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小學英語情感目標的有效達成
○周敏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其中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持續發展。為了讓學生在有效地習得語言知識的同時又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抓住教學時機強化情感教育與語言教學的聯系,有效滲透情感教育,從而引發學生的感悟與思考。
1.深入鉆研教材,激發情感意識。小學英語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如文明禮儀、珍惜時間、關愛他人等,這些隱性的情感素材需要教師深度解讀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情感教育因素,將情感教育融于英語文本教學中,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例如,Happy New Year!中的Story time板塊呈現的是外國小朋友在中國過新年的故事,文中插圖直觀呈現了Uncle John贈送禮物及Mike和Helen接收禮物并當場打開禮物致謝的場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產生這樣的疑問:“日常生活里贈送給自己的禮物總是等客人走之后再打開的,而Mike和Helen這樣當場打開Uncle John贈送的新年禮物是不是不禮貌呢?”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入西方人送禮物的情節:即在西方國家人們接受禮物時,通常會當面打開禮物,并當面稱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真實感受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切身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培養和發展跨文化意識,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增強英語學習興趣。
2.抓住教學時機,激發情感體驗。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將學生置身于其熟悉的生活語境中,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又能通過親身經歷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A magic clock時,教師可以圍繞單元話題“A magic clock”中的關鍵詞magic創設“A mag? ic lesson”情景,巧妙地利用magic將原先不相關的前四個單元內容有機串聯,通過“Magic ears”、“Magic eyes”和“A magic mirror”這三個環節幫助學生復現舊知,由此自然引出本單元的綜合語言實踐項目“A magic clock”。教師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用“魔術”這一主線貫穿成一個精彩的文本故事,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
3.巧設課堂活動,激發情感交流。情感教育是建立在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基礎上,在文本的基礎上適當拓展與延伸,教師要選對教育契機,采用恰當的策略對情感信息進行再加工,使之轉移到新的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如教材中Would you like a pie?的Story Time板塊是幾位小朋友在公園里一起野餐快樂分享食物的故事,該文本的情感目標是“Sharing(分享)”,教師可結合文本內容創設“Happy Exchanging(‘換’樂無窮)”的拓展活動,讓學生結合給出的活動規則(先選取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走下座位與同學交換物品,最后告訴大家得到的東西),運用新學的句型開展口語交際,學生在愉悅的情感氛圍中享受著和文本中同樣的情感體驗,在真實的情感交流中升華了本課的主題“Sharing brings happiness(分享帶來快樂)”。
英語課程中的情感教育目標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目標是相輔相成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能力和體驗情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解讀和分析教材時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隱藏的情感因素,同時要運用教學機智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善于抓住教學時機激發學生情感體驗與交流,將情感教育滲透到英語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最終達成情感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