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僑英中心幼兒園 王加惠
?
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幾點新嘗試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僑英中心幼兒園 王加惠
美術是幼兒的第二種語言,是幼兒用心靈和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在幼兒階段,沒有一種形式比美術活動更加能夠給幼兒直接的滋養,也沒有一種形式比美術活動更能夠讓幼兒暢快的表達心聲。傳統的美術教學重視理性知識和技能傳授,以臨摹為主,要求幼兒依葫蘆畫瓢,幼兒只能接受一套固定的表現方法,并且在教學內容上忽視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壓抑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導致在幼兒的作品中成人化現象比較多,作品缺乏創意。那么,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改變傳統形式,讓幼兒在活動中更加大膽創作、讓幼兒的作品充滿創意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內容是創意的源泉,在美術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應順應幼兒的發展規律,立足于主題,源于生活,將幼兒的情感、思維、想象和創造元素融入到美術教育活動中。
1.立足于主題創作
主題的生成應該來自于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活動的內容直接來源于幼兒最喜歡、最想表現的內容。一個讓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主題會讓其主動展開思維、大膽進行聯想,這種想象往往比教師控制下的想象更能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快樂的我”主題活動中,幼兒不僅對自己的外表特征進一步了解,還延伸到快樂的表情、快樂的事情等,隨后又開展了“特別的我”、“我愛運動”等一系列的活動。立足于主題的活動內容,使美術活動不再枯燥、不再單一,同時幼兒也在主題內容的支撐下,作品內容更加豐富。
2.貼近幼兒的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幼兒的心理、生理發展水平受限制,他們在創作時更依賴生活經驗和興趣,所以在選擇內容的時候離不開幼兒的生活。只有讓幼兒具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才能讓他們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隨著春天的到來,幼兒在散步的時候也關注到幼兒園觀賞區里悄悄開放的花骨朵,于是主題“花”就生成了,并且隨著幼兒生活經驗的豐富,幼兒開始注意到葉子、種子等事物,于是又開展了“有趣的葉脈”、“種子世界”等活動。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僅有實例可依,同時又會通過一定的想象創作,這種想象又豐富了整個畫面。
美術活動離不開材料,豐富多彩的材料不僅能激發幼兒創作的靈感和欲望,提升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也能讓幼兒學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萌發改造和發現周圍生活環境的意識。《指南》中也提出:“能夠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因此,教師要有善于發現材料、運用材料和改變材料的能力,使幼兒更加大膽地創作。
在活動“快樂的我——風中的我”中,我與幼兒一起討論了人在大風中是什么樣子的,幼兒紛紛表示頭發會被吹得很亂,頭發會被吹到后面,露出額頭等等,眼睛會睜不開,風很大的時候感覺人都要被吹走了等等,教師提前讓幼兒分組討論可以使用什么繪畫材料或工具進行創作,在繪畫中,教師發現小朋友們選擇了墨汁和吸管,用之前吹墨的經驗展現風中被吹亂的發型,用吹氣代替筆,使幼兒在創作中更加大膽;在活動“花兒朵朵”中,通過欣賞花的圖片,幼兒發現有的花是五角星形的,有的花瓣是細細長長的,有的圓圓的等等,最后他們還發現了五角星的花跟楊桃很類似,還有平時玩的花片積塑也很像花的形狀,所以在創作的時候幼兒選擇蓮藕、楊桃和花片玩具等進行拓印,取代了油畫棒,使畫面更加豐富、有趣。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讓幼兒主動發現材料、運用材料和改變材料來作畫,既解放幼兒的思想與雙手又讓幼兒更加熱愛美術活動,不斷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
在美術活動的組織開展中,有效的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激發幼兒創意靈感、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開展活動時,要心懷童真,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潛心體味幼兒的內心世界,通過創設富有情趣的情境、巧妙地傳授技能、適時地指導、有效地進行作品評價,引導幼兒鍵入創作佳境。
1.情境——情趣激童趣
情境,是美術活動的催化劑,教師應創設富有情趣的情境,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如在活動《好吃的披薩》中,通過廚師帽創設了快樂廚房的情境,與幼兒一起在“廚房”里制作披薩。有的幼兒做了一個大大、圓圓的披薩,加了綠色的“青椒”、紅色的“香腸”,還有的幼兒制作三角形的披薩,上面有圓圓的“西紅柿”和小小的“玉米”等等,在活動中通過情境創設引導幼兒在“廚房”中大膽撕紙、大膽用各種“食物”做披薩等等,幼兒在這一的情境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同時也敢于大膽地創作了。
在“趕公共汽車”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趕公共汽車時的動作、表情,教師與幼兒一起模擬追趕公共汽車的場景,教師手拿呼啦圈扮演司機,快速跑過幼兒面前,幼兒扮演乘客,進行體驗,發現有的幼兒追得氣喘吁吁,吐著舌頭;有的追不到便在原地眼睜睜地看著公交車離開;有的笑嘻嘻的追趕著;有的一邊跑一邊招手等等。有了豐富的體驗,再讓幼兒選擇材料進行作畫,有一個小組的幼兒選擇了兵乓球,在兵乓球上畫出了各種追趕的表情,再利用線條畫出追趕公交車的動作,一幅“趕公共汽車”的作品便出現了。在這活動中,幼兒不僅參與了游戲,還在游戲中進行美術創作,作品充滿童趣。因此在活動中創設富有童趣的情境,能夠使幼兒漸入最佳創作佳境。
2.指導——潛心釋童心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在幼兒創作中,老師的指導就是教師帶著對幼兒的尊重和欣賞走進童心,尋找驚喜和美景的過程。
在活動“快樂的我——小小模特兒”中,教師提供了全開紙、勾線筆,每組幼兒分別選出小小模特兒,在全開大紙里做造型,然后其他人沿著模特的身體畫出輪廓,再利用線條設計衣服等等。在活動中,其中一小組先認真地裝飾了模特兒的衣服,后來將模特的臉畫上了各種圖案。我走進問:“為什么你們模特的臉上有各種圖案呢?”其中一個幼兒說:“模特兒不是要化妝、打扮嘛,這是我們設計出來的造型哦。”可不是嘛,他們現在不僅僅是在畫畫,而是模特兒的化妝師、服裝設計師。看見幼兒興致勃勃的創作,我也順勢引導幼兒為模特兒添加一個拍照的場景。不一會,一個在外太空走秀的模特兒就出現了。所以說,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該認真傾聽幼兒的聲音,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給予其靈感,激發幼兒最大可能的創作靈感。
3.分享——童眼看童畫
美術活動承載著提升幼兒審美表現能力的使命,活動的評價必不可少的。在評價時要用兒童的眼光看童畫、借助游戲情境的語言、運用積極鼓勵的評價語言讓幼兒想聽、想說、會說、敢說。
在活動“快樂的我——特別的我”作品欣賞環節時,我讓幼兒帶著自己的作品介紹,說出作品中自己的特別之處。惜君扭扭捏捏地上臺了,但一句話也不說,小朋友催促著她趕緊說,還有人說她是亂畫的。這時我發現她漸漸紅了臉,于是我指著畫說:“惜君的特別之處就是她有紅紅的小臉蛋,可漂亮了!”惜君指著作品說:“我把我的紅臉蛋畫出來,用了大紅色的。”而嘉誠一上臺就大方地介紹起自己的作品:“媽媽總是說我臉上肉是肥嘟嘟的,我就把自己的臉畫得大大的,眼睛是大大的,還有我前面的門牙都蛀掉了,所以我沒有畫牙齒……”這就是說,在欣賞幼兒作品時,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用童眼看童畫,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
選擇與幼兒生活貼切的主題內容,以情境開展活動,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材料,運用各種美術手段表達,用童心指導幼兒,用童眼看幼兒的作品,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更大膽地創作。
參考資料
[1]羅梅,趙福云.幼兒園美術活動創意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束雯.大班幼兒想象畫教學方法初探[J].兒童與健康,2015(01-0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