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黑河濕地發展碳匯的優勢與對策
張 翔(甘州區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張掖 734000)
濕地是重要的碳匯(康曉明等,2015;張兵, 2011),濕地碳匯交易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依托張掖黑河濕地豐富的碳匯資源發展碳匯,把黑河濕地的“碳”賣出去,把“碳匯”變成“資金”,是進一步發展黑河濕地保護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發展濕地碳匯對于拓展黑河濕地發展空間、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京都議定書》允許發達國家采取的境外減排方式包括清潔發展機制(CDM)、聯合履行和排放貿易3種方式。張掖市的碳匯發展主要是CDM項目。截至2013年10月17日,甘肅省CDM項目EB注冊225項,項目主要涉及水電、風電、光伏電站等方面。按項目涉及領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121項,節能與提高能效領域2項,其它2項。按照項目統計,張掖市注冊的CDM項目共有25項,全部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
截至2013年11月26日,甘肅省獲國家批準CDM項目270項,其中張掖市獲國家批準的CDM項目共有21項。甘肅張掖小孤山水電項目是甘肅省注冊的第一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CDM項目。
2.1 優勢
2.1.1 國家政策優勢 發展濕地
碳匯,是我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低碳經濟,增加碳匯儲備,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王明剛,2011)。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話精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生態文明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的需要。2014年8月15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
2.1.2 濕地資源優勢 根據2005年張掖市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濕地共兩大類4個類型13個類別,總面積為210 434 h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5.02%。其中天然濕地共9個類別,面積為199 721 hm2,占全市濕地面積的94.9%。在天然濕地中,草本沼澤、高山濕地、灌叢沼澤和內陸鹽沼四大類沼澤濕地140 962 hm2,占全市濕地面積的67.0%。
濕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庫,其吸收碳的能力要遠遠超過森林,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不同的濕地類型,濕地的固碳能力都有不同,濕地碳匯主要存在于沼澤濕地中。沼澤濕地是黑河濕地最重要的碳匯資源,承擔著碳匯的主要功能。
2.1.3 市情優勢 2008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順應自然,建設生態張掖,塑造張掖新形象”的發展戰略,強調“舉特色旗、打濕地牌、作水文章、立生態市”,同時將中國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列為市委市政府的十大工程之首,全力組織實施。2009年11月,張掖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審議通過張掖市人民政府《關于保護黑河濕地建設生態張掖促進科學發展的決議》,同時制定出臺了《張掖市黑河流域濕地管理辦法》,從政策和法律方面加大了全市濕地保護力度。2013年,市委市政府秉承“立于生態、興于經濟、成于家園”的發展理念,提出了“建設絲路明珠金張掖、實現幸福美好家園夢”的奮斗目標。
到目前為止,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城北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高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先后獲得批復,張掖黑河濕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為保護黑河濕地做出了不懈努力。
為了加強濕地保護、增加濕地碳匯,黑河濕地保護工程已先后完成退耕還濕、濕地植被恢復、有害生物防治、濕地植物景觀營造等多項工程,其中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在建設初期就完成退耕還濕206.6 hm2、濕地植被恢復330.4 hm2。這些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的實施,實質上就是在增加碳匯,減少碳排放。
2.2 劣勢
2.2.1 缺認識 碳匯本身是一種減排額度,是需要經過人為項目而產生的。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碳匯項目發展的政策文件,目前我們對國家碳匯政策認識不到位,總覺得離我們還很遠,遙不可及。殊不知我們守著大量的寶貝“碳匯”,卻不知道把“碳匯”變成”資金”。法》,將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考核目標,作為對領導班子和相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辦法》的出臺,為碳匯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
2.2.2 缺信息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碳匯網站就有20余家?!短紖R周刊》已編輯出版了50期,訂閱讀者數近10萬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荒漠化問題動態參考》截至2013年已刊出59期,共發布數百條有參考價值的政策信息。張掖市各相關行業只注重自身行業的發展,對碳匯信息閉塞,交流不暢,不能高效獲取碳匯信息。
2.2.3 缺人才 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培訓班已經舉辦了7期,參訓人員近130人,張掖市還沒有就碳匯工作參加培訓。張掖市在碳匯方面還缺少專門的信息監測和技術人才。
2.2.4 缺技術 濕地碳匯交易項目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在甘肅省幾乎空白,發展空間巨大。張掖市在碳匯項目濕地固碳能力估算、立項、審批、交易等操作流程還不熟悉,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
2.2.5 缺平臺 2013年全國新建生態站24個,已建站點達到140個,其中森林生態站90個、濕地生態站30個、荒漠生態站20個,為開展相關評估和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張掖市還沒有建立起關于碳匯的交流和監測平臺。
3.1 開展專項調查,統籌碳匯資源,爭取碳匯資金
碳匯資源是發展碳匯的重要要素。要發展好碳匯資源,就要整合濕地、水利、林業、環保等部門,聘請碳匯計量監測專家,限期開展全市范圍內的碳匯資源(特別是沼澤濕地和泥炭地資源)的調查和測算,充分利用現有濕地碳匯資源,為推進黑河濕地碳匯交易提供科學數據和理論依據。
3.2 發揮濕地優勢,明確碳匯主體,爭取碳匯主導權
林業碳匯需要在50年以上的無林地上造林。相對于林業碳匯和水電、風電、火電等清潔能源建設,濕地碳匯不僅投資少、保護易,而且比林業碳匯更具有安全性和長效性,碳匯潛力巨大。黑河濕地140 962 hm2天然沼澤濕地是張掖發展碳匯的優勢,也是發展碳匯的主體??茖W確定碳匯管理的主導權,形成張掖市自身發展碳匯的特色和標準,便于統一碳匯資源,開展碳匯工作。
3.3 統一標準,尋找技術支撐,建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
2013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工作,但截至到目前,甘肅省還沒有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試點。為確保張掖市碳匯工作順利開展,應積極主動與國家林業局氣候辦銜接,根據張掖市生態建設現狀和黑河濕地保護成效,抓住試點機遇,結合黑河濕地實際,用改革的精神和創新的思路,早日申請黑河濕地納入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試點,努力作出樣板,為黑河濕地碳匯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甘肅全省乃至全國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3.4 整合碳匯資源,實行嚴格保護
整合和發展“碳匯”資源,不變成“碳源”,就要對黑河濕地資源進行嚴格的保護。一是提高濕地碳匯重要性的認識,樹立“守住濕地,就是守住碳庫,將來就是錢袋子”的思想,只有守住濕地,進行碳交易,才能進一步爭取資金,為更進一步保護好黑河濕地鋪展道路;二是要樹立責任意識,積極主動保護好張掖市21萬hm2濕地,開展濕地生態修復,為可持續發展留有余地。
3.5 開展碳匯政策研究
積極探索開展碳匯政策研究。一是加強與國家林業局氣候辦、濕地碳匯專業技術人員的銜接和學習交流,弄清楚濕地碳匯合作的政策和技術流程,學習和借鑒碳匯工作的經驗做法,為張掖黑河濕地碳匯工作理清思路、積累經驗;二是開展林業碳匯交易政策研究,集中力量研究濕地碳排放交易,開展政策調研,為張掖市濕地碳匯發展提供政策依據;三是積極參與《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編制框架,把黑河濕地碳匯納入全國碳匯總盤子。
3.6 強化技術研究,抓好科技支撐
碳匯工作涉及許多行業和領域。目前碳匯工作技術復雜、流程多,制約著碳匯工作的開展。一是加強碳匯應用技術研究,組織開展濕地碳匯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規律研究、黑河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研究,科學評價濕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二是加強研究平臺和監測體系建設。以現有甘肅黑河流域中游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為基礎,建設碳匯計量監測研究站,為開展濕地碳匯工作打好基礎;三是建立黑河濕地碳匯交易網站,把黑河濕地碳匯資源公示在網上,主動尋求碳匯合作方,爭取發達國家碳匯資金的投入。
康曉明,崔麗娟,岳興亮,等.2015.黃河三角洲蘆葦濕地大氣調節價值評價研究[J].濕地科學與管理,11(4):23-25
王明剛.2011.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發展森林碳匯交易的前景[J].安徽農業科學.39(26):16368-16369
張兵,王洋.2011.蘆葦濕地的碳匯功能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16):287-288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of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in Heihe Wetland of Zhangye
ZHANG Xiang(Heih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734000)
根據國內碳匯發展現狀,分析了張掖黑河濕地發展碳匯的優勢與劣勢,提出了發展濕地碳匯的對策。
濕地;碳匯;發展對策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in China,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in Heihe wetland of Zhangye were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carbon sink were proposed.
Wetland; Carbon sink; Development strategy
10.3969/j.issn.1673-3290.2016.04.07
2016-02-19
張翔(1973-),男,甘肅張掖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濕地資源保護、調查和規劃設計工作。E-mail:zhangxiang257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