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一點匠心化育
至少最近30多年來,在我們的社會與文化中,匠人與農民一樣,幾乎成為地位卑微的象征。而與此相映襯的則是:匠心的培育始終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中小學生疲于應試教育訓練,理科文科都依然帶有“紙上談兵”意味。教為主、學為次,大抵反映了目前教育的現實。
匠心是匠人的特質,但又并不為匠人所獨有,它意味著構思之巧妙、獨特和對精致的執著堅守。這種特質或許多少與天賦相關,但更多源于后天的化育。如果稍微關注一下部分具有持久經濟活力的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瑞士和丹麥等的學校教育,或許會頓然驚覺:其實匠心化育在這些國家還依舊是其現代學校教育最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
在如今先進制造業關乎國運興衰的情勢下,我國教育如果不全面轉變教育觀念,于整個教育體系中全面貫穿以實踐、動手和探究為取向的匠心培育,空懷高調的教育理想未必一定有理想的結果。而腳踏實地、樸實無華的低調追求,或許反而更有可能碩果累累——它講求把每一件事情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做細、做好、做實,如此樸實的精神,其實就是教育要讓人學會做人、做事的本真,是當下中國人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與技能。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閻光才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