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植物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固碳能力更強
美國一項長達19年的研究結果顯示,濕地植物在環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時,能夠比正常水平多吸收32%的碳。這表明,濕地可有助于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美國植物生理學家伯特·德雷克(Bert Drake)于1987年在濱水市(Edgewater)創建了“史密森尼全球變化研究濕地”實驗站,以研究濕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當時,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隨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植物會逐漸停止響應,陸地生態系統是否可以吸收更多的碳,科學界并沒有確切的答案。
研究人員選擇一處沼澤作為專用實驗地,實驗地的一半用聚酯薄膜包圍模擬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另一半暴露在大氣環境下。在模擬的環境中,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到700 ppm,相當于1987年濃度的一倍。
試驗所用的植物為地球上最普遍的植物類型:C3植物和C4植物。C3植物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時,光合作用能力更強;C4植物在當前二氧化碳水平下光合作用呈飽和狀態。
長達19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高濃度二氧化碳下,C3植物的光合作用明顯增強,比正常濃度時吸收的碳平均多32%以上;C4植物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情況下,增加了13%的吸碳量。增加吸收的量絕大部分發生在白天。研究人員也發現,高濃度二氧化碳也能降低植物在夜間通過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量。
氣候條件也影響植物的吸碳能力。例如,旱災能夠削弱C3植物的碳吸收能力。在3個干旱年份(1995年、1999年和2002年),高濃度二氧化碳下植物吸收的碳量只比正常濃度下增加4%。這3個年份,整體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最低。其他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環境因素,如海平面上升和溫度升高,也影響植物對碳的吸收。德雷克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隨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濕地生態系統將吸收更多的碳。”
上述研究結果發表在2013年11月的《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轉自《國際濕地動態》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