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泥
被“吞去”的字詞
文/魯泥
“這只小狗長得真可愛啊!”女生蹲了下來,伸出手想摸一摸小狗的頭。
“是可愛。它都在附近流浪一周了。”同行的另一位女生說。
“這么慘啊。看在它那么可愛的份上,我收留它得了。”下蹲的女生抬頭看了下伙伴,“你確定它是流浪狗?”
“確定!肯定!絕對真實!這一周以來,我每天上學、放學,都看到它獨自溜達,沒有主人跟隨。有時候,還看到它翻垃圾堆找吃的。”
“哎,竟然如此可愛!”下蹲的女生抱起小狗,“狗狗走吧,跟我回家,我來愛你。”
短短的一段話,出現了4處“可愛”,這些“可愛”,意思都相同嗎?最后一段中的“可愛”,為什么跟表示無奈的“哎”搭配呢?其實,對話中的“可愛”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我們平時說的“可愛”;另一種是網友們造出來的詞“可愛”,意為“可憐沒人愛”。
在網絡上,一些網友為了標新立異,會采用發散性思維,對詞語進行成分擴充,如前面提到的“可愛”,便是將“可”擴充成“可憐”,給“愛”添上“沒人”,這樣一來,意思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類似的例子還有:天才(天生的蠢才)、不錯(不是你的錯)、討厭(討人喜歡,百看不厭)、善良(善變又沒天良)、英雄(英國的狗熊)、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
當我們搜腸刮肚尋找詞語來表達某個意思時,這些詞的創造方法有沒有讓你靈光一現呢?可還是要注意,雖然培養創造思維很重要,但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盡量使用規范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