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霞
讓每一個生命綻放異彩
□余桂霞
世界上有兩種職業需要好人,一個是醫生,另一個就是教師。
——題記
“有教無類”是一個古老的教育夢,無論是中國先秦的孔子還是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提出過類似的教育理想。因此,我認為學校教育應倡導和恪守“不讓一個孩子受到歧視,不讓一個孩子中途掉隊,不讓一個學生失去最佳發展機會”的教育平權理念和原則,確保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均衡發展和多元發展。
29年來,我送走了11個畢業班,見證了600多名孩子脫去稚氣,步入中學校門;同時,我努力踐行著做一個好人、一個好老師的責任和義務,給予每位學生同等的尊重和鼓勵,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每個孩子變得陽光、自信。
曾經調皮好動,因“講義氣”打過幾次群架,差點失去升學考試機會的小凱,當他再次回到母校時,已是IT行業小有名氣的人物。看著這個35歲的小伙子對著學弟學妹們侃侃而談——談人生,談理想,我心中無比欣慰。
當年膽怯內向的小偉帶著一張略有泛黃的獎狀來參加同學聚會,他動情地對我說:“余老師,還記得那年您親自去我家給我送獎狀的事情嗎?那時候,所有人都覺得我一無是處,就連我爸媽也說我不如其他同學好,唯獨您時常夸我聰明、動手能力強,幫助我找回了自信!”
一向聰明機靈的小玉順利考取了自己心儀的專業,畢業后先進入湖南衛視擔任編導,如今又去了英國繼續發展事業。她從異國他鄉給我寄來了一封感恩信,并以自己為例子,鼓勵學弟學妹們從小養成目標意識,讓好習慣陪伴自己成長……
看著這些自己用心教育過的孩子們獲得成功、獲得幸福,我心中的甜蜜感無以言表,這就是我鐘愛的事業、我鐘愛的寶貝們啊!
三天內,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
“親其師,信其道。”讓孩子喜歡上老師,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我還記得,剛參加工作那年,因為我沒有及時記住學生的姓名,導致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提出了轉班的要求,因為他覺得我不喜歡他——每天見面,卻從未叫過他的名字。從那時起,我就為自己定了一條規矩:每接手一個新班,一定要在三天內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我將這句話一筆一劃地寫在工作筆記首頁,時刻提醒著自己。
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是一種尊重,它不僅為我的工作帶來了方便,也使得孩子們更快地接納了我。恰如教育當以人為本,用心記住學生的名字正是身為教師者的應有義務,也是我們走進孩子們心靈的第一步。
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在許多人看來,課堂教學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擺脫這種刻板印象,用一個個幽默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獲得新知;哪怕是教過多次的同一篇課文,每當再講時,我都會精心準備,反復琢磨,尋找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的教學方法,為他們帶去新的驚喜。
例如,在作文課中講解人物刻畫技巧時,我整理了四大名著中對于人物心理活動、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語句,抄寫在自制書簽上,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猜謎游戲,猜對了相應人物便能贏得該張書簽。就這樣,孩子們不僅在游戲中加深了對四大名著的了解,也熟悉了這些寫作技巧。
有孩子在作文中寫道:“余老師的課堂活力無限,她和我們一起創造了一個精彩的語文天地。當我們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想法時,她會用一顆甜滋滋的糖果作為給我們的獎勵,我們都喜歡這樣幸福而甜蜜的課堂。”
和孩子們學在一起,玩在一起。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健康成長也需要適度的運動。我一直注意為孩子們留出課外玩耍的時間,還會親自帶著他們玩出新花樣、玩出小驚喜。
每學期開始時,我都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他們制定體育技能達標項目,如花樣雙搖跳長繩、盤踢毽子、板羽球晉級賽等。每天大課間時,我都會陪著孩子們一起跳繩、踢毽子、打板球。漸漸地,如果孩子們發現我在午休時并沒有忙于工作,就會熱情地邀請我一起做游戲,我們像朋友一般平等而友好地互動著,感情愈發親密深厚,溫暖人心。
人人有分工,共建大家庭。
我的育人理念是“成就自己,服務集體,以小我,成大我”。為了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能力的平臺,我啟用“家庭經濟小實體”管理模式,制定了一套全員遵守的“家庭制度”,號召每個同學都自由選擇一項職務,如“生活小管家”“衛生管理員”等,用勞動換取積分,讓每個孩子在集體勞動中都能找準自我定位,增強自信心和動手能力;而所有的崗位分工,也會依據大家在不同時期的具體需求進行適當調整,以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們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并以此為紐帶將他們吸引、團結在一起,共筑歡樂融洽的班級大家庭。
評價多元化,活動多樣化。
對于學業優秀的孩子來講,建立在考試分數基礎上的評價機制,能讓他們很容易地樹立自信,但這種單一的評價模式,卻會給一部分學習能力有限的孩子帶來挫敗感。因此,我嘗試著在班級中成立了多種興趣小組,如繪畫組、足球組、唱歌組、閱讀組、演講組、航模組等,每月、每周都定期開展小組活動,為他們開拓更廣闊的展示空間,同時結合學校三級課程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體驗成功感,相信自己能變得更好。
從學習到生活,走進孩子內心。
29年的經驗積累和職業素養讓我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一個可靠的指導者,但我并不滿足于這樣的關系,而是希望與學生們建立起更好的關系,做一位值得信任、值得依賴的陪伴者。除了通過游戲融入學生之中,我還不時邀請住校的孩子周末隨我回家吃飯,哪怕是十分簡單的家常菜,他們也都感動得淚流滿面。
我的教育原則是“尊重每一個,發現每一個,發展每一個”,我坦率地向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表達自己的關心,我公正地對待那些“惹是生非”的“問題生”,我相信,每個孩子在本質上都是充滿激情、富有天賦的,只要打破他們與旁人間的隔閡,他們就一定能釋放出自己的潛力。
不一樣的家訪,師生共奏“交響曲”。
我不斷創新家訪的形式,從單純向學生、家長送達喜訊的“溫馨曲”,到帶著問題上門與家長促膝長談的“和諧曲”,再到攜同學、任課老師一同拜訪的“交響曲”,這一家校溝通形式深受孩子們歡迎,也讓任課老師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接受家長們的建議。
除了任課老師,選擇同行的學生也是一門學問:帶著和孩子有同樣問題的同學去家訪,可以讓該生從旁觀者的角度感受老師、家長對他們的期待;帶著和孩子有矛盾的同學去家訪,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溝通、和解的契機;帶著孩子的好朋友去家訪,可以讓該生看到朋友的另一面,引導他們互相取長補短……
每到周五,孩子們就會圍著我問:“余老師,這個周末能帶我去家訪嗎?”“余老師,這個周末能去我家做客嗎?”而我總會耐心地一一詢問他們各自邀請我去家訪的理由,并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
加強學習,矯正多動癥兒童。
對于多動癥兒童來講,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且易因外界刺激陷入激動狀態,甚至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例如自虐等。作為教育者,我們在同情這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掌握靠近他們的正確方式,才能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
遭遇多動癥學生小池后,我在加強學習相關心理學、醫學知識的基礎上,積極通過家訪了解孩子的情況后,制定了一份可行的教育方案,得到了小池的父母及其主治醫生的傾力配合,最終幫助小池走出困境,正常完成學業。2014年6月,正值高二的小池聽說我要拍一部教育紀錄片,還特地與媽媽一起前來支持我,并真情出演了其中的一個角色。
步步為營,改變偏執的孩子。
老師和同學們都認為小晨是一個聰明而“怪異”的孩子,成為他的班主任后,我便刻意接近觀察這個孩子,發現他有著超越同齡人的知識積累,思維能力也很活躍,只是性格比較霸道,一旦看到有同學在某方面勝過了他,就會不管不顧地當眾哭鬧,甚至還會在地上打滾,聽不進任何勸告。
面對這樣的學生,怎么才能把他教育好呢?我發現,小晨雖然在面對失敗時不能擺正心態,但對師長還是比較尊重的。在一節三國人物評析課中,小晨發言對馬謖的生平進行了介紹,我給予他充分的肯定后,又為他補充了遺漏的部分,小晨頓時用崇拜、敬佩的眼神望向我。在這之后,我與小晨就一些文學名著有過幾次交流,漸漸贏得了他的尊重,而我不動聲色地勸誡也讓他有所醒悟。
一次故事表演大賽中,小晨不幸落敗,當他又要為此哭鬧不休時,我成功制止了他,并帶著他一起比較他和其他選手的表演,客觀地分析雙方落敗和勝出的原因,令小晨心服口服。我告訴小晨,“三人行,必有我師”,失敗后哭鬧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認真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才能讓自己快速成長。聽了我的話,小晨皺著眉頭思考了很久,最終慢慢點了點頭。在我的鼓勵下,小晨開始學著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同學,每天的日記中至少要描述一位同學的優點或進步之處。半年下來,小晨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僅成績進步速度加快,思想上也不再偏執,還與同學相處得格外和睦。
書香熏染,陶冶性情。
一直致力于倡導設立國家閱讀日的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我在班級中設立了“智慧泉”讀書室,并帶頭為圖書室捐書;學生們親手給一本本書編號上架,人人都是圖書管理員,每人認領至少一本書進行管理;每本書中都夾著一張“智慧卡”,這是我們師生約定的交流讀書體會的方式。往往一個學年下來,平均每個學生能讀完3本書,最多的甚至可以達到10本書以上。在濃厚的讀書氛圍中,孩子們變得更加知書達理、善解人意、樂觀豁達。
堅持鍛煉,磨煉意志。
教育應該著眼于孩子們的長遠發展,為他們終身幸福做打算。20多年來,我所帶的班級始終執行著這樣一條班規:早上7點50分到校,大家交完家庭作業后,便跟著我去操場晨跑,每天三圈,從不間斷。在鍛煉中,我們不僅鍛煉了體魄,而且我為孩子們做出了表率,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懂得了什么叫堅持,什么是毅力。
就這樣,我每天7點10分左右到學校,用半小時的時間將一天內計劃做的事情列在工作日志上,然后確認一遍當天教學內容的準備情況;7點50分左右,我便前往操場做熱身運動,沒過多久,孩子們就會陸續到來,跟著我開始晨跑……如今,這樣的場景已經成為了我們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愛每一個孩子是做好教育的基礎,堅守崗位、堅持創新是做強教育的保證。雖個人力量有限,但我愿不懈努力、竭盡智慧專心于教書育人大業,在帶動我的每一位學生成長的同時,讓自己得到靈魂的升華。我祝愿,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每一位與我有緣的孩子都能獲得幸福!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輔仁小學)
(責任編輯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