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林偉
強化計數意識掌握計時方法
——“認識時間”教學思考
○范林偉

“認識時間”這一單元內容從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修訂至二年級上冊,教學內容略有調整,編排邏輯更加合理,層次更加分明。其變化主要有:新教材的計時過程用數據刻畫得更加精細,教學中應使學生充分經歷“數時間”的過程,牢固樹立度量時間的意識;新教材雖然只要求學會5分、5分地計量時間,但很重視概括出認時的方法,教學時應不斷幫助學生提煉度量和認讀時間的經驗與方法。
基于新舊教材的比較,筆者認為,有效調用數數的經驗,充分經歷“數時間”的過程,全面體驗“幾時幾分”的計量與形成過程,掌握一般的“計量時間”和“識記時間”的方法,對新知的學習大有裨益。
1.在某個連續的事件中認識時間。
教學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連續性事件,譬如將新教材例2改編為“小明4:05放學走路回家,4:30到家后一直做作業做到4:45,然后休息10分鐘吃晚飯”。如此改編不僅利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感受時間的先后性與連續性,還便于他們從整時、半時乃至任意時刻起開始數時間,算出比剛才多了幾分鐘。由此加深學生對“經過時間”的認識與理解,為精確讀出時間提供經驗的儲備。
2.重視時間單位“分”的形成與“幾分”的累積。
幾時和幾分實際就是時間單位累加的結果。因此,動態呈現“分”的產生與“幾分”的形成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分”的產生而言,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畫刻度,借助“一大格里有幾小格”來暴露學生的已有認知,外顯他們對“分”的理解,使他們在操作、觀察、比較與辨析中,充分感知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看過了幾分鐘要數小格數,而非數刻度線。
至于“幾分”,應處理好兩個問題:第一,分針走一圈是幾分鐘。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邊畫(撥)邊數,運用不同的計數方法(如1分、5分、10分地數)數出分針走一圈是60分。然后,在分享中互通有無,加強計數體驗,使學生掌握多樣的計時方法,當然重點是學會5分、5分地數時間。第二,分針從哪里開始走到哪里結束,走過了幾分鐘。這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幾分”到底是怎么來的。教師可以借助“分針從12走到1,過了幾分鐘?走到2呢”“分針從哪里走到哪里也是5分”“這個時間再過20分是幾時幾分”“想象一下,3時30分,分針指著幾?時針呢”等問題不斷地驅動學生去數時間、想象時針與分針的位置,使他們反復經歷數數、修正和反思的思維過程,深刻體會分針指向每個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進而掌握快速讀出時間的關鍵。
3.積極指導學生歸納并概括識記時間的具體方法。
生活中,人們常有“幾時(過了)幾分”和“幾時(還差)幾分”這樣的說法。因此,教學中我們應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自己是怎么數出幾分的、怎么才能快速地讀出時間,然后再概括出認讀時間的一般方法,即“時針走過數字4,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4時多少分”,或“時針走過數字4,但還不到數字5,就是‘4時多’,分針從12起走過多少個小格就是‘多少分’”。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又關注了數學的普遍性,還有利于他們自主地在頭腦中修正、建構某一時間時針與分針的位置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