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縣教育局教研室 夏素娟
動手操作要注重實效
○盧龍縣教育局教研室 夏素娟

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在做中主動探索,從而感悟與建構數學知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往往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行動,缺少應有的數學思考和實踐反思,學生并沒有通過真正的親身體驗來構建知識,從而大大降低了動手實踐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動手操作的實效呢?結合“三角形的面積”的兩個教學片段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片段一】每組同學課前分別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課伊始,大家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在一起。學生根據要求動手拼擺,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教師出示學習提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三角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順利發現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
【教學片段二】在復習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后,讓學生拿出一個準備好的三角形,提出“你能想辦法推導出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這一探究性問題。很多學生不知從何入手,只有個別學生用折的方法找到了研究思路。接著,教師再進行下一步的引導:“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一個學具袋,有了它的幫助,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具袋里有各種各樣的三角形,其中只有一個是與學生手里的三角形完全一樣的,另外還準備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學生在一大堆三角形中挑來揀去,反復調試拼擺,最后發現只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過了,經過小組同學的觀察、思考、推理、驗證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輕松地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有的教師認為,在第一個教學片段中,學生動手操作了,就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殊不知,因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現成的工具給學生,所有的操作都是在既有規則下的操作,學生沒有必要的操作需求和預先的實踐思考,缺乏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探究歷程,這種操作本質上是模仿,學生并沒有真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而教學片段二則凸顯了以下特點:
1.經歷挫折,引發必要思考。片段二創設了一個沒有任何提示的問題情境,這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除個別同學想到了折的方法外,很多學生沒有思路。但正是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經歷了適度的挫折,引發了必要的思考,產生了操作的需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2.豐富材料,帶著思維操作。教師沒有直接給出和已知三角形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而是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怎樣借助這些材料推導出已知三角形的面積呢?這就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心,反復調試拼擺,最后感悟到只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借助平行四邊形面積就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以上操作過程極富創造性,學生調動了多種感官,在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中有了很多體驗,失敗的、成功的,這些多角度的感悟形成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經驗。
3.不提供視角,學生自主探究。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之后,教師不給學生提供研究的視角,讓學生根據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經驗,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不斷地嘗試,最終獲得成功。這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經歷了知識的創生過程,獲得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種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就帶來了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