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平
卷首
教師要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中堅力量
○劉中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提高教育質量”,并作為第七部分“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內容,作為體現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施精準脫貧的具體體現,這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作為一名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理解其中內涵,立足實際,切實做好提高教育質量工作。
提高教育質量,要明確培養目標。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事關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每個教師、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回答的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必須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方面要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要通過自身努力,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落實到教材課堂中,落實到文化育人中,落實到實踐活動中。特別是學科教師,更要結合學科教學,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要明確工作重點。就是要按照《建議》的要求,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教育全過程。
提高教育質量,要培養綜合素質。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的內容很多,既有思想素質,也有文化素質,既有身體素質,也有欣賞美、鑒賞美的素質。以文化素質而言,既有語文數學外語等基本學科的文化素質,也有勞動技能、社會實踐、信息技術等文化素質。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提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標準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前者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后者包括各學科課程標準已經列出本學科學習的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認真貫徹這些要求,把這些要求落到實處。不但要重視考試科目,也要重視考查科目;不但要重視文化素質,也要重視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提高教育質量才有保障。
提高教育質量,要運用科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實際就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作為正在成長的中小學生個性千差萬別,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恰當。在教育管理學生、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中,要重視掌握、運用科學方法。首先要愛學習,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向古今中外一切有經驗的前輩同仁學習,學習他們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其次要勇于探索,不封閉保守,不墨守成規,不夜郎自大,不斷嘗試運用一些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體現時代特征的新方法。再是要善于“揚棄”,對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認真總結,并從理論上加以提煉,成為經驗,指導工作。
提高教育質量既是時代課題,也是永恒主題。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