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 陳曉蓓
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實施課程改革的新嘗試
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 陳曉蓓
隨著幼兒園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深化,怎樣構建現代幼兒園課程體系、怎樣解決課程內容與教學改革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大家認識到課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標的實現要通過課程內容這一載體。
《課程與教學論》中指出,課程內容的基本取向是“學科知識、社會生活經驗和學習者的經驗”。2012年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闡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期望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將課程內容作為要幼兒習得的知識來對待,恰當處理學科知識與課程內容的關系,意味著既要尊重學科知識的內在體系,又要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學科邏輯和兒童心理邏輯的統一。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領域的發展。
1.課程內容即幼兒的學習經驗
怎樣選擇學習者的經驗作為課程內容呢?這就需要教師明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經驗的選擇過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學習者個體差異的過程;幼兒是課程開發者、是知識與文化的創造者,他們創造著社會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取向強調的是:決定學習的質和量的是幼兒而不是教材,幼兒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教師的職責是要構建適合于幼兒能力與興趣的各種情境,激發幼兒主動學習。
2.課程內容即幼兒社會生活經驗
在教學中,我們應以幼兒的發展為依據,教學內容應建立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并以各種可感知的方式呈現以擴展幼兒的經驗,使教育內容真正被幼兒所理解、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繼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和行為。幼兒的社會生活經驗是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基點,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幼兒的認知特點、學習特點要求幼兒園課程必須建立在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
3.課程內容即幼兒學習活動
這種取向的重點是放在幼兒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系上。課程不再是文本,而是一次教學實踐。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特別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幼兒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強調以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的完整性,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強調活動是人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論課程內容、學科知識、社會生活經驗,都只有轉化為學習者的經驗,才可能成為相應的課程目標。
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有效載體。我們幼兒園在課程改革中借鑒了以往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又在課程取向、內容、目標、結構等方面有諸多的創新。我們改變了原來以集體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逐步過渡到以集體活動和幼兒區域游戲、個別化學習相互融合的課程模式。幼兒園因地制宜,根據園區特色,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實踐探索具有園區特色的、多元化的課程模式,形成多級課程管理網絡,科學合理地設置并實施主題教育課程和園本課程。下面我就結合幼兒園在課程改革方面做的一些嘗試,談談具體的措施。
1.注重對幼兒一日活動的研究,優化幼兒活動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我們強化“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意識,創設積極有效的環境,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給予幼兒自主探索、表現表達的機會,加快幼兒個別化學習活動的進程,保證每個孩子在園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學習。一日活動中,教師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來要求自己的教育行為,推動幼兒的學習。
2.加強對園本課程的研究,建構特色園本課程。
幼兒園扎實推進“1+X”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1”是幼兒園共性的課程,即主題教學,“X”是立足園情的特色教學。幼兒園建立多元化課程的管理機制,成立課程管理領導小組,形成自下而上、上下聯動、自主創新的課程管理網絡,為全園參與課程開發建構多元化課程提供有力保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積極進行各領域教研課改,開展園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反思性教學研究,每學期推出各領域精品課,使課程真正成為開啟幼兒心智的有效載體。一方面對現行使用的省編教材和課程輔導等資源進行課程園本化的研究,立足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有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拓展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另一方面,在確保國家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結合我園的辦園理念和傳統優勢,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積極開發和建構特色園本課程。
3.深入對區域活動的研究,滿足幼兒自主游戲。
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我園每天安排45分鐘的區域游戲和個別化學習活動。各班根據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創設有意義的區域活動環境,投放有價值的區域活動材料。在寬松的活動氛圍中,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由地進出各個區域進行自主學習的游戲活動,滿足幼兒發展的不同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我們將區域活動緊密與主題教學結合,與幼兒的興趣與生成的內容結合,在區域中注重幼兒的個別化學習,把機會還給孩子,以孩子為本,盡力把孩子推在前,使幼兒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與發展。以開展“班級區域評比活動”為契機,不僅優化班級區域活動環境,還能根據主題教育要求和生成內容及時進行環境的變化調整,根據計劃不斷地補充,給孩子以自由選擇活動的機會與空間,從而總結形成一系列適宜各年齡段幼兒區域發展活動目標、區域活動內容、區域活動實施策略,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課程改革實踐,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教師的教更多地通過創設環境、關注興趣、適度啟發、適當幫助、觀察傾聽、理解欣賞等方式完成;幼兒的學是通過與環境、材料、同伴、教師的互動,大膽探索與表現,主動獲取知識、習得經驗。課程改革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淡化了教與學的痕跡,形成了師生“對話和交流”、“合作和分享”的教學形態,讓教師、幼兒有更足夠的時間從容地探索、試驗、活動;讓教師、幼兒在更大的范圍,以更活躍的形式展開活動,切實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新課程的實施給孩子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在一日活動中,幼兒不再是機械地模仿和被動地接受,而是能自主地選擇、自由地表達、積極地探索、愉快地游戲,從中體驗平等、關愛和尊重,體驗“對話”、“交流”和“合作學習”的快樂感受,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得到培養。
優化課程內容,實施課程改革,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同時也改變教師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這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如何完善課程改革?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園本課程的開發?針對問題,下階段我們幼兒園課程改革將繼續貫徹“《綱要》和《指南》”這一主旋律,追尋“尊重天性、賞識個性、呵護靈性”的辦園理念和“玩即學、學以玩”的課程理念,立足園區實際,科學合理地設置并實施園本課程體系,將幼兒園課程改革不斷引向深入,形成具有園區特色的,體現自主性、整合性、游戲性的課程模式。
參考資料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當代教師進修叢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