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芹,鄭林坤
(夏津縣水務局,山東夏津253200)
夏津縣科學治堿二十年啟示
鄭惠芹,鄭林坤
(夏津縣水務局,山東夏津253200)
夏津縣陳公堤下1.3多萬公頃澇洼地,土壤屬重度鹽堿。土壤鹽堿化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種類、產量及品質,甚至顆粒無收,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夏津縣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采取興建水利工程,建設方田臺田、大水壓堿、深溝排堿、增施有機肥料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使鹽堿地變成了良田,農作物品種、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通過20多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治堿經驗。
夏津縣;重堿澇洼地;治理
夏津縣地貌是西南高、東北低,衛運河、馬頰河沿縣西、東邊界流過,陳公堤斜貫縣境,堤上堤下高低迥異。陳公堤上地勢高亢,土地肥沃;陳公堤下地勢低洼,多鹽堿和洼地。這一基本地貌的形成,是歷史上黃河幾次決口、改道造成的。
陳公堤南側為堤上,北側為堤下,堤上多為肥沃的良田,堤下多為鹽堿澇洼。歷史上堤下沒有排澇溝渠,每到雨季,堤上積水流入堤下無處排泄,只能靠滲入地下和自然蒸發。年湮代遠,大片土地形成嚴重鹽堿荒地。最為嚴重的區域當屬經濟開發區及新盛店鎮。春天白茫茫的一片鹽堿,連耐鹽堿的堿蓬棵都難存活。當時人們只好將地表的堿土鏟起,堆放到田地四邊,取得暫時的躲堿效果,一遇雨水堿又沖回原處,來年再起堿堆放,周而復始,形成一塊塊田埂高高隆起的方框盆地。這種狀況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無多大改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縣政府對堤下鹽堿區展開大規模的綜合治理。水務局會同開發辦、扶貧辦、農林部門及相關單位具體實施。開挖溝渠,修建橋、涵、閘、揚水站,植樹造林,建設方田、臺田,多措并舉,綜合治理。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在堤下鹽堿區開挖溝渠644 km,動土320萬m3,修建橋涵閘1 056座,建揚水站23座,打機井1 168眼,植樹160萬株。使堤下1.3多萬公頃堿荒地變成棉茂糧豐的千頃膏腴。據統計1982年該區域糧食單產僅225 kg,棉花單產30 kg,人均純收入202元。到了2011年,該區域糧食單產達900 kg,棉花單產94.4 kg,人均純收入達7 009元。區域內生產條件大為改觀,基本做到了旱能澆、澇能排,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綜合增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投入產出比為1∶1.8。區域內的林木覆蓋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18%,收到了改堿、防風、美化環境、改善小氣候等多種效益。
20多年不懈的治堿歷程,形成和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治堿經驗。
根據地勢特點和鹽堿運行規律,以治水為突破口,高標準的建設排灌體系,實行高位引水灌溉,低位排澇排堿。鹽堿的特性是溶于水后可隨水而來,隨水而去。要想根治鹽堿,只有將含有鹽堿的瀝水及時、順暢地排出,才可逐步降低土壤的含堿量。因此,開挖溝渠,排除瀝水是綜合治堿的第一步。20多年來,當地政府組織群眾,充分利用冬春兩季連續施工,以原有的六五河、青年河為依托,開挖縱橫交叉的支斗渠近百條。支渠底寬4 m,深4 m;斗農渠底寬2 m,深3.5 m;毛渠底寬2 m,深3 m,可迅速排除區域內地下水。在開挖溝渠的同時,進行方田建設,在溝渠隔斷形成的方田上筑起圍堰,使方田臺面高于地面1.5 m左右,使臺田面高度與地下水位高差保持在2.5 m以上。大雨(或灌溉)之后,可使鹽堿隨水滲入(或流入)溝渠,排進溝渠。歷經20多年的連續綜合治理,終使1.3多萬公頃重堿地全部實現溝網方田化。
為了切斷土壤毛細管,不讓地下水中的鹽分隨土壤毛細管帶到地面,對改堿區土地進行冬季深耕,深度達30 cm以上,同時也使土壤經過冬春凍融交替,表面土壤疏松增加了通透性。為增加土壤有機質,增施有機肥料,倡導群眾多用土雜肥,普遍畝施土雜肥3 t以上。同時大力推行秸稈還田,使秸稈還田率達80﹪以上,大大增加了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冬灌宜早,春灌宜晚,大水壓堿,深溝排堿,速灌速排。
形成鹽堿地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地下水位高于臨界水位,且氣候干旱。林帶可以改善小氣候,林木根系吸收土壤深層水分,降低地下水位,并通過光合作用于葉面蒸發,增加空氣濕度,減少田間地蒸騰。對改堿區進行林網林帶建設,溝渠路全部進行植樹綠化。支斗農溝設置林帶,支溝林帶4行,斗溝林帶3行,農溝林帶1行。多樹種合理搭配,喬灌草相結合,以耐鹽堿的當地樹種椿樹、刺槐、毛新楊為主。
夏津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十年九旱是這里的氣候特點,只靠自然降水遠不能滿足農業用水的要求。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在原來引衛灌溉的同時,又開辟了引黃灌溉。2002年又實施了引衛入夏引水工程,年引水量都在1億m3以上。根據堤下堿區的特點,水務局在調度灌溉時采取了在適宜的時間,統一集中灌溉,突擊對改堿區進行大水灌溉,速灌速排,這樣地表水不會下滲到接通土壤毛細管的位置,含鹽量高的地下水便不會輸送到地表,地面土壤也就不會積鹽,達到防堿效果。
鹽堿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多措并舉,綜合治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水利工程要與農業措施及林網建設相結合。挖渠筑路,植樹造林,修建橋、涵、閘、揚水站同時進行,各個工程互相配合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要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和保障措施,以期達到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益的目標要求。經濟開發治堿區1995年投資159萬元用于農田水利、投資35萬元用于土地整改,投資26萬元用于林網建設。1996年投資245萬元用于農田水利、投資27萬元用于土地整改,投資28萬元用于林網建設。1997年投資188萬元用于農田水利、投資20萬元用于土地整改,投資30萬元用于林網建設。到2010年,整個工程完成,共計開挖溝渠94條,動土240萬m3,建橋涵閘配套建筑物250座,植樹30萬株,完成總投資1 162萬元。
根治鹽堿是一項長期的勞動積累型工程,必須以嚴謹縝密的態度,鍥而不舍,直到徹底完成任務。區域內實行了集中治理與常年治理相結合的方法。九十年代初,夏津縣組織人力和機械于春、夏、秋分三次進行突擊治理,整改土地、清溝扶路、修建臺田方田、植樹造林,突擊完成主要治理任務,20多年來,縣、鄉、村對堤下重堿荒區進行不間斷治理,開挖溝渠,修建方田臺田,修建橋涵閘配套設施,植樹造林,新打和維修機井,多項措施,綜合治理。在此基礎上,各鎮(鄉)村都針對各自實際,集中力量,完成各自的治理任務。近幾年,夏津縣又緊抓中央強化和支持農村水利建設與發展的良好機遇,繼續開展清溝扶路,完善田間配套工程。同時,對已經完成的治理工程和配套設施每年定期進行養護和維修,以確保所有設施都能常年發揮效益。如今,堤下1.3萬公頃荒堿不毛之地徹底改變了模樣,變成了棉茂糧豐的千頃膏腴。
(責任編輯遲明春)
X321
B
1009-6159(2016)-10-0061-02
2016-05-04
鄭惠芹(1970—),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