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來博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3)
?
試論堅持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體地位
付來博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南京210003)
【內容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關鍵舉措,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必須充分認清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堅定擁護者和支持者,改革理論、政策的制定都來自于人民群眾的實踐,人民群眾的民主參與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群眾基礎。堅持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完善改革的動力機制,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健全民主監督機制。
【關鍵詞】改革人民群眾主體地位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改革牽動著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齊心協力推進改革。”[1](P60)“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P6)。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國的改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在經歷了摸索總結階段以后,目前需要把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由此產生的問題是,改革是僅僅依靠少數社會精英分子和政府決策者,還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改革政策的被動接受者,還是主動參與者?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屬性、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充分說明只有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才能凝聚起改革的強大動力,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
(一)從改革的性質和價值追求看,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堅定擁護者和支持者。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要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具有非對抗性。歷史上任何一項改革都是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結果,不僅會觸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帶來深刻的社會利益關系調整。由于階級社會存在著根本對立的階級利益,由統治階層內部發起的改革往往引起激烈的社會沖突,使改革行為半途而廢。社會主義改革不僅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還是人民群眾追求實現自身物質經濟利益和其他各項權益的要求。與私有制社會中為了維護少數統治階級利益進行的改革不同,社會主義改革是為了實現大多數人利益和依靠大多數人建設的事業。人民群眾能從改革中獲得利益,那么他們必然會支持改革并成為改革的推動者和踐行者。改革是為了人民群眾,改革要依靠人民群眾。列寧認為,“社會主義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創立的……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2](P53)鄧小平非常強調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他指出:“在全國人民中,共產黨員始終只占少數,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3](P4)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就是因為在改革中始終信任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二)從社會主義改革的歷程看,改革理論、政策的制定都來自于人民群眾的實踐。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基層是最好的課堂。誰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廣大群眾結合在一起,誰就有力量、有智慧、有辦法。好的政策必須是符合實際的。認識來源于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最富有實踐創新精神,對于改革問題最有發言權。縱觀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具有生命力的改革路線方針政策決不是單憑少數專家學者和決策者憑空想象出來的,都是在深入實際調研,認真聽取群眾呼聲,汲取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并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充分發揮首創精神,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來越寬廣,理論體系越來越豐富,制度越來越完善。實踐證明,正是基層和群眾的探索實踐、創新創造,推動著改革車輪滾滾向前。對此,鄧小平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3](P382)農村改革是如此,其他領域的改革也是如此。浙江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帶領職工樹雄心,立大志,銳意改革,開拓前進,把一個技術設備落后的小工廠建成為一個國內最大的鄉鎮企業之一。他們充分發揮經營上有較大自主權這一優勢,自覺地按經濟規律辦企業,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全面整頓,致力于提高企業素質;破除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建立了一套激勵型的結構工資制,即按勞分配、按效分配、按資分配的構造式,建立了一套科學、嚴明的管理體系,企業日益興旺發達。他的成功為民營企業在國家經濟中地位的確立探索了一條光明道路。
(三)從改革的現實要求看,人民群眾的民主參與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群眾基礎。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讓群眾以主人翁姿態參加到改革中來,是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列寧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不是一個政黨所能實施的。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種事的時候,他們才能實施社會主義。”[4](P464)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巨復雜的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很多舊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5](P342)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方面的不斷發展,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快速興起,各類社會組織不斷發育并在社會各領域建設中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眾的權利義務觀念、政治參與意識、民主法制觀念不斷增強,眼界思路不斷開闊,成為推動改革的巨大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顯示,中國的社會發展可能已經到了一個“拐點”,從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即低收入階段提高到了社會發展更高層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階段。在這個社會發展的新階段里,公眾的訴求可能更多地會關注自身權益的保護,關注自己與周圍社會群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強調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以及對公共事務參與表達出強烈的意愿。[6](P85)繼續推進改革已成為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共識,人民參與改革的熱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這說明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群眾支持度。改革政策制定出來以后,落實是關鍵,并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完善,這離不開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的監督和檢驗。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大量網絡監督、舉報、建言等新情況,無疑會形成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輿論環境和外部壓力,使改革者保持強烈的責任感。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7](P411)毛澤東也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8](P1094-P1095)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9](P115)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生態權益,讓人民群眾更好更公平更廣泛地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如果改革只是給少數人謀利,不能解決社會公平正義中存在的問題,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利益,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就會對改革抱以懷疑、觀望、甚至抵觸態度,改革就會成為一場改革者“自導自演的游戲”,終究會失敗。因此,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參與到改革的全過程,并隨時糾正各種有損群眾利益的措施行為,建立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為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打下堅實民意基礎、提供不竭動力源泉。
(一)完善改革的動力機制。首先,合理界定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的功能,使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個人在改革中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大力簡政放權,改變以往“全能型政府”包辦一切的做法,防止政府錯位、越位、缺位,鼓勵、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的成長和壯大,注重市場體系的發育和培植,注重民營經濟的能量和活力,注重社會組織的發展和提高,注重個人權利的保護。其次,要完善獎勵懲罰機制。改革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既要小心論證,也要大膽嘗試,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挫折甚至走彎路。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論。因此要鼓勵創新、允許試錯,保護、支持基層改革者的大膽探索和勇敢實驗,在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時,不應該只看經濟總量,更要注重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的公平正義程度。鼓勵社會組織、學術機構、企業界等各方面積極參與改革問題的討論,及時表彰獎勵那些對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議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同時對那些不愿意承擔風險、因循守舊的單位、部門和領導者要進行懲罰。
(二)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事關改革的每一項決策的制定和執行,都同人民群眾的利害息息相關。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做出改革決策之前,一定要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反復比較、鑒別和論證,以選擇最佳的決策方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1](P30)。對于一些重大問題的改革,還要建立決策前風險評估機制,發揮獨立的民意調查機構的作用。同時,在決策執行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聽取群眾的意見,健全決策糾偏機制,防止出現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發生。對于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少部分群眾思想疑惑、利益受損的情況,要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和說服工作,并對他們進行適當補償和照顧,而不能態度生硬,用強迫命令的方式來完成這個工作。只有讓人民群眾充分參與改革的決策過程,社會主義改革事業才能順利推進,執政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才能鞏固,社會主義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三)健全民主監督機制。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對改革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作用。隨著新社會階層、新社會組織、新意見階層的興起和發展,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表達渠道多樣化,黨和政府應當暢通、搭建匯聚民眾利益訴求和公共意見的互動機制,及時溝通各方面意見,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全面深化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要拓寬人民群眾監督渠道,保護人民依法行使監督權利,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黨內民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形成人大監督、政協監督、黨內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的合力,切實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和借改革之名謀取私利、侵犯群眾利益的現象。總之,只有充分尊重、吸納廣大群眾自主、多元的期待和表達,包容、呼應不同利益群體對公民權利和公共意志合法、理性的堅守和追求,自覺接受社會各方面對改革過程的監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接納更鮮活的地氣,煥發更蓬勃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列寧.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李漢林.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總政治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軍隊領導干部學習文件選編[G].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付來博(1981—),男,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研究。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3-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