益的評價,并對不同配置模式進行排序,選擇最為適宜的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5]。
綜合上述可知,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選擇和應用要在遵循因地制宜、植物多樣性以及景觀美化的基本原則下進行,充分考慮不同配置模式所具有的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及生態價值,從而選擇出最優化的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以確保其最大化固土保水效益的發揮,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羅旭輝,張俊斌,黃毅斌,應朝陽. 南方紅壤區草被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進展[J]. 福建農業學報,2013,11:1164-1169.
[2]歐陽春. 兩種母質發育紅壤的侵蝕治理效益與配置模式的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1.
[3]藍良就. 閩西侵蝕退化紅壤生態恢復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2.
[4]喬保軍,吳紅雪,李鍇,鄭春波,胡雪,楊莉. 淺談水土保持植物種的應用[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5,01:127-129.
[5]楊潔,謝頌華,喻榮崗,郭曉敏. 紅壤侵蝕區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01:40-45+70.
G322
B
1007-6344(2016)06-0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