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教育本質上都是自我教育
我一直認為,一切教育本質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本質上都是自學。歷來,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在學校里往往不是學霸,但一定是善于自學的人。這樣的規律,我相信在互聯網時代會體現得更加鮮明。那么,是不是可以不要學校教育了呢?當然不是。創新時代恰恰要求學校教育改變應試的總體格局,回歸教育的本質。
如果我們的學校把立足點從讓學生被動地應付功課和考試,轉移到增強自學能力上來,培養出盡可能多的合格的自學者,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比如,在評價體系上,可以讓真正善于自學的那些學生在學校里成為“英雄”——孩子們都是看重榮譽的,價值導向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按照這個方向來規劃教育的話,那些智力品德皆好的學生在互聯網時代就可以如魚得水,而資質一般的學生也很少會成為網絡的犧牲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
(摘自《解放日報》)
創新教育如何做到“人人參與”?
創新教育要做出實效、起到提升素質教育水平的作用,就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只有少數人參與,是搞不好創新教育的,也違背了創新教育的初衷。
創新教育對中小學生來講,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養成勤動腦、動手的好習慣。為此,就要盡量讓全校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利用好課堂內外的時間,立足中小學生自身的實際,從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出發,從小打小鬧式的“微創新”做起,力戒“曲高和寡”。
此外,一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等形式,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生產、生活實際以及最前沿的科學和技術,若從中遇到不喜歡、不滿意的,就要鼓動學生想辦法去改進它。如此這樣,創新教育才不只是少數人的活動,人人有創意、個個爭發明才能在校園里成為自覺和時尚。
——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創業教育聯盟理事羅志敏
(摘自《光明日報》)
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
中國學校德育素來注重規訓和約束,這盡管在學生的發展的一定年齡階段和一定的場合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面對當代學校道德教育的轉型,培養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甚至成為學校德育成敗或有效與否的根本標志。
當前學校德育在學生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上,應該注重人格教育和信念教育——這兩者皆為中西文化和道德之精華,前者構成道德選擇能力的底氣,以高尚人格作支撐的道德選擇必定高于以利益為取舍的選擇;后者構成道德選擇的標準,堅定的道德信念之于個人,如同康德所講的,是一種永恒不變的法則,作為精神力量,它能超越任何的世俗與功利,使個體在道德上擺脫他人和戒律的羈絆而達到真正自由的境界。
——溫州醫科大學創業發展研究院劉燕楠
(摘自《教育研究》)