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妍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濟南250014)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供水綜合效益分析
鄧妍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濟南250014)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山東境內全長1 191 km,每年可為山東省調引13.53億m3的長江水,為保障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通過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的水質得到了根本改善,由原來的“污水河”變成今天的“清水走廊”和“生態長廊”。在工程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工程的綜合帶動效應,積極強化大型水利工程的為民服務職能,做到了“六個結合”。南水北調工程發揮了水網聯通優勢,通過調江、引黃和調蓄,在山東省水資源優化調度和防汛抗旱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質;綜合帶動效應;優化調度;防汛抗旱
南水北調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促進水資源整體優化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通過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連,構成我國水資源配置“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根據國務院2002年批準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在山東境內規劃為南北、東西兩條輸水干線,全長1 191 km,其中南北干線長487 km,東西干線長704 km,在我省形成“T”字型輸水大動脈和現代水網大骨架。工程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主要是緩解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城市缺水問題,并為向河北、天津應急供水創造條件。一期工程供水區范圍涉及山東省的13個市、68個縣(市、區),建成運行后,每年可為山東省調引13.53億m3的長江水,將從戰略上調整我省的水資源布局,實現長江水、淮河水、黃河水和當地水的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為保障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經過11年的不懈努力,累計完成投資229.15億元(占批復總投資的95.4%),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提前實現全線通水、轉入運行階段。新建超低壓大流量泵站7級、調蓄水庫3座、穿黃河樞紐工程8 km,輸水渠道240 km,擴挖疏浚河道283 km,利用韓莊運河段原河道42.7 km,對南四湖、東平湖進行了蓄水影響處理,新(改)建橋、涵、閘、倒虹吸等建筑物1 500余座;建成中水截蓄導用工程21個,每年可消化中水2.1億m3,改善農灌面積13.33多萬公頃;安置人口3.3萬人,拆遷房屋42.5萬m2,恢復遷移大型地面設施1 200多處。另外,為將南水北調水輸送到山東半島,山東省專門建設了膠東調水工程,全長464 km,新建9級提水泵站,工程總投資50.69億元。
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于2013年11月15日提前實現全線通水目標。截至目前,已成功實施了試通水、試運行和2013—2014年第一個調水年度調水3次通水運行,完成了國家下達的調水任務。3次通水運行共計125 d,輸水線路長達780 km,調入東平湖水量約2億m3,工程運行始終處于安全穩定狀態,輸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通水運行做到了工程安全、輸水安全、水質安全。
南水北調沿線的水質得到了根本改善。工程開始建設時,南四湖、東平湖的水質都是劣Ⅴ類水,有的斷面檢測化學需氧量(COD)高達上千毫克,社會各界普遍擔心東線水質問題。經過11年的治理,沿線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國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示范。按照國家確定的評價指標,山東省輸水干線測點均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沿線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南四湖、東平湖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對環境敏感的小銀魚、毛刀魚、麻婆魚等又重現于河湖中,生物多樣性日益顯現。南水北調輸水渠道沿線已經由原來的“污水河”變成今天的“清水走廊”,在“清水走廊”兩側,還打造了幾十米寬的景觀綠化帶,又形成了一條“綠色長廊”和“生態長廊”,加上東湖、雙王城和大屯3座平原水庫形成了近2 000 hm2的浩蕩水面,南水北調工程在涵養工程所在地的水源、保育土壤、改善大氣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工程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工程的綜合帶動效應,積極強化大型水利工程的為民服務職能,做到了“六個結合”。
1)投資12億元的中水截蓄導用工程與防洪除澇、灌溉、生態保護等結合實施,創造性地構建了“治、用、保”流域污染綜合治理體系,使發展中地區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解決流域污染問題成為現實。從設計、建設、運行情況看,通過截、蓄、導、用聯合調度,21個項目使我省7個市30個縣(區)直接獲益,每年可處理消化中水2.06億m3,削減COD近5萬t、氨氮3 000多t,并結合整治河道、泵站以及農田排灌設施,增加了13.33萬hm2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另外,原有河道、洼地等建成了水域景觀和濕地系統,改善了工程沿線的水環境。菏澤市中水截蓄導用工程作為工農業供水水源;臨沂、濟寧中水截蓄導用工程與濕地聯合調度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南四湖至東平湖段工程調水與航運結合實施,使京杭運河通航從濟寧市延伸到東平湖,實現了黃河南岸直接通航至長江,形成了一條運量大、運輸成本低、投資省、占地少的南北水上大通道。
3)濟南市區段工程與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結合實施,不僅避免交叉施工重新開挖的被動局面,而且節約征遷投資13億元。
4)臺兒莊泵站工程與市區防洪除澇結合實施,使臺兒莊城區排澇由5年一遇提升為50年一遇。
5)梁濟運河出湖口段與濟寧城市新區開發結合實施,取得了提升城市景觀、改善生態環境及帶動發展的綜合效益。
6)干線工程與沿線灌區改造、影響工程結合實施,保障并改善了沿線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南水北調工程在山東省境內形成的“T”字型輸水大動脈是山東省現代化骨干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水北調工程發揮了水網聯通優勢,通過調江、引黃和調蓄,在山東省水資源優化調度和防汛抗旱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濟平干渠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第一個發揮效益的單項工程,2005年底建成通水以來,已累計向小清河輸送生態用水2億m3,用于改善小清河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特別是在2009年10月濟南市承辦全運會期間,濟平干渠持續兩個月為小清河輸水3 500萬m3,確保小清河有充足的生態和景觀用水量,提升了濟南的城市形象,擴展了南水北調工程的社會影響力。
2007年8月山東省大汶河流域發生大暴雨洪水,根據防汛指令,南水北調濟平干渠工程下泄洪水為5 000多萬m3,有效緩解了東平湖防洪壓力。2014年7月,作為全國重要蔬菜生產基地的濰坊市發生嚴重干旱,南水北調雙王城水庫應急增援抗旱調水1 600萬m3,及時挽救了彌河兩岸大片瀕臨絕產的秋季作物,緩解了蔬菜大棚區的農田灌溉困難。
2014年7~9月,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分別向南四湖上級湖、下級湖調引黃河水2 422萬m3、長江水8 069萬m3,用于生態應急補水,使水位回復到最低生態水位以上,基本滿足湖區各類水生動植物的最低用水需求,保證了南四湖生態鏈的完整和生物物種的延續,避免了湖區生態遭受毀滅性破壞。
(責任編輯遲明春)
TU991.01
B
1009-6159(2016)-10-0005-02
2015-10-08
鄧妍(1984—),女,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