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張海波,劉天君,黃曉紅
(1.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075;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
《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不同呼吸形式對中脘皮溫影響的實驗研究*
劉 峰1,張海波2△,劉天君2△,黃曉紅1
(1.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075;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
目的:以《諸病源候論》所載一條調理脾胃的導引法為研究對象,以中脘穴區皮溫作為檢測指標,觀測不同三調技術搭配方案對中脘部位皮溫的改變。方法:首先,在綜合分析該書導引三調特征基礎上,根據其文字描述分別還原出可能的三調操作技術,然后運用統計學方法發現不同呼吸形式對皮溫的影響。結果:吸氣后屏氣上舉與安靜態比較,皮溫變化的波動幅度更小,具有規律性,其穴區均溫、穴點溫度、穴區最高溫度和穴區最低溫度的波動幅度與安靜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調心和調息操作標準一致前提下,吸氣后屏氣操作,中脘穴區溫度波動幅度更小,容易產生溫熱感。
《諸病源候論》;導引法;呼吸形式;中脘穴;皮溫;紅外熱像圖譜
《諸病源候論》是中醫史上現存的首部專門敘述疾病分類、病因病機和證候的中醫學典籍[1],作者巢元方為“太醫博士”,相當于現在的中醫教授,對湯藥并非不精,然而該書未載一藥一方,卻直言“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記載導引術280余條,可見其對導引情有獨鐘與自信。導引即醫學氣功,整理挖掘這些導引操作,對于豐富中醫治療方法、完善中醫氣功學學科體系具有重要價值。
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的身心鍛煉技能[2]。作為醫學氣功的導引,同樣具備這3個操作要素,即調身、調心和調息。然而《諸病源候論》導引法280余條,明確說明呼吸操作只占有1/3,根據所有280余條的操作特點,通常的操作應當是吸氣后的屏氣操作[3]。本文以《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中調理脾胃的一條導引操作為研究對象,設計出四套操作方式,運用實驗技術探索呼氣或者吸氣后屏息所表現的皮溫改變,為《諸病源候論》導引法調息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1.1 研究對象
28名在校大學生或研究生自愿報名入組,身體健康,男13名,女15名,年齡18~24歲。
1.1.1 納入標準 年齡在18~24周歲的在校大學生、研究生;身心健康,無神經肌肉病損,無不明原因的麻木、無力、肢體活動障礙,無精神疾患及其他嚴重疾病;自愿報名并有充足的時間參加培訓及實驗。
1.1.2 排除標準 2次培訓未能全部參加者;實驗前30 min內進餐或有明顯饑餓感者;實驗測試中未能按要求保持全過程閉眼及身體晃動者。
1.2 儀器及軟件
紅外皮溫采集系統使用瑞典FLIR SYSTEMS公司生產的 SC620型紅外熱像儀,處理軟件為QuickReport。實驗室環境恒溫,溫度保持在(25± 2)℃,濕度保持在(40±10)%。
1.3 方法
采用“雙向設計、關聯檢測、相互釋義”[4]的實驗研究模式。雙向設計指在實驗研究的方案設計上,同時設計內在操作和外部檢測2個部分,是主觀體驗與客觀檢測相結合的內外雙向設計方案;關聯檢測指在實驗過程中,同時、同步進行主觀體驗指標與客觀儀器指標的檢測;相互釋義指對實驗結果的意義采用內外相互說明的解釋方法。
1.3.1 操作方法 本研究中的導引操作源自《諸病源候論·宿食不消候》,原文如下:“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所除胃寒,食不變則愈”。該導引中自極是吸氣至最舒適的狀態操作,通常《諸病源候論》導引法均有“不息”的操作[3],即不吸不呼的狀態。內氣即為吸氣之義,這里吸氣后屏氣操作根據上下文應伴隨舉右手仰掌的過程。但為什么不是呼氣呢?
此外,本條導引中“承”左脅下,在本實驗中按照虎口向上標準執行。而右手仰掌上舉,是否需要發力的問題,本實驗考慮了2種情況,即用力和不用力,當然此處的“用力”或者“不用力”實際上屬于調心操作的內容,運用具象思維[5],即在操作過程中確實有或者無手掌用力的體驗。
基于以上操作分析,本實驗設計4種三調操作方式,主要集中于調息和調心。調身操作不變,具體要求是平坐于椅子上,雙足分開與肩同寬,臀部置于椅子前1/3處。伸腰含胸沉肩,頭正頸松。左手虎口向上,小魚際貼于肋弓下緣。右手掌心向上,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右手指尖指向左側,從平頭頂處緩慢上舉。配合調息和調操作,該條導引共有4種操作方案,具體操作如下。
操作一:呼氣后屏氣上舉,手掌用力;操作二:吸氣后屏氣上舉,手掌不用力;操作三:吸氣后屏氣上舉,手掌用力;操作四:呼氣后屏氣上舉,手掌不用力。
1.3.2 皮溫測試 (1)皮溫測試程序:按照時間順序包括9個狀態:安靜狀態一3 min,操作一保持40 s,安靜狀態二3 min,操作二保持40 s,安靜狀態三3 min,操作三保持40 s,安靜狀態四3 min,操作四保持40 s,安靜狀態五3 min;(2)皮溫測試方法:皮溫測試以中脘穴為中心,在顯示屏上作直徑為一厘米的圓。實驗過程中同步檢測該部位皮溫變化。每10 s抓拍紅外熱像圖譜,供實驗后的數據分析。實驗結束后,受試填寫具象思維操作評價。
1.3.3 統計學方法 (1)數據提取:使用軟件QuickReport,在抓拍的紅外熱像圖譜中提取該圖的穴點溫度、穴區最低溫度、穴區最高溫度以及穴區均溫值。每個受試共計提取數據4×106組數據,分別代表9個狀態,用該狀態下相應數值的平均值、標準差依次表示。28名受試的4組操作與各自對應的安靜狀態的均值和標準差分別進行統計學處理。(2)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該組受試的穴點溫度、穴區最低溫度、穴區最大溫度、穴區溫度極差平均值、穴區均溫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受試的自我具象思維操作評價顯示達到操作要求,對上述數據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2.1 均值比較
表1顯示,本實驗中,每個狀態均用一組直接的皮溫數據標示,在計算出每個受試9個狀態的均值后,相較于安靜狀態,該組受試操作狀態均值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穴點溫度平均值與穴區溫度平均值是該部位溫度變化的最直接體現。數據分析顯示,這2項數據操作狀態與各自安靜態比較,皮溫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仔細對照安靜態與對應操作狀態的皮溫變化可以發現,無論是穴點處皮溫均值還是穴區皮溫均值,操作狀態下通常會比安靜狀態下降0.1℃級別的溫度。
穴區最低皮溫、同一時刻該穴區出現的最高皮溫與這2個皮溫之間的差值(極差),能夠很直觀反映,與安靜狀態比較操作過程的穩定程度。同樣表中所反映的數據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仔細觀察表1數據以及實驗原始數據都明確反映了這樣的一種情況,即與安靜狀態比較,4種操作狀態均出現了較為一致的變化傾向,即最低溫度較安靜狀態平均升高0.3℃左右,而最高溫度則相反,平均降低0.1℃左右。
表2、3顯示,為更直觀地反映出這種差異,本實驗針對上述數據組作了二次處理。因為每個狀態是用1組數據來表示,本文計算了每組數據的標準差,作為統計觀察量。
2.2 標準差比較
本實驗中,每個狀態均用1組直接的皮溫數據標示,在此基礎上計算出每個受試9個狀態的標準差后,相較于安靜狀態,該組受試操作狀態標準差的比較結果如下。

表1 穴區最低溫度、最高溫度、極差溫度的均值比較

表2 穴點溫度、穴區溫度的均值比較表
表2顯示,操作一的穴點溫度標準差的均值和操作二的穴區溫度標準差的均值,與各自的安靜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此外,操作三的穴區均溫與操作二的穴點溫度標準差與安靜態比較,雖然P值大于0.05,但是其P值同為0.07,與0.05非常接近。
標準差是該段時間數據波動穩定性的標志,根據具體數值其代表的數據特征可以認為,操作一中穴點溫度不穩定性較安靜態增強,操作二和操作三中穴區溫度穩定性較安靜態增強;此外操作二中穴點溫度穩定性較安靜態也是增強的。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操作二其穩定性最強。

表3 穴區最低溫度、最高溫度、極差溫度的均值比較
表3顯示,有關穴區部位皮溫極值的變化,操作二和操作三與各自安靜態比較,都表現出統計學的差異(P<0.05,P<0.01)。結合相應的數值,同樣可以發現,操作二和操作三極值的穩定性較安靜態相比較,都得到具有統計學差異的提高,其數值波動幅度顯著性降低。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推論,該導引配合不同呼吸,可以伴有中脘穴周圍不同的皮溫變化。其中操作二和操作三,即吸氣后屏氣上舉,皮溫變化的波動幅度更小,具有規律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呼氣后屏氣上舉操作,其皮溫變化未見到明顯的規律性特征。此外,無論吸氣后屏氣上舉還是呼氣后屏氣上舉,皮溫均出現平均溫度降低、最低溫度升高、最高溫度降低的表現。
本實驗是針對《諸病源候論》中調理脾胃的一條導引法操作而展開的研究,實驗結果證明呼吸對于導引效果的不同差異傾向。孫藝軍[6]等研究其實也反映了這樣一種特征。
本實驗中用1組數據表征1個狀態,因而可以找到更多的特征性變化,文中主要采用均數和標準差2個數據來標示各個狀態的特征。均數反映的是直接的結果特征,而標準差則代表了人體對于皮溫的調整能力,即溫度變化的穩定性。
由于受試在實驗前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導引功法訓練,雖然進行了具有中醫氣功特色的具象思維能力培訓,保證受試們可以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具象思維,但是具象思維強度相對不高,最典型的表現即皮溫絕對值的變化量級為0.1℃。單就該量級的溫度變化而言,無法確認是操作產生的效果。但由于本實驗記錄過程的連續性,可以觀察到該變化的持續性與規律性,同時可以用標準差將其微小的變化加以放大顯現,實驗結果清晰地展現出這一特點,在導引操作過程中,主要體現是皮溫均值和最高溫度的降低以及最低溫度更大的升高幅度。皮溫絕對值雖然降低,但是其波動幅度也顯著收窄,表現為更為穩定的皮溫狀態。
在本實驗中,根據導引法的治療效果推測,該條導引重在調理脾胃功能,應該具有“溫陽”的功效,這也是本實驗選擇中脘穴作為皮溫測試部位的原因。根據中醫理論,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氣直接輸注于體表的部位,能夠直接反映出胃功能的變化情況。假如本實驗結論成立,那么吸氣“助陽”功能的最直接體現并非皮溫絕對值的升高,而是皮溫波動幅度的顯著降低,這從側面說明,導引操作過程中的主觀感受或許與客觀變化之間并非是正相關。結合本條導引法,就是說皮溫升高,操作者的感受未必是“溫”,而操作者感覺“溫”,皮溫未必一定上升。
此外,由于本實驗主要測量的是中脘穴區的皮溫變化,未顧及全身其他處的變化,因而呼氣出現非規律性變化,并不能說明呼氣后屏氣操作的不可行性,只能說明在本條導引治療脾胃病上,吸氣后屏氣操作更合適而已。這與傳統導引理論也是相符合的。傳統導引理論認為,呼氣有助于向外發力,而本條導引在于調理內在的脾胃。
[1]喬文彪,孫理.《諸病源候論》版本流傳考[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1):2843-2844.
[2]劉天君.中醫氣功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
[3]劉峰,劉天君.《諸病源候論》調息研究初探[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8(1):20-22.
[4]劉天君.雙向設計關聯檢測相互釋義—氣功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探索[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7):1-2.
[5]張海波,劉天君.具象思維的概念及其意義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1,18(6):43-45.
[6]孫藝軍,劉天君,町好雄,等.不同頻率下的停閉調息方式對心率變異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4): 86-89.
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 of Dao Yin Methods of Different Forms of Breathing on the Skin Temperature of Zhongwan Point In Zhu Bing Yuan Hou Lun
LIU Feng1,ZHANG Hai-bo2△,LIU Tian-jun2△,HUANG Xiao-hong1
(1.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75,China;2.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Beijing 100029,China)
Objective:One Daoyin regulating spleen-stomach function,which comes from General Treatise on the Etiopoly and Symptomology of Diseases,is taken as an object;three adjustments’manipulations of all the possibilities are regained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in words for the Daoyin.Skin temperature of CV12 area is selected as observations for all kinds of associations of three manipulations,to find the influence on the skin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breathing pattern.Methods:Firstly,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Daoyin characters of three adjustments in this book,three adjustments’manipulations of all the possibilities are regained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in words for the Daoyin;then the statistical method is applied to find the influence on the skin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breathing pattern.Results The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tate of peace,the vibrations of skin temperature are weaker and with regularity in the state of lifting while holding breathing after inspiration.There i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ates in the skin temperature vibration of CV12 area of mean temperature,the highest temperature,the lowest temperature and the right acupoint temperature.Conclusion:For the Daoyin,when the body and mind adjustments are the same,the skin temperature vibrations of CV12 area when holding breathing after inspiration are more weaker,which leads to warm feeling.
General Treatise on the Etiopoly and Symptomology of Diseases;Daoyin;Breathing pattern;CV12;Skin Temperature;Infrared Thermography
R247.4
A
1006-3250(2016)12-1646-03
2016-06-13
中國醫學氣功學會資助項目(2015011);北京市教委資助項目(SQKM201411417011)
劉 峰(1976-),男,副教授,醫學博士,從事中醫氣功及針灸推拿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通訊作者:張海波(1979-),男,講師,中醫學博士后,從事中醫氣功的臨床與基礎研究,Tel:010-64286724,E-mail: mzhanghb@163.com;劉天君(1949-),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氣功的臨床與基礎研究,Tel:010-64286724,E-mail:liutj29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