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濤,蓋廣民
(德州市水文局,山東德州253016)
馬頰河防洪排澇能力評價
馬書濤,蓋廣民
(德州市水文局,山東德州253016)
極端天氣復雜多變,假定現狀水利工程遭遇歷史大暴雨,通過暴雨頻率分析、設計洪水計算及實測資料對比分析,對馬頰河防洪排澇能力進行比較和評價。
歷史大暴雨;重現;馬頰河;防洪標準
馬頰河是魯北平原僅次于徒駭河的大型行洪排澇河道,河道長443 km,流域面積8 330 km2。由于流域面積大,河道窄長,入海口出路不暢、排水能力低,大雨后下游河道經常為上游來水占用,當地澇水難以排除。本文假定以馬頰河遭遇1961年大暴雨為例,重現歷史暴雨在現狀條件下,對河道防洪排澇能力的影響及評價。
馬頰河治理標準采用的是典型年法。即以1964年雨型,45 d降水量400 mm推算的洪水作為設計排澇標準;以1961年45 d降水量600 mm推算的洪水作為防洪標準。采用的峰量值關系是:Qm=0.0172R·F0.25
隨著水文資料的積累,有必要對其設計標準進行比較論證,以定量描述河道治理標準,為今后河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2.1馬頰河流域歷史特大暴雨
在有水文記載的80多年中,最大24 h時暴雨量發生在1961年7月11日,寧津站降水量達384.7 mm;歷史最大45日單站降水量是從1961年7月1日開始計算的德平站達到785.6 mm。在分析計算面雨量時,按流量站的控制斷面將馬頰河流域分為3個斷面以上流域和三個區間。以流域內國家雨量站實測的45 d最大暴雨見表1。
2.245d暴雨的頻率計算
1)計算樣本的選取采用最大值法。據6個分區統計的面平均45 d暴雨量的年最大值,組成連續系列供分析計算。
2)統計參數的計算采用常用公式??紤]到除澇標準較低,不需外延求取稀遇值,所以系列均值、離差系數CV值采用實測值,不做適線處理。偏差系數CS值取經驗值CS=3.5CV。
3)計算成果的摘錄:根據防洪除澇常用設計標準取3、5、10、20、30年一遇。
4)取魯北地區45 d暴雨高值點,即馬頰河流域內的德平站歷年最大45暴雨量進行頻率計算,以德平站做為代表站。頻率計算成果見表2。
2.3設計暴雨與實測暴雨的比較評價
馬頰河典型年法暴雨設計標準定為1964型400 mm除澇,1961年型600 mm防洪,雨期均為45 d,針對此標準,應用不同方法,比較評價如下:
用上述頻率計算成果點繪45 d暴雨量~頻率~面積的相關曲線,然后將同期400 mm與600 mm的設計標準值繪于同一關系圖上(見圖1)。

表1 馬頰河流域實測45 d暴雨統計表

表2 馬頰河流域平均最大45 d暴雨頻率計算成果表

圖1 馬頰河流域暴雨設計標準比較圖
1)分析45 d暴雨量400 mm除澇設計標準。如圖1可知:當流域面積小于1 000 km2時,其標準在3~5年一遇之間:當流域面積在1 000~5 000 km2時其標準在5~8年一遇之間;當流域面積達到8 500 km2,其標準達到10年一遇。
2)45d暴雨量600 mm的防洪設計標準較高。在流域面積小于500 km2時,其標準在10~20年一遇;流域面積在500~1 000 km2時,其標準在20~30年一遇;流域面積大于1 000 km2時,則高于30年一遇。
馬頰河防洪除澇標準具備防御歷史特大暴雨的能力,但在小面積上排洪能力差,即在遭遇局部特大暴雨時,暴雨區仍會嚴重積澇。作為典型年的設計暴雨量,全流域不分面積大小和區域地理位置,統一用一個標準是欠妥的。
3.1設計洪水的計算分析
1)采用某一控制斷面以每年最大一次單位面積上產生的洪量——徑流深(以mm表示),作為洪水頻率分析計算的系列樣本,并給出不同頻率設計標準的徑流深。然后選用一個設計雨型和現有河道不積澇的流量過程線,推出相應的洪峰流量。
2)洪水樣本的頻率計算:洪水統計參數的計算方法、公式以及選用標準均同于暴雨頻率計算。但偏差系數CS值取2.5CV值。其頻率計算成果見表3。

表3 馬頰河流域各站洪水頻率計算成果
3)各站不同頻率洪水過程及相應排水模數的推算。
(1)雨型的選用:因平原區河道調蓄能力大,單點上的暴雨時程特性對整個流域洪水影響較小,所以雨型選用流域平均雨型較好。因為這種雨型是流域內同時出現的暴雨組合。共選取了8種,有3日、5日、7日的,通過流量演算求出洪峰流量,選其偏大者作為設計雨型。最后選定的即為1990年7月26日至30日一次5日降雨分配過程。降雨分配過程(稱毛雨過程)轉化為凈雨過程是應用該站降雨徑流關系逐時段(時段選用△t=6 h)查取求得。凈雨分配過程見表4。
各站不同頻率洪水過程均采用此凈雨分配過程推算。

表4 凈雨時程分配表
(2)各站不同頻率洪水過程的演算:洪水過程的演算采用瞬時單位線法。
m1=1.34 F0.463;m2=0.59 F-0.14。
式中m1、m2為瞬時單位線參數,F為匯流面積,km2。
(3)各站不同頻率排水模數的計算:其計算公式為:Mp=Qmp/A
式中:Mp為不同頻率的排水模數(m3/s/km2);Qmp為不同頻率凈雨演算出的洪峰流量(m3/s);A為各站匯流面積(km2)。
由于上述洪水計算分析站點最小匯水面積1 331 km2(堤口孫家站),而馬頰河原設計排水模數最小面積為100 km2,為了可比分析,流量演算時分上、下游各假設一個100 km2面積站進行演算。假設站不同頻率凈雨深采用王鋪閘和堤口孫家站的計算值。以上瞬時單位線計算參數、流量演算出的洪峰流量計算成果見表5。
3.2以實際發生的超標準洪水比較評價
1970年河道治理完成后,馬頰河流域也曾經歷過幾個大水年。這些大水年雖不及1961與 1964年,但在不同河段區間都有超標準洪水發生。根據流域內幾處水文站的實測洪水資料統計,在1970年后幾個大水年中,馬頰河王鋪閘以上只有一次水位超過64型(積澇型)設計標準,沒有發生超標流量,相當于20年一遇。但是在其下游發生超標準洪水較多。大道王閘共發生超設計流量(64型)4年次,相當于6年一遇;但該站卻沒有發生超設計水位的情況。中游李家橋閘站發生超設計水位(64型)的洪水2次,超設計流量1次,相當于12年一遇。無論上、中、下游在河道按設計標準已治理后的45年中,未發生一次超61型標準的洪水。因而實測洪水超標現象,與頻率分析計算的成果基本相似,即上游治理標準高于中、下游,下游低于上游。

表5 馬頰河不同頻率洪水分析計算成果表
1)實際比較中設計洪水標準上游較高,下游較低,主要是上、下游產流機制不同。
2)馬頰河防洪除澇標準具備防御歷史特大暴雨的能力,但在局部區域遭遇特大暴雨時,暴雨區仍會嚴重積澇。
(責任編輯遲明春)
TV87
B
1009-6159(2016)-10-0019-03
2016-05-04
馬書濤(1975—),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