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鶴
(蘭州大學文學院 甘肅 蘭州 730100)
?
從李廣性格看“李廣難封”
何一鶴
(蘭州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730100)
【內容摘要】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每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就想到李白“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名句。李廣為何難封,原因很多,但筆者認為性格是主因。在這里,筆者想就李廣性格與其悲劇命運之間的聯系作些探討,以期給自己、為他人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鑒。【關鍵詞】李廣難封性格
性格,是指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而命運則是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人在對人、對事時的心理,會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和事情發展的方向,從而會導致自己或他人具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西漢名將。歷經漢文、景、武三朝。長期守衛漢朝北方邊境,多次主動出擊匈奴。縱橫沙場40年,與匈奴大小70余戰,守邊的跨度從渤海灣到天水,歷任邊境八個郡的軍事長官。終其一生,功勛顯著,多次以少勝多,極大地保障了國家邊防安全。就是這樣一代名將,終其一生,不但沒有得到封侯,反而含恨自殺。原因何在呢?這其中的緣由令人深思。歷史上學者們對李廣難封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釋,如運氣不好,生不逢時,軍功不夠,等等。但筆者認為李廣自身的性格是諸多原因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這里,筆者就李廣的悲劇人生從性格方面作一些探討分析。
“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是典屬國公孫昆邪對李廣的評價。“廣家世世受射”,“善騎射,殺首虜多”,“廣為人長,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可以說,李廣武藝高強,世所公認,其自信也顯而易見。但凡事都有兩面性,自信的背面就是自負,如果自信走到了極端,就會演變為自負。當一個人開始自負的時候,失敗離他也就不遠了。由于自恃武藝高強,李廣常常逞一己之勇,只身犯險,多次將自己和軍隊置身絕地。因為自負,“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身猛獸亦為所傷云”。因為自負,導致他在行軍打仗時,常常沒有大局觀。李廣在上郡與匈奴作戰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大部隊去追擊匈奴的三個射雕者,得手后,卻遭遇匈奴數千騎兵,雖然僥幸脫險,但如果萬一失手,其后果可想而知,但他卻沒有設計周到的預案。因為自負,他過高地估計自己,有時看不起身邊的人。李廣與相士王朔私下說:“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他只看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功勞,但他卻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不明白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在哪里,而把一切都歸結為命。因為自負,他往往認為自己的功勛卓著,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固執己見。“后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于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得一當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廣時知之,固自辭于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幕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雖然這是他最后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他的立功心切可以理解,但他表現出來的,卻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意氣用事。正是因為他的固執,使他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李廣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氣量小,愛記仇,不能輕易原諒別人。“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穎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韓將軍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事實上,霸陵尉忠于職守,按章辦事,理應受到褒獎,只是因為喝了酒,對李廣不夠尊重,這實在算不得什么天大的事,罪不當死。但李廣卻容不下一個盡職的亭尉,沒有候王之風范。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對比霸陵尉更刻薄的人,就顯得氣度宏闊多了。“其后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無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李廣卻做不到。李廣曾經與相士王朔討教他不得封侯的原因時說:“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失信屠殺已經投降的羌兵,而且一殺就是八百余人,這不僅僅是心胸不夠寬廣,簡直可以說是心胸狹窄了。雖然事后李廣表示悔恨,但他悔悟得太晚了,既沒有在他殺降時想到這一行為會激起敵人拼死抵抗的勇氣,也沒有在悔悟的時候反省到由于當年自己的狹隘行為給自己的成功設置了巨大的障礙。元狩四年,在對匈奴的圍殲戰中,當衛青派長史質問李廣迷路失道的原因,李廣憤懣地不僅自己拒絕回答,也不讓幕僚向大將軍幕府解釋,最終導致戰役失利的罪名自然落到了自己頭上。正是這種心胸狹窄的性格缺陷,導致他在遭遇挫折后,出現過激行為,最后含恨自殺。
“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這是《史記》中司馬遷對李廣的描述。這兩句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李廣十分老實,很不善言談,關鍵時刻更加無話,猶如一位固執倔強的鄉下老農。而他性情質樸篤厚的特點,也決定了他不會也不屑于奉迎拍馬、巴結權貴。與李廣同時代的霍去病,平時也不愛說話,可是當“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時,霍去病喊出了“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名句,表明了自己忠君報國、將家事置于國事之后的態度,“由此上益重愛之”。而李廣一生為國家沖鋒陷陣,將生死置之度外,但他從未說出過像霍去病這樣的豪邁話語。因此,同樣是沉默少言,李廣和霍去病在漢武帝的心里就有了質的差別。也正是因為他不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表現在帶兵打仗上,沒有也不能向將士們闡述自己系統的戰略戰術,只有靠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李廣就是一個不講求以法治軍、嚴格管理的將領。行軍時“無部伍行陣”,止舍時“人人自便”,連必要的警衛都不設置,“不擊刁斗以自衛”,在幕府中則無“文書籍事”。孫子說“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李廣違背了這一治軍的基本原則,無怪乎勞而無功、際遇坎坷了。他在軍中經常是獨來獨往任意行事。“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李廣對部下很好,部下也樂于為他而死戰,但這并不能說明他善于治軍。司馬光評價說“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衛青、霍去病等新興將領對李廣的自由式帶兵更是不以為然,以致于漢武帝也慢慢覺得心里不踏實,私下里告訴衛青“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李廣年輕時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擊潰了叛軍,解救了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立下了卓越功勛,本應加封爵位。可是由于李廣沒有看清皇帝和地方諸侯之間明爭暗斗的復雜形勢,平叛之后,曾經同漢景帝爭奪帝位的梁王私下“授廣將軍印”,李廣沒有拒絕就接受了,使好事變成了壞事,成為影響他終生仕途的陰影。當時中央政府和地方諸侯斗爭激烈,私受諸侯封賞,違反漢律,性質嚴重,犯了大忌,自然讓皇帝對李廣產生了“私黨地方諸侯”的懷疑,“故還,賞不行”。李廣的赫赫戰功不僅沒有得到封賞,還成為日后朝廷不加重用,始終不讓其領兵超過萬人的根源,導致了李廣在與匈奴作戰的過程中,只能利用有限的兵力長途奔襲,無法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組織大規模的作戰,難以立下蕩敵滅國、擒賊擒王的不世奇功,只好眼巴巴看著那些“才不及中人”的同僚和部屬拜相封侯,而自己始終“官不過九卿”。
卡利斯丁說過一句名言:“在諸多的成功因素中,性格是最重要的。”成功者肯定有其成功的理由,其成功必然與其性格分不開的。反之,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存在缺陷,他的人生必將受到這些缺陷性格的影響,甚至在關鍵時刻這些缺陷性格對人生起決定性作用,成為走向成功的絆腳石。綜上所述,李廣的性格是他終老也沒能封侯的重要原因。作為一個耿直粗獷的武人,他沒有辦法博得皇上的龍顏大悅,也不會圓滑地處理人際關系。因此,一代飛將軍落幕令人感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太史公以贊美與同情的筆觸,描述了李廣悲壯的一生,激起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他的廣泛同情。但是,當我們今天重新審視李廣這個歷史人物時,不能用感情代替理智,而應當從史實出發,從對歷史人物命運的分析中,總結出符合歷史邏輯的結論,從而使后來者借鑒和警醒。
參考文獻:
[1]王伯祥選注.史記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顧竺.史記十大名篇解讀[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3-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