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芳
(臨沂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臨沂276000)
臨沂經濟開發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管理
紀芳
(臨沂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臨沂276000)
介紹了臨沂經濟開發區“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及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內容,探討了“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運行管理措施及取得的經濟效益。
“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管理
山東省臨沂經濟開發區“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耕地面積為1.09萬hm2,灌溉面積7 630 hm2,排澇面積117.34 km2。利用現有水源2處,改建、新建渠道進行農田灌溉;新建提水泵站2處,新建管道灌溉,農田灌溉保證率為50%。新挖、整治排水溝進行排澇,排澇標準為5年一遇,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
1.1水源工程
臨沂經濟開發區東臨沭河,西傍沂河,南邊是分沂入沭水道,水源充沛,本次規劃充分利用周邊的水源條件,使全區耕地得到充足的灌溉。新建、改建提水泵站從沭河引水灌溉。新建、改建渠道分別從劉道口姜墩節制閘和小埠東東干渠節制閘引沂河水灌溉。
改建泵站位于華山橡膠壩上游新集子村處。由于橡膠壩的攔蓄,水源充沛,灌溉面積為1 726.67 hm2,以玉白河為界分2個輪灌組;新建泵站位于醋莊社區附近,沭河南古大橋下游400 m處。此處為人民勝利閘回水區域,水源充沛,灌溉面積為1 610 hm2,以玉白河為界分2個輪灌組。
姜墩取水口位于劉家道口樞紐回水區。劉家道口樞紐工程是實現沂沭河洪水東調最關鍵的控制性工程,水源豐沛,通過新建渠道可引水灌溉開發區西部大面積的耕地;小埠東灌區東干渠取水口位于東干渠節制閘處。通過改建渠道從小埠東東干渠節制閘引水灌溉北部大面積的耕地。
1.2灌溉工程及排水工程
1)灌溉工程。本次規劃的高標準農田有兩種灌溉方式,一種是泵站提水灌溉,另一種為灌區渠道自流灌溉。
提灌區面積約為3 336.67 hm2,管道總長度為227.6 km,其中干管長為12.19 km,支管長為38.4 km,斗管長為42.63 km,農管長為134.4 km。干管和支管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斗管和農管采用PE管。渠道自流灌溉區域面積為4 293.33 hm2,渠道總長為376.75 km。其中干渠長為22.47 km,支渠長為61.20 km,斗渠長為65.13 km,農渠長為227.95 km。
2)排水工程。新挖、整治排水溝長664.31 km,主要采用玉白河和小墩溝排澇,建筑物數量為90座,排澇面積為117.34 km2。
1.3田間道路及林網工程
1)田間道路。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本地區實際情況,為滿足農業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它農業生產活動的需要,本次規劃設機耕道路140 km,其中硬化40 km。通過實施田間道路工程,構建了便捷高效的田間道路體系,使田塊之間和田塊與居民點保持便捷的交通聯系,滿足農業機械化生產、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2)林網工程。為了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本次規劃在機耕道路的兩側種植樹木725 200株,形成大面積的農田防護林,以改善生態環境。
2.1灌區網格化劃分
為了便于管理,水利部門根據行政區劃和灌溉類型及輪數對全區內的耕地進行網格化,對劃分的每一個網格進行唯一性編碼。本區共分11個網格區域,每個網格區域耕地面積在666.67 hm2左右。
2.2任務分解及行政確認
在灌區網格化基礎上,將“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按照以下原則進行任務分解:一是區域化分解原則。以行政區域為區劃基礎,分梅家埠、朝陽、芝麻墩三個街道進行管理,盡可能保持行政單元的完整性。二是工程化分解原則。以灌區為區劃基礎,開發區耕地基本都在小埠東東灌區,因此歸小埠東灌區管理。三是特殊種植區分解原則。按照作物種植種類落實部門任務。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由農業部門負責實施。另外,對分解后的部門實施區劃,嚴格履行行政審批程序,由區政府或區人大進行行政確認。通過行政確認,使高標準農田建設由部門推動提升到政府行為,確保順利實施。
2.3灌區信息化建設管理
根據灌區網格化區劃,以每個網格為一個信息單元,將網格編碼上的信息錄入數據庫,如灌排設施的建設單位、所屬街道、作物種植情況、管理方式等情況進行儲存,并應用到灌區開發建設與建后管理中去。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信息化平臺,為行政及灌區管理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3.1落實領導責任,加大財政投入
嚴格落實領導責任,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職責,切實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形成政府組織、部門協作、全面推動的強大合力。
在財政投入方面,認真落實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一方面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水利建設資金籌集使用管理,運用市場化融資手段,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的穩定增長投入機制。另一方面強化資金統籌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充分整合農村設計農田水利資金,集中投入,整體推進。另外,建立完善投入鼓勵機制,落實獎補政策,通過以獎代補、先干后補、多籌多補、多干多補等方式,調動基層投資建設的積極性,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民投工投勞,發揮基層群眾在“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3.2推動改革創新,嚴格監督檢查
按照工程與效率兼顧的原則,加快建立基本水價、綜合水價制度。充實專業技術人才,抓好村級水利員的選配,積極發展農民用水者協會、水利合作社、供水聯合體等合作組織,確保建立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重點項目、重點部位、關鍵環節實行全程監督,嚴防建設不符合規定的項目,嚴防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防滯留、擠占、截留和挪用資金。并實行達標銷號制度,確保治一片、成一片。對進度遲緩、工作不力、存在問題的地區,進行跟蹤督導、限期整改;對完不成建設任務目標或出現重大問題的,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實行問責,確保政府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3.3加強輿論宣傳
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全社會營造關心、重視、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良好氛圍。著力培育一批先進典型、亮點工程,擴大社會影響,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建立信息發布、情況通報和項目公示制度,讓農民知情,讓社會監督,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
經過規劃實施,臨沂市經濟開發區提升“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1 610 hm2,新建“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6 020 hm2,到2020年完成7 630 hm2“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灌溉保證率提高到50%,可增產3萬t糧食,農業生產效益顯著。同時道路和林網工程的實施,不僅保護了農田,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當地經濟發展后勁。
(責任編輯趙其芬)
X832
B
1009-6159(2016)-10-0055-02
2016-06-29
紀芳(1981—),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