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 好萊塢電影具有精彩的劇情、緊湊的節奏、獨特的人物風格,受到大眾的青睞。導演高群書通過學習和探索好萊塢電影技法,在創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過高群書電影作品,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在為觀眾服務和展現自己的個性方面產生了矛盾,另外電影的分類和匯總關系處理、電影表面的展現與實質不符、設計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其目的、電影故事的敘述等方面都有不足之處。由此看出,高群書的電影并沒有完全走出創作誤區,同時也反映出中國電影在表現手法和精神內涵上的艱難處境。
[關鍵詞] 好萊塢夢想誤區;類型電影;導演高群書
我國著名導演高群書,在出道前曾擔任過新聞工作者的職務。高群書面相大氣,又具有男人的味道,所以其電影通常表現出硬漢風格,如懸疑、動作、警匪等,粗獷的外貌下也不失俠骨柔情。高群書的成功,是他不斷學習美國好萊塢電影技法的結果,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中國導演的好萊塢夢想仍舊遙不可及。
一、對好萊塢電影的借鑒與發展
2006年,高群書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在司法電影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東京審判》。這部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的電影也是有一定的創作背景的:其創作于東京審判的60周年。1946年3月20日,梅汝璈受中華民國政府委托,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的身份參加東京審判,在面臨各國法官偏見與歧視的情況下,中國法官和檢察官毫不退縮,據理力爭,在庭審辯論中由被動變為主動。審判過程中,梅汝璈同樣也受到了日本右翼勢力的騷擾。但最終,中國代表團據理力爭拿下了這次起訴的勝利。
這些年來,高群書也在成長。他從警匪片的導演成功轉型為電影的導演。但是他也顯露出很高端的一面,甚至可以達到好萊塢水準。《東京審判》中有類似好萊塢電影中法庭的場面,鏡頭匯集在這場法庭審判上,對辯雙方冷眼相對、法官們的激烈爭辯、戰爭的罪惡行徑和上傳證據的突然扭轉,都讓觀眾的心緊跟著這場官司的進程。同時進行的還有日本老兵和舞女的輔助,側面反映了戰爭對日本底層人民的影響,擴大了電影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記敘的深度和社會影響。
作為好萊塢電影的主要類型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對法庭劇設定的概念是:法庭劇是指法庭審判在敘事中占據相當重量的電影。《紐倫堡大審判》《殺死一只知更鳥》《裁決》《刺殺肯尼迪》和《義海雄風》等都是這種類型的代表作,《紐倫堡大審判》更是作為高群書拍攝《東京審判》的參考書和學習資料。而日本電影《榮譽》展現了更多關于戰犯東條英機的場面。
法庭劇類型的《東京審判》融合了歷史傳記片和史詩片的特點,使得該片在選材、主題、主角形象等方面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部電影成為高群書的開山之作。《東京審判》也獲得了長春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的特別獎。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部電影雖然內容精湛,但因為時間問題卻并沒有收獲預期的票房。
2007年,一部反映新現實社會主義的低成本電影《千鈞·一發》問世,該電影是根據發生在齊齊哈爾的一起連環爆炸的真實案例改編而成的,講的是一個貧窮一生的退休警察卷入了這場危機,并獨自在四天的時間內拆除了11枚爆炸物,但最后的一顆炸彈未能排爆成功,被炸成重傷,被人們所敬仰的故事。“在生活中,人人都是英雄,只不過是愿意不愿意的選擇。”
高群書后來回憶道:“對自己而言,根本就沒有故事主線一說。因為電影是用來展現人物的,展現人物的性格、內心及責任,電影還要把人性中的美表現出來。希望能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讓大家感受一下正義戰勝邪惡。”雖然這部電影并沒有什么主線,而且主角是個底層人物,但是他也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平民英雄。不過有些人認為這部電影的中心是一切為了正義,是榮耀賜予的力量才有了那些英雄行為。
新現實主義精神也被高群書注入這部電影中,同時擁有真實的材料、非專業演員的加入、各種鏡頭的組合、簡單樸素的場面和帶有社會批判意味的情節等,使得電影更貼近現實,帶有更深層次的普通化作用。這部電影雖是傳統的英雄主義類型,高群書在其中大膽創新,加入了新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再加上好萊塢商業電影元素的加入,動人的情節和與之相適應的發展節奏,加速了觀眾的心臟跳動,使其成為一部值得欣賞的低成本制作電影。
在好萊塢電影的發展史上,扣人心弦的動作片一直充當著比較重要的角色,它的源頭可以追尋到20世紀初的《火車大劫案》。意外的是2009年的《拆彈部隊》與《千鈞·一發》類似,同為驚險的動作片,并且是以低成本的投資獲得了令人意外的回報,同年氣勢洶涌的《阿凡達》也甘拜下風,《拆彈部隊》包攬了奧斯卡的六項大獎。但令人無法相信的是,這部投資了三百多萬的電影,收入卻不到200萬,這樣的結果令人心寒。
《風聲》的問世為高群書贏得了名聲,其是高群書與臺灣電影人陳富國合作的諜戰片,在20世紀40年代軍閥混戰的大背景下,講述了日汪特務要在規定時間內,找出共產黨臥底的故事。日汪走狗無惡不作、無所不為,嫌疑犯之間更是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互相胡亂陷害,最后堅定的共產黨人用無畏的犧牲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有了華誼兄弟在資金上的大力支持,《風聲》在開始就制定了懸疑推理和線索追尋的情景模式,阿加莎·克里斯蒂、柯南·道爾和夏布洛爾等就成為可用來模仿的案例。《風聲》作者曾因電視劇《暗算》而名聲大作,善于懸疑推理類型的陳國富(《雙瞳》)更是親力親為,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而具有警匪和暴力拍攝經驗的高群書就成為電影的實際管理者。《風聲》請出了周迅、張涵予、英達、蘇有朋、黃曉明、王志文和李冰冰的強勢明星陣容,加上美國著名攝影師包軒鳴、曾獲得奧斯卡美術獎的葉錦添和日本著名的作曲家宮本文昭的加入,讓電影在情節設計、人物性格、場景布置、視覺效果等方面,上升到了國際一流的水平,成為這些年難得的佳作。
超過8000萬投資的《風聲》,在宣傳營銷上花了大價錢,結果是獲得了3億元的票房佳績。高群書運用了一系列手段,讓傳統的諜戰片上升到以身殉國的英雄劇,也順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要求。用精神的力量攜帶懸疑,也是中國電影類型與社會倡導的主流的一次大膽創新,并且取得了成功。有人形容說,《東京審判》是高群書的結合劑,《千鈞·一發》則是描寫窮人的芬妮,而《風聲》則是以商業為主的社會型電影。
高群書并沒有止步于《風聲》的創作,但是卻使高群書到達了一個創作的巔峰。不久之后,《西風烈》橫空出世。《西風烈》的題材也來源真實的故事,高群書對此加入了西部片、警匪片、動作片、感情片和驚險片的味道,成為一部綜合類型的影片,以此來適應不同觀眾人群的品位。在這部電影中,約翰·福特的西部片、萊奧內的《西部往事》、黑澤明的《七武士》和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的影子隨處可見。
《西風烈》被譽為高群書編導的“中國首部西部警匪大片”,類似古時四大名捕的四名警察接到通知到西部捉拿一對罪犯鴛鴦,而香港的黑社會也讓一對雌雄職業殺手趕在警察之前殺人滅口,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斗。
高群書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編劇,而且是一個優秀的導演(這同樣是高群書的第一次),即使他低調地認為自己的水平仍處于初始階段,而且《西風烈》還不能夠成為自己的代表作,但是在《西風烈》中確實看到了高群書在電影美學方面的完美追求,同樣是高群書表明自己電影立場的作品。
與之前的電影不同的是,《西風烈》不算太高的投入卻收獲了很大的票房回報。這其中追逐、交戰、跟蹤,在西部場景的襯托下,鏡頭上的畫面得到了極限的運用,兩億元的票房也再次刷新了高群書的票房紀錄。有好評也有差評,觀眾和影評界褒貶不一,這也反映出中國電影學習好萊塢電影途中的一些問題。
二、類型影片的創作誤區
高群書在中國娛樂圈里是一個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從他的四部類型化的電影中也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的發展路上遇到的阻礙。
好萊塢將觀眾的內心渴求大多都轉換到了銀幕上,因此其被稱為“夢幻工廠”,而這個“實現”觀眾愿望的人就必然會隱藏在銀幕的背后。好萊塢代表信仰類的電影只是一個商業產品,而電影只不過是個賺錢的工具。一心一意、默默付出地提供好的作品才是電影人的職責所在,而張揚跋扈、放任才華是商業導演的臆想。像約翰·福特、希區柯克、比利·懷爾德和斯皮爾伯格這樣的電影巨人也得服從好萊塢商業電影規則,然后表現出自己的特征。服務觀眾和追求自我是相對的兩端,能夠協調兩者關系的導演不是沒有,但不多。這也讓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劃分了界限。
現在,我國的導演都過于追求完美,都過于想表現自己,這和有悖于我國的傳統文化,現如今得到了釋放有關;也與中國的教育水平不斷發展,中國導演受到歐洲電影藝術的影響有關,個個學習模仿電影藝術大師,并成為一種潮流。在這方面,馮小剛導演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自己就是個為觀眾勞動的電影人,人稱的大師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好萊塢電影隱藏制作者的規則被高群書導演運用到了《千鈞·一發》和《風聲》中,雖是商業化電影,但在其允許的范圍內,適當地表現了自己的藝術個性。但《西風烈》并非如此,導演本身的個性過度表現,展現了本不該出現的導演技巧。高群書自己也承認,《西風烈》中導入了自己的意愿和對故事的猜想。
好萊塢希望的是讓導演各自取材,而且能獨自創作。不同種類的電影就要與不同的觀眾實現結合,這也是好萊塢電影生存的法則。動作類型的電影被男性觀眾所包攬,情感類電影在女性觀眾中大受歡迎,而科幻電影的制作就瞄準了青少年觀眾群。如今生機勃勃的好萊塢電影也是經過不斷摸索,才有了現在綜合類電影的成功。
電影的制作、發行在好萊塢都是一流的,電影的廣告包裝和營銷的預算都在整部電影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這對好萊塢電影霸權的確立功不可沒。同時好萊塢電影的創新、拍攝和制作都會有更多的智慧加入,人力、投資必不可少,追求主流電影的完美。
令人困惑的是,好萊塢電影的票房與中國電影的票房相比,好萊塢完勝,但是也不難理解,中國電影有著許多的缺點。急功近利、浮躁不安是中國電影的普遍特征,將重點從電影身上轉移到了電影包裝上,營銷宣傳上做足了工夫,甚至出現虛假的電影信息,目的就是蒙騙觀眾,其結果就是得到了觀眾的漫天唾罵,盡管如此,票房卻居高不下,長期如此,中國電影將遭遇一場大危機。
電影分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電影中又有不同類型的人物。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其目的的開發一直是好萊塢經典的手法之一,警長和匪徒、歡快的男人和女人、一本正經的偽裝人物和小丑等角色,性格和動機也讓整個情節的發展更加令人回味。例如《盜夢空間》,里面的主人公就針對一些行為作了很冒險的行動。
高群書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到“人物”上,他明白“文學即人學”,但中國的電影界提供不了這樣的環境,“人”的意識在中國不容易建立,加上自己喜好用點和片段來描畫人物形象,漸漸地磨滅了他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想法。這也是中國大多數導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結 語
一位西方的著名教授曾說過,東方世界對待西方文化的方式無非三種:“抵制現代化和西方化;服從兩者;接受現代化,拒絕西方化。”中國人的行為無非就幾種,要么固執地不接受,要么全盤接受。清代的幾次改革維新,都是換外不換內,只學習方法而不注重實質思想。空學習了一身武藝卻不知道怎么用。中國電影有過輝煌的曾經,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與好萊塢的電影平起平坐,但之后遭受挫折的中國電影,重新學習好萊塢電影仍受到傳統思想束縛,中國電影表層輝煌的背后也逃脫不了舉步維艱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饒曙光.景觀大于敘事的《西風烈》[J].電影藝術,2011(01).
[2] 蔡衛,游飛.從高群書的《西風烈》說起——也談中國電影好萊塢夢想的誤區[J].當代電影,2011(03).
[3] 許慶光.《西風烈》與中國式動作片[J].電影評介,2011(08).
[4] 孔艷梅.形神之間的隱顯——《西風烈》的好萊塢模式[J].電影文學,2011(08).
[5] 高璐.有關《西風烈》批評的再批評[J].電影文學,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